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瑚

陳瑚

陳瑚(1613—1675)明末清初學者,與同里陸世儀、江士韶、盛敬齊名,被人合稱為“太倉四先生”。字言夏,號確庵、無悶道人、七十二潭漁父,嘗居江蘇太倉小北門外。崇禎十六年(1643)舉人。其父邃於經學,家教有法。陳瑚少時與陸世儀等交,論學相辯駁,貫通五經,務為實學。又善橫槊、舞劍、彎弓、注矢,其擊刺妙天下。值婁江埂塞,江南大飢,上救荒書。明亡,絕意仕進,奉父居崑山之蔚村。康熙八年,詔舉隱逸,知州以其名上,瑚力辭乃巳。游其門者,多英俊之士。清聖祖康熙十四年卒,年六十二歲。其墓葬在直塘鎮北二十九都使字圩。卒後門人私謚其為“安道先生”。在光緒年間,邑人曾出資在太倉南門大街西首,建立四先生祠,春秋致祭,以示敬仰。《清史》有傳。

基本信息

著述名錄

陳瑚像 陳瑚像

陳瑚著有《條教》、《條議》、《開江書》、《築堤書》、《治綱》、《荒政全書》、《聖學入門書》、《講學全規》、《淮雲問答》、《同善會語》、《確庵日記》、《社學事宜》、《典禮通會》、《天文書辨疑》、《楚游日記》、《安道遺書》58卷,《離憂集》、《從游集》、《頑潭詩話》等,《清史列傳》其孫搜輯彙編為五十八卷,行於世。

清史文載

陳瑚,字言夏,號確庵。明崇禎十六年舉人。世儀《格致篇》首提‘敬天’二字,瑚由此用力,頗得要領。因定為日紀考德法,而揭敬勝、怠勝於每日之首,格致、誠正、修齊、治平於每月之終,益信‘人皆可以為堯舜’非虛語也。復取《國小》分為六:曰入孝,曰出悌,曰謹行,曰信言,曰親愛,曰學文;《大學》分為六:曰格致,曰誠意,曰正心,曰修身,曰齊家,曰治平。謂《國小》先行後知,《大學》先知後行,《國小》之終,即《大學》之始。瑚之為學,博大精深,以經世自任。值婁江湮塞,江南大飢,瑚上當事救荒書,皆精切可施行,而時不能用。明亡,絕意仕進,避地崑山之蔚村。田沮洳,瑚導鄉人築岸御水,用兵家束伍法,不日而成。父病,刺血籲天,願以身代。父卒,遺產悉讓之弟。康熙十四年卒,年六十有二。門人稱曰‘安道先生’。巡撫湯斌即其故居為之立安道書院。

