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燕京大學在中國近代史上僅僅存在了33年,但它在體制、機構、計畫、課程、方法乃至規章制度諸多方面,更為直接地引進西方近代教育模式,從而對中國教育和人才培養產生頗為深刻的影響。本書從司徒雷登創建燕京大學開始,講述了燕京大學的名師風采、著名校友的逸聞趣事、燕大在抗日戰爭中因身份特殊起到的保護作用以及受到的摧殘、哈佛-燕京學社的成立過程、燕大在院系調整後對中國教育界產生的影響等,也追述了許多功績卓著卻受到誤解甚至不公正待遇的學者,如傅涇波、吳興華等。
目錄
自序
司徒雷登:燕京大學的靈魂
傅涇波:人生知己應如是
黃宗江:沒有畢業的戀愛分子
蕭 乾:未帶地圖的旅人
齊思和:燕園第一位哈佛博士
賀寶善:燕園裡從不休止的琴弦
丁磐石:見證燕大在成都的歲月
王鍾翰:酒瓶里喝出史學家
侯仁之:辟密道送學子赴解放區
張大中:燕大思想改造運動中批判陸志韋是粗暴的
謝道淵:燕京消失的見證人
張芝聯:一半是燕京,一半是光華
夏自強:燕園裡的政治運動
王世襄:大器晚成的“差等生”
周汝昌:兩進兩出,燕園留名
吳興華:天才的命運
翁獨健:燕京末代校長的生活舊影
徐苹芳:末代燕京風流雲散
書摘
1918年,年僅18歲的傅涇波陪同信仰上帝的父親傅瑞卿,到天津參加了在那裡召開的全國基督教青年大會。也是在那次大會上,尚在南京金陵神學院任教的司徒雷登被邀在大會上作了演講,在他演講完畢的時候,司徒雷登看到了他早就熟識的傅瑞卿。在此之前,對司徒雷登欽佩有加的傅瑞卿曾經請求司徒雷登在有機會的時候多指教他的兒子。司徒雷登走下台來,注意到了傅瑞卿身邊的這個年輕人,並且跟他握手。司徒雷登大概沒有想到,他精闢的講演、高雅的風采,特別是他所散發出的難以形容的人格光輝深深地吸引了這個18歲的青年。傅涇波的長女傅鐸若事後在回憶父親的文章中寫到:“這次與司徒之初聚後,竟成了我父的人生歷程碑,成了他生活道路的新起點。”(3)確實,在那次相遇之後,傅涇波和司徒雷登有了幾次會面,然後,在隨後的幾十年里,兩個人的命運緊緊地連在了一起。
在與司徒雷登相遇的那一年,傅涇波正在北京大學讀書,任俠好客的傅涇波身上頗有一些五陵少年“交結五都雄”的氣質,當時學校里活躍人物大多與他來往頻繁,其中就包括近現代史上赫赫有名的胡適、陳獨秀和李大釗;至於校長蔡元培,那更是父親傅瑞卿的老朋友。由於父親的關係,傅涇波很早就和基督教有所接觸,並且每周都參加北京青年會查經班的聚會。不過當時的傅涇波只是把基督教當作幾種主要思潮之一加以比較。有時他參加完查經班,就帶著心中的疑問去請教胡適和陳獨秀。胡陳兩人後來的立場雖然不同,但是在這一點上卻是一致的,就是不贊成傅涇波參加宗教活動。胡建議他多讀杜威的書,陳則斥宗教為靈魂的鴉片煙。而傅涇波和在當時被視為激進派的李大釗的來往,則讓他的父親感到擔憂,為此還專門拜訪了北大校長蔡元培。不過傅涇波的交往遠遠不只如此,留法派先驅李石曾與他有世交之誼,另一位留法派先驅吳稚暉也是他的朋友,在他的朋友當中,還有當時尚未步入政壇的山西巨富孔祥熙、左翼文學家瞿秋白以及南開中學的周恩來。他甚至還通過溥儀的英籍老師莊士敦,去謁見過當時仍受到民國政府優待住在故宮裡面的遜位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