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陳文禧,1916年6月11日生於廣東省合浦縣。1939年畢業於重慶中央大學機械系,當時正是國難當頭,日本侵略軍侵占我國大片國土,陳文禧懷著“實業救國”的意願,進入重慶中央工業試驗所機械實驗廠工作,從事機械製造工藝的研究與實踐。抗日戰爭勝利後,1945年8月,他去美國法老司插齒機廠實習,1946年考進美國伊利諾大學研究院攻讀研究生,次年獲得碩士學位。1947年回國後,陳文禧在南京中央工業試驗所,任機械製造實驗廠副廠長。1948年被派往上海中國紡織建設公司任專員兼工程師,負責處理日商紡織廠遺留下來的設備技術問題。1949年5月上海解放後,幾家機械廠合併改為上海第二紡織機械廠,陳文禧任總工程師及主管技術生產的副廠長。
在陳文禧擔任上海第二紡織機械廠技術領導的16年間(1949-1965年),先後為我國生產製造了約400萬錠的細紗機,使上海第二紡織機械廠形成了一整套集計畫、生產、設計、工藝、設備、質檢、供應、財務、管理於一體的大生產管理格局。五六十年代,在上海市機械製造業的同業務競賽中處於領先地位;1956年,全國紡織機械廠廠際競賽中,被評為全國紅旗廠,為我國機械製造工業組織大批量生產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
60年代,在陳文禧的主持領導下,為適應我國紡織工業的急需,上海第二紡織機械廠進行了化學纖維紡絲機械和採用不鏽鋼材料製造染色機的兩大類產品的生產,以填補我國對這類機械設備的製造空白。在全國紡織機械行業中建立了第一個不鏽鋼焊接試驗室,同時,在精密加工和不鏽鋼焊接等機械製造工藝方面取得了技術上的突破,其中,不鏽鋼薄板焊接技術,當時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
1965年,陳文禧調至上海紡織機械研究所任顧問。“文化大革命”中,陳文禧遭受不應有的待遇。1979年落實政策重新恢復工作後,陳文禧提出科研應與生產相結合,並根據市場需求,提議在研究所建立毛紡實驗車間,既可為研究所解決設備和科研資金,又使研究所開發新型毛紡機械獲得技術成果。同時,根據國外紡織機械的發展趨勢,他積極主張研製和發展非織造布設備,以填補國內紡織機械產品的空白。
獲得榮譽
陳文禧一生為紡機事業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為我國紡機的發展和進步作出了成績。1990年,經上海市評為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1993年2月4日,病逝於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