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霞[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陳霞,女,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1966年4月出生於四川萬源。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從事宗教學理論與當代宗教、道教善書、道教與當代社會等領域的博士後研究。

百科名片

陳霞[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陳霞[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陳霞,女,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1966年4月出生於四川萬源。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從事宗教學理論與當代宗教、道教善書、道教與當代社會等領域的博士後研究。曾經在西昌學院、四川大學等高校任教,也曾為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倫敦大學亞非學院高級訪問學者、布朗大學富布萊特訪問學者,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研究方向

從事中國哲學、道家與道教文化、宗教學等領域的研究。著有《道教勸善書研究》,主編有《宗教學原理》、《中西文化視野中的人性》、《道教生態思想研究》,參加了《馬丁·路德的神學》、《道教與生態》、《人類的宗教》、《道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等著作的翻譯,在《哲學研究》、《哲學動態》、《世界哲學》、《中國哲學史》、《世界宗教研究》、《宗教學研究》、《道家文化研究》、《國際倫理》等刊物上發表論文、譯文60多篇。

主要經歷

1983~1986年,就讀於達縣師範專科學校(英語系);

1986~1987年,就讀於四川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獲文學學士學位。

1991~1992年,在四川外國語學院英語系進修研究生課程;

1992~1998年,就讀於四川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先後獲哲學碩士學位和哲學博士學位。

1999~2000 年和2001~2002年,先後在哈佛燕京學社和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做高級訪問學者。

曾執教於西昌農業專科學校和四川大學,任英語教師和宗教學研究所教授。

科研成果

(一)中文論文

1.維克多.特納的儀式象徵分析述評,《宗教學研究》1993.(1-2):68-742)

2.當代社會的新宗教運動,《四川大學學報》1995.1:39-44,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宗教》1995.3:13-18全文轉載。

3.佛教苦樂觀略論,《宗教學研究》1995.4:32-35

4.《十戒功過格》及其倫理思想特色,《宗教學研究》1996.4:36-40

5.《聖經》倫理簡述,《宗教學研究》/1997.1:78-82

6.佛教勸善書略談,《宗教學研究》1997.2:89-92

7.道教勸善書的界定及主要特徵,《宗教學研究》1998.3:40-44

8.宗教與生態關係初探,《宗教學研究》1998.4:101-105

9.論宗教道德的結構關係,《四川大學學報》,1999.5:39-45

10.《試比較金丹派南宗內丹修煉與榮格精神分析》,《道韻》,1999.5:250-265。

11.《宗教道德的社會歷史作用》,《宗教》,1999.2:60-64。

12.高校知識女性潛能發揮狀況及思考,《高教研究》,1999.1:67-69。

13.關於“宗教學專業課程設定及教學內容改革”的必要性及改革應遵循的幾個原則,《高教研究》,1999年專刊:36-39。(第二作者)

14.道教公平觀念與可持續發展,《宗教學研究》,2000.1:9-14。

15.“從道教‘重人貴生’與‘天人合一’看可持續發展的人類中心論”,《中國道教》2000.2:30-32。

16.“淺談道教貴柔守雌女性觀與生態女權思想”,《西南民院學報》2000.8:37-40。

17.“道教與基督教女性觀及其對環境的影響初探”,《婦女研究論叢》,2000.1:31-34。

18.“道教與可持續發展”,載《宗教:關切世界和平》,王作安、卓新平主編,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8月,236-244。

19.“略談宗教學的起源與發展”,《宗教學研究》Vol.53,2001.4:93-99。

20.“道教聚落生態思想初探”,《社會科學研究》2001年第6期,78—81。(第二作者)

21.“從梓潼陽戲看道教的民俗化”,《宗教、社會與區域文化——華南與西南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年。

