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事跡
1862年
(同治元年),陳思燏以由廩貢生的身份,選調為廣西昭平官員,不久代理平樂縣知事。1863年
石達開部隊進入廣西,清朝則有左宗棠部將蔣益灃鎮守柳州、平樂一帶,打敗了石達開部下,迫使石達開敗走大渡河。陳思燏帶地方部隊參戰有功,被賞賜藍翎頂戴,他被保舉為“同知,補用”。他在平樂的這一年中,始終把振興學校、培養地方人才為緊要事務,為培養人才、開發當地不懈努力。1864年
他的母親曾氏去世,他“丁憂守制”,回到家鄉。平樂的百姓攀住車轅挽留,稱頌的聲音不絕於道。他的母親埋葬在家鄉,在今天的永修縣馬口鎮愛華村去先鋒村的路上,墓前有石雕雙象、雙鹿、雙獅、雙華表及四塊青石碑。碑上有石刻有“白鶴青松”、“雙獅奪球”、“麒麟吐玉書”、“花貓戲蝴蝶”等圖案。後來,他接到浙江巡撫左宗棠的公函,委任他做“襄辦楚汀兩軍後路糧台兼營務處”,他回到浙江,率兵協同肅清了浙東各郡縣太平軍。並以九江南康知府的身份,留在浙江補用,並加道台職銜,代理杭州知府。後於1868年回溫州前重任杭州知府。(參閱1985年版《杭州市志》)當時的杭州,大戰過後,百廢待興,荊棘遍地。陳思燏發揮了他傑出的才能,全力建設,發動百姓,疏通河道,淘淥枯井,掩埋10萬具枯骨。由於書院、廟宇、街道破壞嚴重,左宗棠帶頭捐出養廉銀修復西湖和崇文遠、敷文兩個書院(今杭州書院)及各個廟宇。陳思燏又被委任擔任督工,如期完工。他把自己的養廉銀也悉數捐助修復西湖和書院。他任內的修復建設又增添了杭州和西湖建設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不久,他又督帶練勇,會同江蘇部隊攻克浙江嘉興府城。皇帝賞賜新的花翎頂戴。並委任代理溫州知府兼護溫處道台,不久由左宗棠保舉擔任溫州知府,以道台身份留在溫州補用。全浙肅清太平軍後,陳被保舉加轉運使職銜。在溫州前後兩段時間,一共四個年頭。他通過開設書局、郡齋,廣興學校,教化人民,醇厚風俗,率兵保靖海洋,獲得民眾真心愛戴。1870年
(同治9年)初,當時的浙江總督、內閣大臣英桂推薦,親自給皇帝上奏,說:陳思燏精明於漢兵、練勇,有守有為,歷任府台道台,措置裕如。現在正好台灣知府祝永清出缺,而陳思燏呢,他熟悉福建情形,可以調補陳思燏去福建台灣府當知府。吏部認為奏議不符合慣例。皇帝朱批:“著即準其調補福建台灣府知府。嗣後不得援以為例。所有該督、撫應得處分,著加恩寬免。”於是陳思燏奉旨來到台灣,擔任台灣行政長官(知府、道台)一年。這期間,他勤政有為,聲譽卓著。1870年(同治9年)底,他被調回福建,“以台灣道道台補用”,但是回到福建官署幾個月後,就因病開缺,台灣知府由周懋琦接任。他去世後,朝廷贈與他“資政大夫”的官銜。他一生文武兼備、智勇雙全。家族也文脈昌盛,一門顯貴。他家四代都是太學生。他的太祖父陳仁備、哥哥陳思鉽、思烻被朝廷恩封為“中議大夫”,祖父陳立益、父親陳名芬(春圃)被恩封為“資政大夫”,嫂子張氏守寡被地方官旌表。他的兒子陳彥培、陳彥均(字和伯)分別是貢生、稟生。身後事
陳思燏及兒子陳彥均(字和伯)的墳墓至今還在永修馬口愛華村盤山腳下。他父親陳名芬的墓地在村頭的陳家坪。
他家在愛華村安埇的百年老屋主體建築在文革中被分拆了,但是現在大量遺存依然保留著,還有他家使用過的部分歷史遺物依然散落在後人家中。
陳思燏的後人現在多在本村,當地人稱呼他叫“三太公”,他的弟弟陳思火支被稱呼為四太公,他的後裔長期在湖北沙市(今荊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