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莉

陳華莉

陳華莉,1976年生,湖北宜昌人,畢業於湖北美術學院油畫系,畫家。

簡歷
陳華莉華莉

陳華莉
1976年生,湖北宜昌人
畢業於湖北美術學院油畫系
現居北京
展覽
2010年 “雙重語境”展;北京上上國際美術館
2009年 第五屆宋莊藝術節·宋莊藝術群落展,北京萬盛美術館
2008年 “她們!她們”當代女性藝術作品展,北京原創博展中心
2008年 “生活在宋莊·女性版”田野調查展,北京宋莊美術館
2008年 “一·一”當代藝術邀請展,深圳彼岸畫廊
2008年 “形色各異”女藝術家第二回展,北京中壩河藝術中心
2006年 “13個同學”展,湖北美院美術館
2005年 “熱賣現場”藝術作品展,宜昌世紀歐洲城
2004年 “走出幻想”抽象展,湖北美院美術館
顆粒NO.4 100cm×100cm 布面油畫 2007年顆粒NO.4 100cm×100cm 布面油畫 2007年
物觀·觀物
——燕子作品個案分析

很多人第一眼見到燕子,覺得她是個開朗快樂的小女人,時尚而物質,個性而羅曼蒂克;其實不然,接觸時間長了才發現她內心更多的是悲觀、敏感和細膩,這種雙重性格中它更傾向於後者。她時常為一段記憶或情感而感傷流淚,對生命情感與對物的衝動表現出心靈的搖擺與失落。這也是七十年代青年的內心寫照,與物質現實的感應和對精神的樸素的嚮往,這樣的雙重性格是燕子個人特殊的內心成長經歷和時代浸染形成的。燕子作品中表現出對物這個永恆體的當代化思考和體驗,具有時代“顆粒”的人生觀。燕子“顆粒”系列作品對生命的物觀,我更喜歡理解為燕子通過個人內心的碎片對於永恆物觀的異延,而非個人私密的小情節。作者冥想著當下人與當下物的關係,透過“顆粒”隱藏著對記憶的凝固和偏執的感傷。
燕子的《顆粒》系列作品中對於作品名稱“顆粒”的理解與物有著一致的感覺,同時有著雙重的意思,顆粒即人與物的寓體,“顆粒”正常解釋的本身就是一種微小和弱勢的感傷特性。燕子作品中的圖式如我們兒時看圖說話,擺事實講道理,一物一人或一人一景,將畫面切分為二,在作品中燕子特殊地放大了物的比例,縮小了人的尺度,這是一個有意思的事情,讓我們對於人與物的關係產生了新的思考。畫面的人、物構成,限於兩個畫面,也是一種有意思的嘗試,我構想了若畫面正常一幅畫一個圖或一幅畫多個圖,都達不到這樣的物化關係,這種人的生活碎片與物的“生硬”對照,將兩者似乎沒有關係的事物產生了異樣的關係,應證著這樣的一個哲理:世界上很多看似沒有關係的事物,卻有著一定的“聯繫”,這樣的關係產生什麼樣的感覺,是作品的關鍵的價值支點,同時也取決於“選擇”什麼樣的人或什麼樣的物,這種關係自動突顯的感覺,需與觀眾共鳴得到,交給觀眾感應,也與觀眾產生了靜態的互動,這就是作品想達到的效果。對照圖式及色彩的樸素(畫面僅黑白灰的三色運用)語言,透析著畫面中作品的非修飾、自然的潛在力量,更是作者“觀物”心境的表達。
顆粒NO.18 100cm×100cm 布面油畫顆粒NO.18 100cm×100cm 布面油畫
燕子作品目前大致選擇了三個系列:
人——稚氣兒童、時尚的女性、幸福的老人和他們有異味的生活片段;物——象徵男性力量的物(如鉗具、刀具)、樸素自然的物(如桶、筐、鞋、油燈)和女性時尚消費品(如咖啡機、化妝品、圍巾)。這些人、物的選擇和對照有一種快照截取的凝固,有一種生命追憶,宿命輪迴和對浮華背後自然原始動力帶給我們感傷的思考,這是燕子的作品呈現的感覺,也是她對整個人的思考:人最終都會走向物化,面對物化的態度與人生觀更是重要。對於這個思考從古至今從來沒有放棄腳步,除了世界各類宗教都談到拯救精神物化的問題,各時代思想家也對物的關注與文化針對性不同:莊子“齊物論”、佛教的“格物”、馬克思的“唯物”、存在主義的物和東方的物派……物觀不同與東西方差異有關,更與“此時”存在有關,這也是藝術家應該探索的問題,燕子作品剛開始涉及這類問題,對於人、物的選擇和它們關係呈現感覺仍需發現和敏銳,這也是我們對她的作品的期待。
張海濤
2008年3月8日於通州宋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