人物年表

歷史年代 公元紀年 年齡 事略
萬曆四十一年 1613 1 出生於蘇州府太倉州。
萬曆四十三年 1615 3 曾祖母周氏授以字書,輒能記誦,自是即受學於家庭。
天啟元年 1621 9 少年聰穎,至此四書五經俱通。元旦去城裡,江鼎寰見其端重有成人度,屢試屢服,遂聘其為三子江士韶同學。江士韶,字虞九,號藥園,又號愚庵,大陳瑚一歲,後為“太倉四先生”之一。
天啟四年 1624 12 始應童子試。母孫孺人卒,號泣勺漿不入口,父莊介公憐之,命其食始食。陳朝典,字徴五,號溫如,舉鄉飲大賓,私謚莊介先生。
天啟七年 1627 15 與陸重威等同學結文會。陸世儀、字重威,號桴亭,大陳瑚二年,後為“太倉四先生”之一。
崇禎元年 1628 16 受經於趙樽匏先生之門。趙樽匏,名自新,字我完,深於經學,有《易論》、《左傳贊論》二書。
崇禎五年 1632 20 由父親莊介公為之擇配聘於周氏。
崇禎六年 1633 21 補蘇州府博士弟子員。是年館於陸桴亭家,教桴亭養母弟。陳瑚與桴亭同受知於文宗甘公學闊。時天下多故,兩人知不久將亂,於是講求經濟,凡天文地理兵農禮樂旁及奇門六壬之書無不精究,又時時橫槊舞劍,彎弓弄刀,以為習有用之具。是年又館於王時敏家,為王時敏諸子師友。
崇禎七年 1634 22 娶周孺人。
崇禎九年 1636 24 與江升士書,敘述“勸學”,謂:“功業未及建,夕陽忽西流,越石所以勉盧諶也,古人豈欺我哉。願足下置之座側,以當古人夜誦之者。”始與陸桴亭、江藥園、盛寒溪約為聖賢之學。盛敬,字聖傳,號寒溪,大陳瑚三歲,後為“太倉四先生”之一。是年冬夜,陳瑚與桴亭宿藥園家,三人弔古論今,感嘆久之,乃別商進德修業之法,期以明年丁丑為始。寒溪聞之,欣然相從共學焉,里中遂有“陳陸江盛四君子”之稱。
崇禎十一年 1638 26 試補增廣生,成《講學全規》,規分八則:考德、課業、講論、記誦、經義、治事、問答、游詠。提出齋戒必誠,赴會必力,考課必嚴,登記必恪,思辨必勤,記誦必熟,約書必踐,講論必專,執事必敬,完罰必速。
崇禎十二年 1639 27 初講學淮雲寺,有日記一卷,原名《治事錄》。次年再講學淮雲寺,《淮雲問答》正續兩篇成。
崇禎十四年 1641 29 二月,題《庚辰紀事》。與如皋吳白耳書,敘述“論學”,認為“聖賢躬行實務,不以言求天下”。夏,以條議上當事,諸議皆切於當日民命者。
崇禎十五年 1642 30 舉孝廉。以《荒政全書》上當事,提出預備、防患、補苴、軫恤之政。
崇禎十六年 1643 31 秋八月下第明志。與何元長書,提出護城之計。何元長,字金城,鎮江府丹徒縣人,郡守。
崇禎十七年 1644 32 春三月,作《逐僧徒檄》,提出“佛之盛至吾婁而極,佛之害亦至吾婁而極”,且列出佛之害有六:一為游手四民,二為瀆亂名分,三為敗壞風俗,四為侵削國課,五為妨奪正務,六為殄滅人倫。《開江書》成,上當事,提出審勢、經費、役兵、實法等意見。五月,約同袍會哭於公所,以一介草莽之身,而心與君國同。夏作條議,提出定大勢、擇督撫、重守令、慎詔令、清賦役、安漕卒、輯禁族、厚官俸、應邊帥、復表禮等。六月作續條議,又提出備巡幸,除內憂,防後戶,正國法,急報復等5條。上述條議均為向福王獻策,然而大明之勢已去,未見採納。與魯載馨書,邀其至江南避亂。魯載馨,揚州人。