22.“少思寡慾、返璞歸真——詩意地棲居”,《中國道教》Vol.76,2003.4:31-33。

23.“國外道教與深生態學研究簡介”,《世界宗教研究》,2003.3

24.“道教無為而治與生態政治”,《宗教學研究》,2004(4):45-50。

25.道教善書的動物保護思想初探,《中國道教》2004.6。

26.宗教與生態的對話與互動,《世界宗教研究》,2004(4):16-21。

27.形神俱妙——道教身體觀的現代闡釋,《哲學動態》2005(4):35-39。

28.道物無際——道教生態哲學綱要,《宗教學研究》2006(2):36-44。

29.試論先秦道家的道物無際觀,《哲學研究》2006(2):57-59。

30.道教天人關係及其生態意義,《道家文化研究》第21輯,317-333。

31.從《內經圖》看道教身體觀的生態意義,《錦州醫學院學報》,2006年第2期,35-38。

32.論對立面的統一和鬥爭——對“中國哲學史座談會”的反思,《博覽群書》2007年第7期,4-10頁。(梁志學、陳霞)

33.天地無人則不立,人無天地則不生:論道教天人關係,《現代文明的生態轉向》,重慶:重慶出版集團、重慶出版社出版,2007年4月,338-354頁。

34.“為學”與“為道”——道家對理性的反思”,《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8月9日。

35.後殖民主義視野中的道家與生態研究,《世界文化的東亞視角——全球化進程中的東方文明》,《中國哈佛燕京學者2005年北京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0月。頁199-211。

36.“率性而為”——試析道家自然人性論,《學術中國》,2007年11月,p.86-92.

37.我言故我在,《讀書》,2008年6期,頁73-77。

38.悟“道”的信仰實質及其現代價值,台灣《宗教哲學》2009年11月,第39期。

39.幽谷的風:靜靜地拂過我們的心田,《讀書》2010年第6期,第88-92頁。

40.道教善書對生態倫理的啟發,《弘道》,2010年第一期,頁31-35。

41.陳霞、林巧薇撰《一本通俗化的<道藏>入門書——<道藏說略>》,刊於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編《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2010年第5期,總471期,第20~24頁。

42.試論哲學與政治的關係,《江蘇社會科學》2010年第5期。

43.簡析道家認識論的方法、特點及意義,《老子學刊》2010年第一期,創刊號。(陳霞、汪伊舉)

44.論道家道德哲學的幾個特點,《宗教學研究》2010年建所30周年專刊,

45.論“道”與“無”和“有”,《開拓者的足跡:卿希泰先生八十壽辰紀念文集》,巴蜀書社210年8月。

46.試論“道”的原始二重性——“無”和“有”,《哲學研究》,2011年第4期。

47.論老子關於萬物本原及其生成的自然哲學思考,《江漢論壇》,2011年第9期。

(二)英文

48.TrilogyinaCentury:ReligiousStudiesInMainlandChina,AARNewsLetter,2007,October.

49.“PerfectioninBothBodyandMind:AModernInterpretationofBodyinDaoism”,J.Chinese,Indian,andIslamicCulturalRelations,Fall2008,Vol.Ⅱ.1,p.49-68.(NewYork:StateUniversityatOldWestbury,distributedbyGlobalScholarlyPublications)

50.“Daoism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AnIntegrativePerspective”,co-authoredwithChenYonginTheDialogueofCulturalTraditions:AGlobalPerspective,(WashingtonD.C.):theCouncilforResearchinValuesandPhilosophy2008,pp.307-319.

51.“‘weixue’(thepursuitoflearning)and‘weidao’(thepursuitofDao)——aDaoistReflectionofReasonandBelief”,conferencepaperfor“Belief,Philosophy,Science”heldfromJune16-18,2009,BeijingUniversity.

52.ADaoistResponsetoClimateChange,ChenXia,MartinSchönfeld,JournalofGlobalEthics(7),2011.

譯文

53.中國東南部的民間宗教派別(節譯),(德)休伯特.塞維爾特著,《宗教學研究》1994(2-3):64-71。

54.“世界宗教市場——蘇為德教授訪問四川大學宗教所演講摘要”,《宗教學研究》Vol.59,2003.2:89-90。

55.DaoismandEnvironmentProtection,ChenXia,inTheDialogueofCulturalTraditions:AGlobalPerspective.Washington,RVP,2003.

