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筱垞

陳筱垞

陳雲樓過世後,陳筱垞承父遺願,出資接辦平陽濟嬰局。 後因學生驟增,陳筱垞於三十二年正月在家鄉宜山創辦了“平陽縣公立儀山初等國小堂”。 其時,平陽縣共創辦國小43所,學生2032人,居溫州各縣之首。

陳筱垞(1861—1938),名錫琛,以字行,
陳筱垞(前左)與平陽縣軍政支部成員合影陳筱垞(前左)與平陽縣軍政支部成員合影
宜山鎮上市人。清末為浙江省諮議局諮議員,入民國為浙江省參議會議員,平陽縣財政科科長、參議會參事、商會會長。其父雲樓,號際中,於清同治十二年(1873)在浙江桐廬任縣學教諭,後卸任歸鄉講學,創辦宜山星岩書院,又任平陽龍湖書院山長,還被鄉里公眾推舉辦理地方公益事務,如拓地建設平陽“文明塔”(文明塔又稱文筆峰,寓意是“文筆倒豎天作紙”。平陽文明塔下有 雲樓 先生的紀念祠。),籌資修建平陽“通福門”,獨自出資、獻地建造“江南義冢”即江南百闔墳於水門山(又名甲陽山),發生天災人禍時,做些施醫施藥、施棺殮葬路屍的善事。雲樓深憂平陽溺嬰、棄嬰風盛,遂與平等楊配籛謀設濟嬰局(後改名為平陽救濟院)於平陽縣城坡南,救活女嬰無數。陳筱垞幼承庭訓,十三歲隨侍其父任內,受到嚴格的訓導和良好的薰陶。其父還聘請當地有聲望的學者教他讀書。二十歲時考取縣試第一名。後又從瑞安舉人許祝卣學文,跟平陽縣學訓導吳承志(名祁甫,錢塘人)學經。吳承志去世,無子,筱垞為其營葬。將其藏書移至宜山,設培英書社,將社田百畝所入,贍 養吳 夫人終身。師生之誼,為人稱頌。陳筱垞學有本源,光緒年間,設館授徒,培養了一批人才。湯國琛吳拱宸、黃子木、陳毅甫(名鴻璣)、楊悌等都出其門下。陳雲樓過世後,陳筱垞承父遺願,出資接辦平陽濟嬰局。濟嬰局靠少許籌款不夠歲出,筱垞出私財墊付。加上其父當年修建通福門的墊付款不能收回,家庭經濟大受影響。後來,濟嬰堂改由平陽縣款產管理委員會管理,他還出數千銀元以彌補歷年虧空。光緒二十八年(1902),清廷詔令各省、州、縣設立學堂。劉紹寬與陳筱垞、陳子蕃等同仁商議,決定在平陽縣城創辦“平陽縣學堂”。學堂選址在平陽坡南濟嬰局,陳筱垞與同仁將濟嬰局遷至附近的儒林街續辦。因場所太小,陳筱垞自己墊付數千銀元,在原濟嬰局周邊購民房、借祠堂,於當年五月五日辦起了“平陽縣學堂”(第二年改名為“平陽縣中學堂”,1910年更名為“平陽縣高等國小堂”,1912年稱為“平陽縣立第一高等國小”),它是平陽從私塾、書院的傳統授徒形式進入現代規模教學的開始,也是溫州地區最早的、較具規模的學校之一,陳筱垞被推舉為首任堂長。後因學生驟增,陳筱垞於三十二年正月在家鄉宜山創辦了“平陽縣公立儀山初等國小堂”。宣統二年(1910),又創辦“平陽縣江南高等國小堂”(今宜山鎮一小),自任首任堂長,悉心籌募經費,徵辟場所,聘請教師,大漲了平陽的辦學風氣。其時,平陽縣共創辦國小43所,學生2032人,居溫州各縣之首。 孫詒讓 先生曾致函稱:“貴邑學堂規模大備,足見兩兄心精力果,喜惠士林,欽佩無量。”平陽和宜山這兩所學校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人才。國內享有盛譽的專家、學者、教授姜立夫、蘇步青、馬星野、吳景榮、阮世烔、李銳夫、楊忠道、徐規、蘇中武、朱維之等都是這兩所學校培養的學生。由於他辦學及辦濟嬰局等成績卓著,民國九年(1920)十二月,榮獲大總統孫中山頒發的褒揚狀。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