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陳曾固,原名陳文光,曾用名陳鏡明、陳近明,曾一峰,又名曾固,1907年生於貴州省安順縣轎子山小園村(今安順市西秀區轎子山鎮小園村)一個小商人家庭。1931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大學文化。讀過3年私塾。1921年考入安順縣立中學。1925年秋考入北京朝陽大學預科。北京朝陽大學肄業。
陳曾固出生後,因戰亂動盪,家庭淪為城市貧民。在艱苦的條件下,他自幼刻苦學習,追求進步。童年時讀過3年私塾。1921年考入安順縣立中學。中學讀書時接受了愛國主義思想的教育。1925年“五卅”運動爆發後,陳曾固積極參加組織安順中學學生救國聯合會,上街宣傳演講,激發民眾愛國熱忱,開展反帝救國鬥爭。他還與9名進步同學組織“晨光學社”,研習詩文,評論時事,以詩言志。他的詩作中有兩句著名詩句常被同學傳誦:“千愁百恨能消遣,怕聽留侯一句詞”,寓以不忘報國雪恥。
生平履歷
土地革命時期
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北平社會科學家聯盟。1930年到北平黎明中學任教,同年參加革命。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任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北平分盟(簡稱北平社聯)組織部部長、社聯黨團書記。1932年春至秋天任北平社聯負責人。1932年調任北方文化總同盟黨團書記。曾任中共河北省委派駐北平巡視員。1932年12月至1933年5月任中共北平東區區委書記。1933年5月至7月任中共北平市委代理書記、組織部部長。7月因叛徒告密,被國民黨憲兵逮捕,判處無期徒刑。8月被押送南京中央軍人監獄。
抗日戰爭時期
全國抗戰爆發後,1937年9月由八路軍南京辦事處交涉釋放出獄。隨即赴延安。1938年起擔任中共中央組織部幹部訓練班總支書記、主任,中央財政經濟部秘書長等職。1941年後擔任中共中央直屬機關黨委書記。當選為中共七大候補代表,1945年4月至6月作為中直、軍直代表團成員參加中共七大。抗日戰爭勝利後赴東北。1945年12月至1946年6月任中共遼西省委委員、組織部部長。
解放戰爭時期
1946年1月至6月任中共遼西省委常務委員。同年6月至1948年7月任中共遼吉省委常務委員、組織部部長。半年內在所屬十餘個縣中發展新黨員4000餘人,還配合省委書記從省、地、縣機關、部隊和學校抽調3000餘名幹部、教職員,組成4個工作團,到洮南地區各縣開展土改運動。1947年2月至4月兼任中共遼吉省委秘書長。6月至7月兼任中共遼吉省委城工部部長。1948年7月至1949年2月任中共遼北省委委員。1948年7月至11月任中共遼北省委組織部部長、黨校校長。同年11月至1949年2月任中共遼北省委常委、副書記。參與領導遼吉根據地建立地方黨組織和土改運動。1949年2月隨南下幹部團到湖北,任中共武漢市委副書記。
建國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調貴州工作。1949年11月任貴陽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副主任。同月至12月任中共貴州省委第二副書記。1949年12月至1952年11月任中共貴州省委副書記、貴州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至1954年12月)兼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1950年1月至1952年6月任中共貴州省委組織部部長。1950年6月至1953年3月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1950年7月至1951年2月兼任貴州省人民監察委員會主任。1951年6月至1955年3月任貴州省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1951年7月至1955年2月任貴州省第一屆各族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主席。1951年9月至1952年11月任貴州省人民政府黨組副書記,1952年11月至1954年5月任政府黨組書記、中共貴州省委第一副書記(至1954年12月)。1953年1月至1954年11月任西南行政委員會委員。1954年10月至1958年6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副部長。1955年1月至1958年4月兼任教育部黨組副書記。1958年6月至1967年2月任中共甘肅省委常委、書記處書記。“文化大革命”期間受迫害,被開除黨籍、關押長達10年之久。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得到平反,恢復黨籍和工作。1979年以後,先後擔任教育部顧問、全國人大法制委員會委員等職。1988年2月29日在北京逝世。
榮譽職位
曾任中共貴州省委副書記,貴州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代主席,貴州省第一屆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協商委員會主席,教育部副部長,中共甘肅省委書記處書記,全國人大法制委員會委員。
是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共七大候補代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1962年9月至1966年5月任中共中央監察委員會候補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