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家嶺村

陶家嶺村隸屬鋼城區艾山街道辦事處,位於萊城東南20公里、艾山街道辦事處東北3公里處。由陶家嶺和安家嶺兩個自然村組成,位於鋼城東北1公里處,地處丘陵,北依銀山,南鄰萊鋼焦化廠,東靠鐵銅溝,地理位置優越。耕地面積212.2畝,人口1446,集體企業8處,固定資產2090多萬元。

史記

據村碑記載,清朝初年,陶姓遷此建村。因址在銀山前坡,冠以姓氏,故名陶家嶺。據縣誌記載,安家嶺則屬玥莊鄉,另據《安氏譜》記載,清朝末年,安姓由安家台子遷此建村,因址在山嶺,冠以姓氏,故名安家嶺,隸屬於陶家嶺村民委員會。

沿革

清末民國初,陶家嶺村屬逯家鄉;民國二十四年《續修萊蕪縣誌》記載:“逯家鄉·陶家嶺”;1939年4月屬清泥鄉;1941年5月至1945年10月,陶家嶺村歸新甫縣清泥區;1951年屬逯家鄉;1956年複合並為清泥鄉;1958年屬顏莊人民公社;1962年屬顏莊人民公社清泥管理區;1984年屬顏莊辦事處;1985年屬城子坡鎮;1995年屬城子坡街道辦事處,改稱居委會;2001年城子坡街道辦事處改稱艾山街道辦事處後,陶家嶺居委會又屬艾山街道辦事處。
陶家嶺的村民自清初聚居此處,繁衍生息,先後有劉、趙、安、李、吳、尹、柳、沈姓陸續遷聚,其中劉姓居多,但現在陶姓和沈姓已不復存在。
陶家嶺村風淳樸,村民勤勞,世世代代以農為生。新中國成立後,1955年秋在互助組的基礎上成立了初級社,下設7個生產隊。1956年春又轉為高級社,村民全部加入,下設6個生產隊,當時社長是安銓雲。1958年又改稱為顏莊入民公社清泥管區陶家嶺大隊。當時,由於村里大多數土地是山嶺薄地,土壤貧瘠,又極端缺水,糧食產量不高,村民生活極端貧困。曾有諺語“有女去跳井,不嫁陶家嶺”,是對當時情形的最好寫照。

發展

陶家嶺村北的銀山自然資源豐富,還留下了許多傳說。由於銀山地形險要,是當年防抗匪患的重要地方。山頂至今存有抗匪的山寨遺蹟,雖歷經滄桑,卻依然默默地注視著陶家嶺的變化。山寨中存有一塊紀念碑,建於民國22年,它詳細記載了銀山山寨建立的過程以及發生在山寨里的激烈戰鬥。當時兵荒馬亂,匪患不斷。為了自衛,民國二十六年,陶家嶺村聯合周圍村莊在銀山上成立了紅旗會,大約有300多人,推選陶家嶺村民劉資元擔任會長。劉資元帶領紅旗會會員英勇殺敵,並參與了抗擊國民黨“顏團”的鬥爭。

經濟

陶家嶺人敢於吃苦,勇於創業。1971年,陶家嶺村民開荒、圍堰、平墳,改造了土地120畝,糧食產量也有所增加,村民生活有所改變。1973年各生產隊紛紛成立了建築隊,服務於萊鋼建設,經濟收入有了增加。1982年,全面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村里加大了農業基礎建設投資,投資26萬元,打深井兩眼,修防滲渠道數千米,引萊鋼工業廢水,使全村200多畝耕地變成了旱澇保收的穩產高產田。1983年,在銀山山腳下,又投資12萬元打了一口深水井,徹底解決了陶家嶺人的吃水和農灌用水問題。
陶家嶺人上下一心,不斷發展壯大集體經濟。1970年1月,陶家嶺村抓住萊鋼開始建廠的時機,發動家家戶戶砸石子,供萊鋼建設使用;1980年村里合併了各生產隊的建築小隊,組建了建築大隊;1984年,村里出資興建了鐵礦;1986年在建築隊的基礎上,又組建了建築公司,集體經濟逐步發展壯大。1993年籌建了冶金材料廠,1994年興建了汽修廠、石料廠、勞動服務社、爐料加工廠等4家企業,並以原先8家企業為基礎組建成立了東泰實業公司。1995年興建了丙烷廠、石灰石加工廠,1997年新建了水渣廠。全村90%以上的勞力都在村辦企業就業,另外還安置了外單位100多勞動力。陶家嶺成了聞名遐邇的“企業村”。在不斷發展壯大集體企業的同時,還鼓勵發展個體私營經濟。1997年村民趙會成投資4萬元建起了空心磚廠,年收入2萬元;吳茂祥辦起球團廠,年收入3萬元。如今,個體私營業戶已達30多家,出現了村辦、民辦、聯辦企業蓬勃發展的勢頭,民眾生活步步提高,陶家嶺率先跨人了全市“小康村”行列,家家有了電視,90%以上的戶有了機車。
集體經濟的不斷壯大,為發展村民生活福利事業創造了條件。他們對原有村莊進行了規劃改造,新蓋了10幢“將軍樓”,5幢居民樓,使198戶居民住上了90多平方米的樓房;硬化、綠化了1500米樓前街道,規劃栽植了5公里綠化帶,為村民統一安裝了自來水、閉路電視、電話;建起了“六配套”學校和標準較高的幼稚園、衛生室。上交的統籌集資、村民的耕種、灌溉、收割、打麥以及農業基礎建設投資,全部由集體負擔。65歲以上的老人每年享受120元的生活補助,對老、弱、病、殘家庭及時給予救助。
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還促進了精神文明建設。村里加大投資,興建了黨員活動室、圖書室、閱覽室、文明市民學校、青年民兵之家,安裝了閉路電視差轉台,並充分利用這些陣地,開展文明市民教育;新建了籃球場,桌球室,成立了娛樂中心,寓教於樂。特別是常年開展的“十佳文明戶”評選和“六進家”活動使村風、民風有了很大改觀。1998年9月,陶家嶺成了名副其實的電話村;2000年10月,又發展為“手機村”。陶家嶺人按時上下班,業餘生活豐富,真正過上了城裡人的生活。

