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福坤

陳福坤

陳福坤(1964-)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主要從事同位素地球化學和年代學,造山帶地殼演化的研究。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陳福坤陳福坤
1964年6月生於福建龍海,博士,博士生導師,中國致公黨黨員,獲得2005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專業和研究方向
同位素地球化學和年代學,造山帶地殼演化。

社會兼職

承擔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同位素年代學和地球化學》教學工作。
中國地質學會同位素地質專業委員會委員和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化學地球動力學專業委員會委員,OpenGeologyJournal雜誌編委。
北京市朝陽區政協委員、致公黨北京市代表大會代表、致公黨北京市朝陽區委委員、致公黨北京市朝陽區委科學院支部主委。

研究方向

地殼演化歷史是一個連續性的地體增長和聚散的演化過程,伴隨著地殼的增生,消亡和再造。多數古造山帶是由不同來源和歷史的地體經過構造作用拼合而成,它們不僅記錄了造山作用過程,也可能保存造山作用之前的演化歷史。因此,鑑別造山帶中不同地體在拼合之前的岩石構造和演化歷史構成研究造山帶的形成和演化很重要的任務之一。近年來,結契約位素地球化學和年代學方法,通過研究歐洲華力西造山帶、大別山-蘇魯造山帶、特提斯構造域和北方造山帶內變質基底演化和歸屬、沉積岩石單元時代和物源問題,取得了主要成果有:提供年代學證據限定德國華力西造山帶變質基底演化過程,確立德國東部華力西後期各類花崗岩侵位多期性和部分S型花崗岩源於下地殼,提出土爾其西北部前寒武基底物質可能源於晚元古代阿拉伯-非洲地塊,提供年代學證據闡述大別-蘇魯超高壓碰撞造山帶部分基底為與羅迪尼亞超大陸的解體有關的岩漿-變質地體,提供同位素地球化學和年代學證據闡述滇西地區特提斯造山帶保山地塊和騰衝地塊的岡瓦納來源和特徵,力圖揭示造山帶上部圈層地殼時空演化,探討內部動力學問題和大地構造演化過程,為深入理解造山過程提供基礎數據。

人物成就

在2003年至2007年期間,承擔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固體同位素地球化學實驗室建設和管理工作。全面地對淨化實驗室進行維修和改造,規範常規地質樣品釤-釹、銣-鍶和鉛分析流程,建立用於微量和單顆粒礦物樣品的同位素分離的低化學流程本底的淨化實驗室。負責新型固體熱電離質譜計(Iso-Probe-T)引進、安裝和調試工作。負責建立錸-鋨同位素分析流程、鋯石鈾-鉛分析流程、靜態測量方式單顆粒鋯石鉛-鉛蒸發定年分析流程、微量樣品釤-釹分析和測量流程、單顆粒礦物銣-鍶分析流程,將微量或單顆粒樣品同位素分析水平提高到國際水平。堅持實驗室對研究所內外研究人員和學生開放,在4年期間共有200名左右研究人員和學生親自在實驗室完成分析測試工作,高度地達到實驗平台共享,較好地培養後備人才的實驗技術技能。實現儀器設備高效率運行,平均年均運行率大於300%(按每周40小時工作時間計算),儀器故障率小於5%。注重實驗室技術人員的實驗方法研發,4年來與實驗室技術人員有關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