人物簡介
唐代文學家楊凌之子。生卒年均不詳,約唐憲宗元和末前後在世。憲宗元和二年(807)登進士第,平判入等,遷右衛胄曹參軍。元和十年在吉州司戶任,累遷屯田、戶部郎中。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坐李宗閔黨,貶連州刺史。文宗尚儒術,以敬之代鄭覃為國子祭酒。未幾,兼太常少卿。是日,二子戎、戴登科,時號“楊家三喜”。嘗為《華山賦》以示韓愈,愈稱許之,一時傳布士林。李德裕對之尤為咨賞。愛賞文人,每每得其詩文,孜孜玩諷。雅愛項斯為詩,所至稱之,斯由是擢上第。官至工部尚書兼祭酒,卒。敬之以文學名播當時,好與士類交接,韓愈、劉禹錫、柳宗元等比之為當代賈、馬。李賀、項斯、濮陽願皆為其忘年之交。敬之詩以贈項斯一詩著名。《贈項斯》詩以熱情推獎後輩而名傳至今。“到處逢人說項斯”,也是寫實。所作《華山賦》最為馳名,尤為韓愈、李德裕所賞。《全唐詩》存錄其詩二首、斷句四。《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拾》補其詩七首、斷句六。
野史逸聞
唐闕史
楊敬之
楊敬之生(生原作任。據明抄本改。)江西觀察使戴。江西應舉時,敬之年長,天性尤切。時已秋暮,忽夢新榜四十進士,歷歷可數。寓目及半,其子在焉。其鄰則姓濮陽,而名不可別。即寤大喜,訪於詞場,則雲有濮陽願者,為文甚高,且有聲譽。時搜訪草澤方急,雅在選中。遂尋其居,則曰閩人,未至京國。楊公誡其子。令聽之。俟其到京,與之往來,以應斯夢。一日。楊公祖客灞上,客未至間,休於逆旅。有目遠來者,試命詢之,乃貢士也。偵所自,曰:"自閩。"問其娃,曰:"濮陽。"審其名,曰:"願。"楊公曰:"吁!斯天啟也。安詳有既夢於彼,復遇於此哉。"遂命相見。濮陽逡巡不得讓,執所業以見。始閱其人,眉宇清朗;次與之語,詞氣安詳;終閱其文,體理精奧;問其所抵,則曰:"今將僦居。"楊公令盡驅所行,置於庠序,命江西與之朝夕同處。是冬,(冬原作各。據明抄本改。)大稱濮陽藝學於公卿間,人情翕然,升第必矣。試期有日,而生一夕暴卒。楊公惋痛嗟駭,搜囊其貧,鄉路且遠,力為營辨,歸骨閩間。仍謂其子曰:"我夢無征,汝之一名,亦不可保。"明年,其子及第,而同年無濮陽者。夏首,將關送於吏部。時宰相有言:"前輩重族□望,輕官職。竹林七賢,曰陳留阮籍、沛國劉伶、河間向秀,得以言高士矣。"是歲慈恩寺題名,鹹以族望。題畢,楊閒步塔下,仰視之曰:弘農楊戴,濮陽吳當。恍然如夢中所見。(出《唐闕史》)
譯文
楊敬之的兒子就是江西的觀察使。江西應舉時,楊敬之年齡大了,心中十分急切。這時正值晚秋,他忽然夢見新榜上公布的四十名進士,歷歷可數。他剛看了一半,便見到了自己兒子的名字。兒子後面的那個姓濮陽,而名字看不清。他醒來之後大喜,尋訪於讀書人集中的地方,人們說有個叫濮陽願的人,文章寫得特別好,且頗有名氣。當時朝廷急於遍訪山林草澤的高人逸士,早已經是被選入試的秀才了。於是,楊敬之找到他住的地方,那人說自己是福建人,從未到過京城。楊敬之囑咐兒子說:"你聽好了,等你到了京城,要和他往來交朋友,我的那個夢才能應驗。"楊敬之在灞上送客,客人還沒到,在旅館裡休息。這時,有個人從遠方而來,楊敬之試探著詢問,才知道他是個貢士。又問他從哪裡來,回答說福建。"你貴姓?""我姓濮陽。""你叫什麼名字?""我叫願。"楊敬之長嘆一聲道:"真是蒼天有靈呵。不然,怎么會做了那樣的夢,就遇到了這樣的事呢?"隨即讓兒子來見。濮陽有些顧慮尚猶豫不決時,楊敬之之子楊戴已經帶著書本進來了。他開始觀察濮陽其人,只見他眉清目秀;再談話,只見他談吐穩健。最後,又翻閱了他的文章,寫得十分精妙。楊敬之問他準備到什麼地方去,回答說就準備住在這裡。楊敬之把他的隨從都打發走了,將他安置在學校里,命兒子跟他朝夕相處。這年冬天,楊敬之稱讚濮陽學問高深,完全可以與公卿們相比,如果天理和人情相合,他一定能夠及第。不料,就在考試前幾天,濮陽卻在一天晚間暴病而死。楊敬之又是惋惜又是驚駭。在整理遺物時,楊敬之才發現濮陽幾乎一無所有,而且離家鄉又相當遠,經過一番奔走,才將他的遺骨送回了福建。然後,他對兒子說:"我的夢不靈,你的這一名,恐怕也保不住了!"第二年,他的兒子考中了進士,而沒有濮陽的名字。初夏,將公文送到吏部之後,宰相說道:"前輩重族有名望,聲名顯赫,輕官職的。號稱竹林七賢,如陳留的阮籍,沛國的劉伶,河間的向秀等,才被人稱為高士呵。"當年,到慈恩寺題名,每箇中舉的人都寫的是自己的族望。題完之後,楊敬之在塔下散步,抬頭看了一眼後說:"弘農縣的楊戴,濮陽縣的吳當,真是恍然如當年夢見的一樣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