文化

教育

陶家嶺人崇尚文明,重視教育。據劉氏家譜記載,民國前,劉家設私塾多處,教書先生最有名者為呂仲遠,村中80歲老者大都拜他為師。1934年,陶家嶺國小創立,當時任教的是劉加祥老師:1950年9月9日,陶家嶺在村南新建了 2間屋,學校隨後遷到那裡.當時只有一名教師是劉加明。1957年3月學校由一個複式班發展到2個複式班。直到1984年,學校搬遷到村北新校,國小班級才有了正規的單式班,擁有教職工6名,教學成績逐年提高。1996年後,村集體投資60萬元,建起了一棟二層教學樓,高標準配套。同年建成了高標準的陶家嶺幼稚園。為了接送在村外上學的學生,村里還投資12萬元,購買了一輛大客車。劉新華是高考制度恢復後第一個大學生,考入山東工業大學。如今已有48個學生考入大專以上院校,其中尹建波1996年考入清華大學,安厭峰1993年考入上海同濟大學。為鼓勵學生學習成才,陶家嶺設立了助學金,對考中的大中專學生分別獎勵2000元、600元、300元,家庭困難的還另有照顧。銀山傳說:相傳村中有一劉姓老人,在銀山上以放羊為生,有一天,他正坐在石頭上悠閒地看著羊吃草,忽見一條長蛇鑽入他身邊的土中,老人急忙用手去挖,未見蛇卻看到一本書,只見書面發黃,上面整整齊齊排滿了黃點點,到了晚上再看,那些黃點點原來都是漢字,老人不識字,卻看懂了書的全部內容,從此後,他能為村人看病祛邪,救活了好多人的命。

人文

銀山山寨:民國18年,為了抗匪護家,陶家嶺村民在紅旗會的指導下,捐資建造山寨。山寨選在了有水源的銀山西北角上,按照明朝戚繼光炮台的樣式設計了五子炮台。圍牆高且厚,最高處迭一丈三,低處也有一丈一,裡面有內牆,外面有半牆子,中牆每十步一個崗,每50步有一個炮洞子,每個炮洞子長2米,後帶5個炮台子。這樣一來,槍桿子能伸出來直接打,打一槍,再安上,也可交叉打。銀山山寨以其獨特的構造,保衛了四里八鄉的村民,使他們免遭屠害。民國18年9月,現在的艾山街道辦事處一帶,大多數村莊、山寨陸續被劉黑七的匪兵洗劫了,當他們攻打到銀山山寨時,寨主劉訓秀下令拿出經章丘名匠打造的“灰筒子炮”——“五大環”(前四個環、後一個環),由4個人抬著,安在山寨東北角上,劉黑七的迫擊炮一打,“五大環”開始反擊,頭一炮打在了朱家莊河面上,頓時灰塵滿天,驚得敵人半晌不再打,就這樣,一炮比一炮準,劉黑七遭到了抗擊,攻打了7天攻不下來,最後只好灰溜溜地逃跑了。經過這次戰役後,銀山山寨名氣大增,小官莊、王莊、顏莊一帶都來參觀,紛紛效仿,新建了許多山寨。
紅旗會:1927年,土匪劉黑七在城子坡周圍一帶燒殺搶劫,無惡不作,成為當地一大害,為了防匪護家,陶家嶺村民劉訓秀、劉資元挑頭,仿照當時在宋家莊、南城子坡一帶盛行的黑旗會,結社成了紅旗會,凡20 - 40歲的青壯年均得入會,以大刀、土槍、長矛為武器,刀布和會員腰帶均用紅布裝飾,作戰時,吞“符”,可謂“刀槍不入”。逐漸在周邊馮家莊、逯家莊、朱家莊、茶峪子等11個村莊發展會員562人,各村編班,每班人數不限,會址設在銀山山寨,紅旗會會員多次與土匪抗戰。抗日戰爭開始後,紅旗會會員積極收集日偽情報,站崗放哨,防奸防特,協助八路軍抗日作戰。1939年,紅旗會會員全部加入了八路軍,劉資元隨改稱為區中隊區長,紅旗會從此消散。