56.從參照到敬重:道家與自然,DavidL.Hall,“FromReferencetoDeference:DaoismandtheNaturalWorld”,HistoryofChinesePhilosophy,2006(1):53-61.

57.古代中國哲學中身體的意義,(美)安樂哲(ROGERT.AMES),《世界哲學》2006年第5期,第一譯者,49-60。

58.古典儒家與道家自我修持之共同基礎,(美)安樂哲(ROGERT.AMES),《中國文化研究》,2006(3):1-22,第二譯者。

59.21stCenturyStrategiesforNew-Daoism——AComprehensiveRenewalofChina’sDaoistCulture,(漢譯英),原作者胡孚琛,translatedbyChenXiaandShawnAuthor,J.ofEmptyVessel,2005.8,USA.

60.地方性及焦點性在實現道教世界中的作用,(美)安樂哲(ROGERT.AMES),《中國哲學史》2006(1):53-61。

61.希馬:“對一切構成問題的對誰也不是問題:實體二元論、物理主義與身心問題”(KENNETHEINARHIMMA,WHATISAPROBLEMFORALLISAPROBLEMFORNONE:SUBSTANCEDUALISM,PHYSICALISM,ANDTHEMIND-BODYPROBLEM,AmericanPhilosophyQuarterly,Volume42,Number2,April2005),《哲學動態》2006年第8期,73頁。

62.玄冥:王弼與郭象的理,(BrookZiporyn,LiinWangBiandGuoXiang:CoherenceintheDark),《中國哲學史》2006.3,24-36。

63.郝大維:“從指涉到順應:道家與自然”(DavidL.Hall.,“FromReferencetoDeference:DaoismandtheNaturalWorld”,inDaoismandEcology:WayswithinaCosmicLandscape,HarvardUniversityPress,2001)《哲學動態》2007年第7期,75頁。

64.拉法格:“道家的‘自然’是人類文化的一部分”(Lafargue,M.“Nature”asPartofHumanCultureinDaoism,DaoismandEcology:WayswithinaCosmicLandscape,HarvardUniversityPress,2001)PhilosophicalTrends,2007(7):76.

(三)著作

1.《道教勸善書研究》(獨著),巴蜀書社、香港圓玄學院,成都,1999年9月。

(四)主編

1.《宗教學原理》(新版),合作主編,中國宗教文化出版社,北京,1999年9月。

2.《宗教學原理》(新版修訂版),合作主編,中國宗教文化出版社,北京,2003年1月。

3.《中西文化視野中的人性》,與美國學者KellyClark合作主編,四川大學出版社,2004。

4.《王明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12月。

5.《道教生態思想研究》,主編,巴蜀書社,2010年6月。49萬字,並寫作前言、導論、上篇第一、二、六,中篇第六。

(五)參加寫作

1.《宗教觀的歷史.理論.現實》,陳麟書主編,石衍豐副主編,四川大學出版社,成都,1996年7月。參與撰寫。

2.《古今中外宗教概觀》,李剛主編,巴蜀書社,成都,1997年4月。參與撰寫。

3.《中外宗教概論》,卿希泰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參與撰寫。

4.《中國道教思想史》,卿希泰主編,詹石窗副主編,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四編第三十二章第一節,“南宋至明中葉的勸善書與文學中的道教思想”,頁525-544。

(六)譯著

1.《道教與中國傳統文化》,卿希泰主編,(台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6年2月。將其中10萬漢字翻譯成英語,第一譯者。

2.《馬丁.路德的神學》,譯林出版社,南京,2002年10月。(負責將其中第一部分“認識上帝”譯成中文)

3.《人類的宗教》(第七版),四川出版集團、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負責神道教)

4.《道教與生態——宇宙景觀的內在之道》,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譯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