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陳景文(1916~2004),原名訓言,廣東省五華縣橫陂鎮聯長村人。1926年入私塾讀書。
生平
1930年念完初小,即失學在家種田、打柴,學唱客家山歌,並成為他一生的特殊愛好和以後進行抗日宣傳的武器。
1936年,輾轉到潮州、興寧當印刷學徒工、排字技工。抗戰爆發後。
1937年從潮州回到五華,在承印《五華日報》的維新印刷廠當技工,得到報社總編輯、共產黨員鍾靖寰的培養教育。
1938年5月,由黃河清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期間,經中共五華縣地方組織策劃,並得到開明縣長藍遜支持,與鍾思明、陳宜廣、郭明等組織五華鄉村服務劇團,以話劇、街頭劇、活報劇、民歌(山歌)、五句板等形式,在五華城鄉各地開展抗日救亡宣傳。陳景文既是劇團骨幹,又是主演,以他對客家山歌的喜愛和專長,帶頭自編自唱抗日山歌、窮人《五更嘆》等歌謠快板,常扮作乞唱老頭(陳伯)在街頭、舞台演唱,一時山歌王陳伯名播全縣,很受民眾歡迎,對喚醒青年學生和農民起來抗日起到很大的教育作用。
1939年後,他先後任中共五華縣工委委員、第三區工委書記。日本投降後,任中共連(平)和(平)縣工委書記,負責黨的組建工作。
1945年4月,他奉調東縱途中曾被紫金一股土匪武裝誤認為是國民黨特務遭到扣押,雖受盡酷刑而決不暴露身份,後獲“東江縱隊”營救歸隊。
1946年4月被派赴香港任《華商報》印刷廠主任兼黨總支副書記。對該廠的整頓、改革和培訓新技工作出很大努力,使之成為中共在港的聯絡站。並協助饒彰風(解放後首任廣東省委統戰部長)做統戰的具體工作。
解放前夕,任中共中央華南局獨立教導營營長(任務是訓練入城接管幹部)。
解放後,先後任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統戰部辦公室主任,廣東省監察廳副廳長,廣東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兼辦公廳副主任,香港新華社副總編輯,港澳工委統戰部副部長,中共廣東省委統戰部常務副部長兼省委對台辦主任,廣東省政協常委、副秘書長。
1958年被戴上地方主義帽子受到撤職、降三級處分下放勞動,帶著全家6口遷去和平縣落戶。“文化大革命”又重翻“地方主義"老賬,被關進“牛棚”,受揪斗,被送廣州警備司令部“監護”,後送“五七”幹校勞動。儘管受盡冤屈和折磨,但毫不計較個人恩怨和得失。
1982年他調任省委統戰部常務副部長兼對台辦主任時,積極協助部長(鄭群)為歷次政治運動受到挫傷、衝擊、處分的一批民主人士平反昭雪,並安排他們工作和解決子女就業。對在反右、“文化大革命”中曾傷害過他的幹部,也從不打擊報復,反而團吉他們一起工作。
1988年離休,享受副省級待遇。
2004年1月,在住院治病期間,還認真回憶他的山歌舊作,由其夫人霍錦霞記錄,準備結集出版。
2004月11日當記錄下近200首時即與世長辭,享年88歲。
評價
陳景文熱心支持家鄉建設。自改革開放後,他親自發動梅州籍港澳富商、社會名流鄧文田夫人(郭綺梅)、田家炳、曾憲梓、劉宇新等先後捐款數千萬元,為五華中學、水寨中學、橫陂中學、自強國小等校建教學樓、圖書館,修建橫陂衛生院,興建錫坑大橋、青塘大橋及五華體育場等,為家鄉做出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