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在這期間,曾鞏對於歷代圖書作了很多整理工作。對於歷代圖書聚散以及學術源流多所論述,寫過一些敘錄,其中就有《陳書目錄序》。《陳書》,二十四史之一,唐代姚思廉所著,是南朝陳的紀傳體斷代史著作,記載自陳武帝陳霸先即位至陳後主陳叔寶亡國前後三十三年間的史實。《陳書》共三十六卷,其中本紀六卷,列傳三十卷,無表志。成書於貞觀十年(636年)。陳朝封建政權只存在了三十三年,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沒有特別的建樹,或許與此有關。
《陳書》內容比不上《梁書》那樣充實,本紀和列傳都過於簡略。 《陳書》的史料來源除陳朝的國史和姚氏父子所編舊稿外,還有陳《永定起居注》八卷,《天嘉起居注》二十三卷,《天康光大起居注》十卷,《太建起居注》五十六卷,《至德起居注》四卷等歷史材料和他人撰寫的史書。
原文
《陳書》六本紀,三十列傳,凡三十六篇,唐散騎常侍姚思廉撰。始思廉父察,梁、陳之史官也。錄二代之事,未就而陳亡。隋文帝見察甚重之,每就察訪梁陳故事,察因以所論載每一篇成輒奏之,而文帝亦遣虞世基就察求其書,又未就而察死。察之將死,屬思廉以繼其業。唐興,武德五年,高祖以自魏以來,二百餘歲,世統數更,史事放逸,乃詔撰次。而思廉遂受詔為《陳書》。久之,猶不就。貞觀三年,遂詔論撰於秘書內省。十年正月壬子,始上之。觀察等之為此書,歷三世,傳父子,更數十歲而後乃成,蓋其難如此。然及其既成,與宋、魏、梁、齊等書,世亦傳之者少,故學者於其行事之跡,亦罕得而詳也。而其書亦以罕傳,則自秘府所藏,往往脫誤。嘉祐六年八月,始詔校讎,使可鏤板行之天下。而臣等言:“梁、陳等書缺,獨館閣所藏,恐不足以定箸。願詔京師及州縣藏書之家,使悉上之。”先皇帝為下其事。至七年冬,稍稍始集,臣等以相校。至八年七月,《陳書》三十六篇者始校定,可傳之學者。其疑者亦不敢損益,特各書疏於篇末。其書舊無目,列傳名氏多闕謬,因別為目錄一篇,使覽者得詳焉。
夫陳之為陳,蓋偷為一切之計,非有先王經紀禮義風化之美,制治之法,可章示後世。然而兼權尚計,明於任使,恭儉愛人,則其始之所以興;惑於邪臣,溺於嬖妾,忘患縱慾,則其終之所以亡。興亡之端,莫非自己致者。至於有所因造,以為號令威刑職官州郡之制,雖其事已淺,然亦各施於一時,皆學者之所不可不考也。而當時之士,自爭奪詐偽,苟得偷合之徒,尚不得不列以為世戒;而況於壞亂之中,蒼皇之際,士之安貧樂義,取捨去就不為患禍勢利動其心者,亦不絕於其間。若此人者,可謂篤於善焉。蓋古人之所思見而不可得,《風雨》之詩所為作者也,安可使之泯泯不少概見於天下哉!則陳之史,其可廢乎?
蓋此書成之既難,其後又久不顯。及宋興已百年,古文遺事,靡不畢講,而始得盛行於天下,列於學者,其傳之之難又如此,豈非遭遇固自有時也哉!
臣恂、臣穆、臣藻、臣覺、臣彥若、臣洙、臣鞏謹敘目錄昧死上。
翻譯
《陳書》有六本紀,三十列傳,共三十六篇,是唐朝散騎常侍姚思廉撰寫的。起初姚思廉的父親姚察是梁、陳兩朝的史官,記錄這兩個朝代的事件,沒有完成陳朝就滅亡了。隋文帝見到姚察後很器重他,常常向他詢問梁陳兩朝的舊事,姚察於是把所說的事記錄下來,每寫成一篇就獻上(給隋文帝),而隋文帝也派虞世基向姚察要這本書,又沒能完成,姚察就去世了。姚察臨死之時囑咐姚思廉繼承他的事業。唐朝興起,武德五年時,唐高祖認為從魏以來,二百多年,統治者屢次更替,史事散失,於是下詔撰寫編次(前朝史書)。姚思廉於是受詔編寫《陳書》。很長時間還沒有寫完。於是(皇帝)在貞觀三年下詔,在秘書內省編寫(《陳書》)。貞觀十年正月壬子時,才把《陳書》獻上。看姚察等人編寫這本書,歷經三個朝代,父子傳承,經過幾十年以後才寫成,編撰的困難到了這個地步。然而等到《陳書》寫成以後,和宋、魏、梁、齊等朝的史書,世上流傳的也很少,所以求學之人對於他們的事跡,也很少有能得知了解的。而《陳書》也因為少有傳世,在深宅大院中收藏的版本,往往有脫漏錯誤。嘉佑六年八月,(皇帝)才下詔校正,使它可以在天下刻版發行。而我們這些臣子說:“梁、陳等史書很少,只靠館閣里收藏的版本,恐怕不足以校準編定。希望(皇上)下詔給京師和州縣收藏書籍的人,讓他們把手中的史書全都獻上。”先皇帝於是下詔辦這件事。到嘉佑七年冬天,才漸漸收集起來,我們用這些版本相互比對校正。到了嘉佑八年七月,《陳書》三十六篇才校正完畢,可以傳布給求學之人。那些有疑問的地方也不敢增減,特別各自在篇末書寫注釋。《陳書》以前沒有書目,列傳人物的名字多有缺漏錯誤,於是另外做了一篇目錄,讓讀者能夠詳細了解。
陳朝之所以成為陳朝,竊國篡政是一切的根本謀略,沒有先王禮義風化的美德,統治使社會安定的法則,可以明白顯示給後世之人的。但是掌權者崇尚謀略,在任用人才上清明通達,恭順勤儉,愛護百姓,就是陳朝一開始興盛的原因;被邪佞的臣子迷惑,在嬖妾間沉溺,忘記憂患,放縱私慾,就是陳朝最終滅亡的原因。興亡的開端,沒有不是從自己招致的。說到那些因循舊制,自己創造的法度,(陳)把它作為號令刑罰和管理官員、地方的政策,雖然這些制度短時間內就廢止了,但也各自在一定時間內施行過,都是求學者不能不考證的東西。而當時的士人,從爭名奪利狡詐虛偽偷偷摸摸行事的一類人,尚且不能不列出來作為世人的警戒;更何況在亂世之中,倉皇之時,安於貧困,喜好節義,取捨選擇不被憂患禍事和權勢名利打動的士人,在當時也沒有消失。像這樣的人,可說是善行深厚了。古人所想所見的(我們)不能再見到,寫作《風雨》詩的人,怎么可以讓他埋沒在眾人之間,不被天下人稍微了解呢!那么陳朝的歷史,難道可以廢棄嗎?
這本書的寫成已經很艱難,寫成後又長久地不能流傳開來。到宋朝興起已經百年,(《陳書》中)古時的文章,遺缺的歷史,沒有不全都講出的,這才得以在天下廣泛流傳,在求學之人中列名,《陳書》流傳的困難又到了這個地步,難道不是遭遇原本就自有天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