順治二年 1645 33 卻南都諸公之聘,認為主(福王)闇用非其人,無可為之道,雖諸公來聘,遂卻之。夏六月,奉父親莊介公避亂於吳中諸野,如雙鳳、蔚村、瀾漕、陽城、任陽、直塘、王秀、穿山、紅廟、白茆、沙溪,流離遷徙,顛沛不定。然勤學不輟,有《相觀錄》。
順治三年 1646 34 春,復移居任陽,矮屋四椽,不蔽風雨,自號“無悶道人”,有《無悶謠》一章。秋,復移居蔚州村,此地據云為唐尉遲敬德恭耕處,陳頑潭即其住宅。
順治四年 1647 35 躬耕潭上。請同學諸子如王石隱、錢蕃侯、陸鴻逸、陸桴亭、曹尊素、江藥園等集村中講學。報丁警非書,敘“論學”。約村人為改過遷善之學。以周禮與明會典參酌而成書十卷的《典禮會通》成。《治綱》二捲成。
順治五年 1648 36 王石隱、陸桴亭、盛寒溪來訪,作蔚村蓮潭古井八勝詩。
順治六年 1649 37 春,講學於蔚遲廟。夏,村人飢,創“周急法”、“私社倉法”。葉白泉贈送魯國圖。葉白泉,名德榮,字國華,崑山人。與顧伊人書,敘述“勵學”,謂“讀書不可無課程,不宜怠忽,亦不必貪多,妙在優遊無間,須日計不足,月計有餘為善。”《頑潭詩話》二捲成。辭玉峰瀾溪諸子援留。秋,館於虞山隱湖毛子晉家,為其子弟師。有《頑潭詩集》。
順治七年 1650 38 春正月回蔚村築村堤,時虞山學者奉其為道德師。復王周臣端士卻社事。冬,以漕兌儀上督免吳公,為民請命。
順治八年 1651 39 講學淮雲寺,有《贈別》絕句一首。
順治九年 1652 40 三月,訪同年黃陶庵殉節所,有詩。《聖學入門》書成,分大學、國小兩大部分。
順治十年 1653 41 州守白公欲見辭之,白公乘小艇候於雙鳳,累至村欲見之,陳瑚拒不見,但以書信相報,且送書三部而已,白公嘆服,復以書信,內有“如不我鄙,長跪請教之”語,時人稱他們為“兩賢”。白林九,字登明,太倉知州。復三宋書“論學”,謂“標榜不必太高,聲氣不必太盛,門戶不必太分,闇修實踐,日進無疆可也。”三宋:宋實穎,字既庭;宋德宜,字右之;宋德宏,字疇三;均為長洲人。往鹿城講同善會。明長洲使君李如石訪陳瑚於毛子晉葑溪草堂。《國小三字經養蒙故事》成。留文介石先生滇南之歸。文介石,名祖堯,字心傳,雲南呈貢人,以貢士授名山訓導,尋遷太倉學正。
順治十一年 1654 42 元夕,集同人於尉遲廟請文介石先生講蔚村三約。挽瞿稼軒先生。瞿稼軒,名式耜,字起田,常熟人,明大學士,就義於桂林。夏四月,應顧雅儔先生之請,講學印溪,有《印溪講義》一章。詩有《隱湖集》。
順治十二年 1655 43 春,館於明廷尉李映碧家。李映碧,名清,字心水,僑居崑山。贈熊魚山先生詩。熊開元,字玄年,號魚山,崇禎元年吳江知縣,湖北嘉魚人。復晉錫公辭主講會。晉錫公,名恤功,崑山人。秋八月,講學玉峰,有《時習講義》一章。時朝廷詔征山林隱逸,辭白登明薦舉。報李廷尉書論“明哲之義。”詩有《玉山集》。
順治十三年 1656 44 春二月,講學於諸庸夫草堂,有《不違仁講義》一章。再講學於靜觀樓,有《白鹿洞規講義》一章,並有《靜觀樓記》。李映碧先生贈送地圖,詩以詠之。
順治十四年 1657 45 有《婁江集》詩二卷。
順治十五年 1658 46 秋,司李吳錦雯任吾郡見訪不答,寄詩六首以辭。同年史曉瞻觀察浙西以書招亦辭。《離憂集》成。
順治十六年 1659 47 築墓蟻橋涇(蟻橋,即今泥橋,在沙溪鎮直塘)。輯門人小傳詩歌為書二卷,題名為《從游集》,常熟錢謙益有序。