一、烈士英名錄
吳義希 男 1920年5月出生,1938年12月參加革命,1939年在萊蕪瀾頭戰鬥中犧牲,安葬在本村。
二、歷任村支書
1955年12月-1959年12月 安銓雲
1960年1月-1964年12月 安增全
1964年12月-1966年12月 趙玫成
1966年12月-1968年12月 安瑞修
1968年12月-1971年2月 柳東寅
1971年3月-1973年12月 劉渭聲
1974年1月-1975年12月 劉勤生
1976年1月-1977年12月 安瑞永
1978年1月-1979年12月 趙恆呈
1980年1月-1992年1月 安瑞永
1992年11月- 安瑞常
三、歷任村主任
1955年12月-1966年12月 柳東寅
1966年12月-1968年12月 安瑞修
1968年12月-1975年12月 安瑞永
1976年1月-1977年12月 劉漢聲
1978年1月-1979年12月 劉加瑩
1980年1月- 趙恆呈
四、副縣級及其以上幹部
趙文祥 北京中醫院後勤處處長
劉加鵬 安徽淮南市委書記
劉進生 四川江津縣委書記
劉加提 山西省常治市石油公司黨委書記
劉義生 青島市輕工業局黨委書記
劉 振 新汶礦務局鄂莊煤礦經營礦長
劉江生 南京軍政大學後勤處處長
劉澤聲 現任萊蕪市交通局行管處處長 劉純茂 曾為萊蕪市工商聯合會副縣級幹部,已退

銀山傳說:相傳村中有一劉姓老人,在銀山上以放羊為生,有一天,他正坐在石頭上悠閒地看著羊吃草,忽見一條長蛇鑽入他身邊的土中,老人急忙用手去挖,未見蛇卻看到一本書,只見書面發黃,上面整整齊齊排滿了黃點點,到了晚上再看,那些黃點點原來都是漢字,老人不識字,卻看懂了書的全部內容,從此後,他能為村人看病祛邪,救活了好多人的命。
銀山山寨:民國18年,為了抗匪護家,陶家嶺村民在紅旗會的指導下,捐資建造山寨。山寨選在了有水源的銀山西北角上,按照明朝戚繼光炮台的樣式設計了五子炮台。圍牆高且厚,最高處迭一丈三,低處也有一丈一,裡面有內牆,外面有半牆子,中牆每十步一個崗,每50步有一個炮洞子,每個炮洞子長2米,後帶5個炮台子。這樣一來,槍桿子能伸出來直接打,打一槍,再安上,也可交叉打。銀山山寨以其獨特的構造,保衛了四里八鄉的村民,使他們免遭屠害。民國18年9月,現在的艾山街道辦事處一帶,大多數村莊、山寨陸續被劉黑七的匪兵洗劫了,當他們攻打到銀山山寨時,寨主劉訓秀下令拿出經章丘名匠打造的“灰筒子炮”——“五大環”(前四個環、後一個環),由4個人抬著,安在山寨東北角上,劉黑七的迫擊炮一打,“五大環”開始反擊,頭一炮打在了朱家莊河面上,頓時灰塵滿天,驚得敵人半晌不再打,就這樣,一炮比一炮準,劉黑七遭到了抗擊,攻打了7天攻不下來,最後只好灰溜溜地逃跑了。經過這次戰役後,銀山山寨名氣大增,小官莊、王莊、顏莊一帶都來參觀,紛紛效仿,新建了許多山寨。
紅旗會:1927年,土匪劉黑七在城子坡周圍一帶燒殺搶劫,無惡不作,成為當地一大害,為了防匪護家,陶家嶺村民劉訓秀、劉資元挑頭,仿照當時在宋家莊、南城子坡一帶盛行的黑旗會,結社成了紅旗會,凡20 - 40歲的青壯年均得入會,以大刀、土槍、長矛為武器,刀布和會員腰帶均用紅布裝飾,作戰時,吞“符”,可謂“刀槍不入”。逐漸在周邊馮家莊、逯家莊、朱家莊、茶峪子等11個村莊發展會員562人,各村編班,每班人數不限,會址設在銀山山寨,紅旗會會員多次與土匪抗戰。抗日戰爭開始後,紅旗會會員積極收集日偽情報,站崗放哨,防奸防特,協助八路軍抗日作戰。1939年,紅旗會會員全部加入了八路軍,劉資元隨改稱為區中隊區長,紅旗會從此消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