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成就
陳梅芳又名陳萼仙,陳萼,出生於十九世紀九十年代。是無錫西門外青祁鄉小陳巷,即今蠡園鎮陳莊村(原東紅村)小陳巷。他幼時家境貧窮,十幾歲時帶了一個鋪蓋卷,拎了一隻小皮箱去上海學生意。在上海闖蕩了幾年以後,青年陳梅芳變得有眼光,有魄力。他在上海河南中路擺起了呢絨攤經商。一次偶然的機會,有個英國商人在輪船上運來一批駱駝絨,原擬賣給永安公司,因等了多日未遇永安公司老闆,他又急於回國,經人介紹,找到陳梅芳和另外幾個攤主,議定將這批呢絨分別賒賣給他們,過些時日再來收款。在二三十年代的上海,駱駝絨是屬於新興產品,中、上層階級的男男女女都以能穿毛料袍子或西服為氣派。他們的貨色成了搶手貨,幾個攤主都發了一筆小財。幸運的是那個英商不知何故再也沒來上海討賬。陳梅芳就用這筆資金在河南路、廣東路兩邊開了兩家呢絨店。其中以“華新呢絨店”為大本營,占四開間門面。另一家“福新呢絨店”一開間門面,實行獨立核算,內部說是華新的一個分店。當時,上海人把河南中路的延安東路至福州路一段地域稱為“棋盤街”,那裡集中了幾十家呢絨店,是上海呢絨的總匯。華新呢絨店是棋盤街上實力最雄厚的店號,號稱“呢絨大王”,由寧波人薛勤齋當經理,員工四十餘人。棋盤街上經營呢絨的大多是寧波人,僅華新、福新兩家是無錫人。
個人生活
由於當時呢絨是進口商品,而華新實力雄厚,直接由“怡和洋行”等外國商號進口或專利銷售,故外地及上海的同行都到華新來進貨。陳梅芳一本萬利,資本大量積累,就在香港、台灣、大連等地設立了分店或辦事處。在香港由其次子陳炳昌主持,台灣由其外甥張敬怡主持。
陳梅芳除了華新和福新呢絨店以外,還獨資辦過“華新毛紡廠”,在寧波路河南路口開辦“大康銀行”,還參股投資上海大成橡膠廠,大光明毛紡廠,元成錢莊等企業。他對無錫火車站附近的泰山飯店也作了投資,但那些企業均不能與華新呢絨店的成就相比。華新公司成了他的聚寶盆。
陳梅芳與無錫蠡園的園主王禹卿是郎舅關係。據傳王禹卿造好蠡園以後,叫陳梅芳去蠡園裡邊看看。陳梅芳老家小陳巷離蠡園才里把路。那天陳梅芳走到蠡園門口,守門人見他是個不到一米六的矮子,盤問了他幾句,他大概被誤認作孩子被人看輕了,心裡很不高興,轉身就回家了。陳梅芳決心在蠡園西邊再造一個風格不同的公園,可稱“小蠡園”或“賽蠡園”。他委託虞循真和陳志新經辦此事。
虞循真是青祁巷人,民國初年即任無錫第三區區長。他在青祁巷附近沿湖河盪植桃柳,種菱藕,築堤壩,造茅亭,建有簡樸的梅埠香雪、柳浪聞鶯、南堤春曉、曲淵觀魚、東瀛佳色、桂林天香、楓台顧曲、月波平眺等景點,即所謂“青祁八景”,並在大路上(今山明水秀大飯店大門口)豎立鐵制牌額,上書清秀的黑底白字“山明水秀之區”六字。虞循真就在“青祁八景”基礎上興建陳氏公園。由陳梅芳出資,僱傭數十條船隻,填蘆葦灘,築石駁岸。從宜興,浙江等地運來太湖石,石筍;請浙江東陽人蔣家元施工。堆起七座大假山,二十餘處小假山,前後達六七年之久。後因抗日戰爭爆發,建了三分之一便停頓,占地四公頃不到。因取范蠡曾在此與鄉民一起養魚的典故,取名漁莊。1952年,人民政府在蠡園和漁莊之間建了長廊,兩園變一園,統名蠡園。
陳梅芳因幼時貧窮未讀多少書,發財以後,他在家鄉小陳巷東側購地數畝,想辦一所學校,給家鄉的孩子提供讀書的機會,又出資鋪了一條石路,從“山明水秀之區”鐵牌
起至大陳巷。後因未物色到合適的辦學人才和師資未成。
日本投降以後,創辦中橋“念春中國小”的校董秦意城赴上海面晤陳梅芳,陳明願將“念春中國小”全部校舍、圖書等無條件捐獻出來,請陳梅芳參加辦學,擴建校舍,以滿足學生日益增多的需要。陳梅芳一口應允,並擇日在上海杏花樓酒家設宴,邀請同鄉親友相敘,出席者當場認捐贊助辦學,定名為揚名中國小。擴建校舍經費不足之數由陳梅芳一人包辦。當時成立了由秦意城、秦素城、秦連城、秦祖城兄弟四人及肖耕榮、成叔和、顧鼎盛、蔣耀庭、陳梅芳等組成的董事會,陳梅芳任董事長。“揚名中國小”改為“私立無錫揚名初級中學”。1956年7月,由市人民政府接辦,增設高中部,成為無錫市第六中學。
陳梅芳幼時未讀什麼書,識不了幾個字。但他做生意有目光,有魄力,機遇又好,發了財以後,長得肥頭胖耳,挺胸凸肚,成了一個矮胖子,但生活仍然比較節儉,家中雖有一輛自備汽車,一輛三輪車,平時出行一般都乘三輪車,不大乘汽車。呢絨行業是新興行業,陳梅芳對職工管理也想學“新派”,沒有苛刻的店規。但他要求住店的職員晚上外出要請假,規勸員工不要去風月場和遊樂場所。晚上為練習生請老師學英文,以便和外商打交道。還要求他們每天寫大、小楷毛筆字,第二天交給他批閱。說明他已深切體會到學習文化的必要性。職工的一伙食,比較豐盛。逢年過節,也給職工加菜,搞宴請,使人感到他待人的寬和。但是他也時時顯出吝嗇和缺乏涵養。有一年春節,員工們到他家拜年,把他放在客廳作擺設的一盒古巴雪茄菸抽掉了,他發覺後,即到店堂里大發脾氣,弄得大家很尷尬。
陳梅芳的髮妻蔣氏是無錫人,生有三兒三女。蔣氏對家庭管制極嚴,因為當時認為她有“幫夫運”,陳很有點懼內,但他仍在外面“金屋藏嬌”,與妾生有子女。
解放以後,陳梅芳在無錫鄉間被評為“地主兼工商”的成份。按理,他是在滬經商發了財才在鄉間買了些地,應為“工商兼地主”才符合實際。他在上海解放前夕,已把店內精品呢絨轉移到了台灣。由於華新公司是他的發祥地,他有感情,加上年紀已過六十,他本來不想離開上海。後因他開的大康銀行在解放初期倒閉,員工找他交涉,弄得他惶惶不可終日,匆匆於1951年去了香港。陳梅芳去香港後,上海的公司由經理薛勤齋負責。陳氏去港後沒有回過故鄉,89歲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