順治十七年 1660 48 訪徐昭法於鄧尉並賦詩。門人李秋孫忍飢肥遁,擬招同人買山助之。五雲洞吊顧簡洲先生。顧簡洲,名天敘,字禮初,崑山人。珍珠塢吊楊維斗先生。楊維斗,名廷樞,長洲人。拜高忠憲公祠。高忠憲,名攀龍,字存之,號景逸,無錫人。入維揚吊史忠靖,史忠靖,名可法,字憲之,號道鄰,大興籍祥符人。公哭鄭天玉懷魯載馨。至昭陽訪李映碧先生並訪高士陸元圃宗子發李謙吉。有《草堂燕集》。夏五月,講學於水繪園。詩有《淮南集》。冬至楚中學使王長源幕。王長源,名登善,字發祥。
順治十八年 1661 49 秋,歸自楚,病,至明歲痊。詩有《楚江集》。
康熙元年 1662 50 秋七月,父莊介公卒,自此廬墓時多。
康熙二年 1663 51 述《莊介公行實》,撰《貞道先生祠記》。貞道先生即文介石。
康熙三年 1664 52 夏,避暑常熟破山寺。詩有《蟻橋集》、《破山集》。
康熙四年 1665 53 游苕溪,詩有《苕溪集》。
康熙五年 1666 54 移居虞城。州守陳鹿屏屢訪不報簡以詩。詩有《山樓集》。
康熙六年 1667 55 春,徙居婁之西郊,衢州葉靜遠先生來訪。葉靜遠,名敦艮,字道賓。鴻逸先生延公於太征道院課子,有《自嘆詩》一首。
康熙七年 1668 56 始出《周易傳義合闡》示學者,詩有《西郊集》。
康熙八年 1669 57 時臥病廬墓,惕庵至,論道數日。詩有《後蟻橋集》,一名《墓田集》。
康熙九年 1670 58 館疁城。詩有《東野集》。
康熙十年 1671 59 夏,移家海濱朱氏。為婁東十老之會。十老者:陳瑚,宋菊齋(名龍,字子猶,年六十四),陸桴亭(年六十一),郁存齋(名法,字儀臣,年六十五),顧攀村(名士璉,字殷重,年六十四),盛寒溪(年六十二),王隨庵(名撰,字異公,年五十),陸鴻逸(年七十一),王莊溪(名育,字石隱,年八十),江愚庵(年六十)。
康熙十一年 1672 60 春,陸桴亭卒,陳瑚哭陸桴亭於其家,兩人為道義交者四十年,志趣學術無不相同。桴亭死,公痛哭而告之以文。
康熙十二年 1673 61 元日,嘉定邑侯趙雪嵊以修志來訪,元夕招飲書院,並謝以二詩。敘《桴亭先生行狀》,赴新安曹氏家設館。詩有《紫陽集》。
康熙十三年 1674 62 春,自新安歸。夏,故人為蘇郡守延公問政,不往。詩有《雙鳳集》。
康熙十四年 1675 63 十月二十日,因病卒於蔚洲村,門人謚曰“安道先生”。著作除前述外,還有《西湖約言》、《菊窗隨筆》、《九諦訓解》、《天文書辨疑》、《古文稿》、《時文稿》等。
康熙十五年 1676
葬於太倉州界雙鳳鄉二十九都六圖使字圩先塋之地。州中人士具呈蘇州府核定崇祀鄉賢。
康熙二十四年 1685
巡撫湯斌立太倉小北門外陳瑚故居為“安道書院”,次年,湯斌又題“安道書院”匾。
乾隆十六年 1731
其孫陳溥立石於墓。
光緒十八年 1892
其孫陳溥述編的《陳安道先生年譜兩卷》由東倉書庫刻而刊之。

詩作選摘

【望青山遙吊李太白】

生時愛讀玄暉句,死傍青山謝氏堂。

莫笑詩人無所用,問誰能救郭汾陽。

【李映碧廷尉遺地圖】

圖畫三川感慨多,邊陲風景近如何?

入關無復蕭丞相,聚米空思馬伏波。

兩戒一江橫似線,九州五嶽小於螺。

錯疑留守魂歸夜,風雨聲聲喚渡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