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少將
人物生平
陳德鴻,海軍少將。1930年12月生,出生在江蘇省阜寧縣溝墩鎮,後來隨父母舉家遷到了射陽縣合德鎮,並一直定居在射陽。
小時候上了5年私塾。1946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任鄉宣傳幹事,農村劇團團長,宣傳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道理。
1947年跑反,於是,一家人流落到射陽縣合德鎮條新村5組,從此就在那裡落戶。父親懂點中醫針灸,經常幫人家針灸。
1949年2月,陳德鴻參軍,成為蘇北海防團機槍連文化教員。1949年11月,陳德鴻從陸軍“發展”到海軍,成為海軍南京航海學校航海中隊的一員,並且繼續擔任文化教員。
改變命運的選擇
可陳德鴻一看,航海中隊官兵不少是原國民黨海軍人員,大多是大學生和高中生,自己這點水平怎么當文化教員呢?於是,他提出調離現有崗位的要求,經領導批准,他被批准到班裡去學航海。雖然僅學習了3個多月,卻決定了他一生的命運。在航海學校學習結業後,陳德鴻就被委以重任,先從海軍登入艦負責人乾起,一直升任到海軍作戰部部長。作為不脫軍裝的海軍軍官,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他調任國家海洋局副局長。
首次登入南極大陸
也就是在這一崗位上,他書寫了全體中國人都為之驕傲的一頁:讓五星紅旗首次插上南極大陸。1988年被授予海軍少將軍銜。曾三次率領科學考察船遠征南極。建立了中國南極長城站和中山站。
射陽港電廠籌建
1988年振興鹽城北京諮詢委員會成立之初,陳德鴻應邀擔任諮詢會顧問,積極協助射陽港電廠的前期準備工作,還讓國家海洋局派一個觀測小組到射陽港觀測大半年,提供了水溫、浪高、潮汐、潮差等資料。陳德鴻請來幾十位專家、教授,在射陽召開了射陽港建設論證會,討論建設過駁平台以及開通航道等問題。 此外,他為幫助射陽縣發展遠洋捕魚業、射陽縣遠洋船舶輔機有限公司發展生產、鹽城市機關幹部到中央國家機關掛職鍛鍊等辦了一些實事。目前,他又在沿海港口建設、風力發電、鐵路建設等方面四處奔走,力求為家鄉的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
首次南極考察
1984年,國家海洋局將首次南極考察列入年度工作計畫。同年10月15日,鄧小平題詞:“為人類和平利用南極做出貢獻。” 首次考察南極,面臨的將是無數驚濤駭浪和冰山等巨大風險,國家南極考察委員會、國家海洋局和海軍等部門經過充分研究,決定由原海軍作戰部部長、時任國家海洋局副局長的陳德鴻擔任中國首次南極考察總指揮。1984年11月20日,在近千人的歡送中,陳德鴻率領的中國首次南極考察船編隊從上海起航。
從上海到南極,要穿越98個緯度,183個經度,10個群島區,13個時區,天氣系統要穿過東北信風帶、赤道無風帶、東南信風帶、盛行西風帶和南極極風帶,駛過颱風區、西風帶和活動在極區的風暴海域,極其危險。
還沒出吳淞口,老天就給陳德鴻出了個難題,當年的19、20號颱風在菲律賓以東洋面生成,這無疑是兩隻“攔路虎”。
早就熟知颱風規律的陳德鴻果斷決定:繼續出航,但不走原計畫的航線,而是繞道日本的一個島嶼水道進入太平洋,在關島西部再回到原計畫航線,有效地避開颱風襲擊。
可到了氣旋區,海面上超過12級的狂風怒吼,掀起排排旋轉的巨浪。兩艘萬噸考察船此時像個小瓢,時而被高高舉上浪峰,時而被拋入深深的波谷。巨大衝擊力把後甲板5噸操縱台打翻,把船舷鐵門撕入海中,船艙船尾有18個焊接性裂縫。一陣颶風更是把30千瓦的通信聯絡天線颳倒,把指揮台砸出一條縫。8個小時後,考察船才闖出氣旋區。
12月26日,在陳德鴻精心指揮下,編隊橫渡德雷克海峽,進入設得蘭群島,挺進南極的喬治王島。27日下午1時,陳德鴻率領考察隊隊長郭琨、副隊長董兆乾等乘海豚式直升飛機上島察看地形,先後到達島上的10多個地方,成為我國南極考察隊的第一批登島人員。
12月30日14:25(台北時間12月31日下午2:25),五星紅旗第一次插上了南極大陸,位於菲爾德斯半島的中國南極長城考察站舉行奠基典禮。
經過45天的努力,1985年2月20日,長城站舉行落成典禮。中國人第一次考察南極取得圓滿成功。
成功脫險
1988年冬,陳德鴻二次領命考察南極。這也是他三次考察南極中最接近死亡危險的一次。“極地”號抗冰船進入南極浮冰區後,先是沒能逃過冰塊撞擊,船頭左側吃水線下撞破了一個大洞,但陳德鴻沉著冷靜指揮隊員完成了抗冰航行,到達南極。
可1989年1月14日22時,“極地”號駛入拉斯曼丘陵地區,在前方和左側0.85海里處連續發生三起特大冰崩,瞬間衝起大大小小的“蘑菇雲”,冰塊雪粒四分五散,天昏地暗,冰山排山倒海向“極地”號壓來,冰山也向“極地”號撞過來。
一旦冰山“吻”上“極地”號,那將是滅頂之災。
眼看著冰山撞向“極地”號,奇蹟卻出現了,冰山竟意想不到地在離船僅兩米處停了下來。
雖然沒有撞上,但險情並沒有消除,三次冰崩將“極地”號周圍10多平方公里的海面都變成了浮冰,冰塊擠壓,船體鋼板出現凹陷。尤其是困在冰海中,海水結冰水體膨脹,時間一長,船將被堅冰擠碎。即使不被擠死壓死,人在南極越冬不被餓死就是凍死,建設中山站的計畫也會落空。
情況萬分危急。
陳德鴻立即向外國考察站求援,他們非常友好,但對船的險境無能為力,有的專家認為,這次冰崩對中國南極考察人員是個毀滅性打擊。
陳德鴻隨即下令:人員緊急疏散,科學家等統統從冰上走到岸上;立即卸運物資;實施船舶破損進水預案;一日4餐改為3餐,作長期準備……
對其他決定隊員們沒有意見,可對人員疏散中陳德鴻與另外8人留守在船的決定大家不同意。畢竟,他是總指揮啊!
可最終陳德鴻還是留在了船上。由於20多小時沒有休息,過度勞累和緊張,陳德鴻出現胸悶、盜汗症狀,隨船肖醫生一測血壓,高壓170,趕忙給他服藥、吸氧。
躺在病床上,陳德鴻仍計畫著怎么朝最好處努力,也作了最壞打算。一天、二天、三天……於是,他想寫點什麼。他想到了父母,想到少年時代的生活,想到了成長進步的經歷。五天、六天……在與死神對峙這么長時間後,他下筆了,寫出來的卻是一份遺書。
遺書里,他向國家南極考察委員會、國家海洋局和海軍領導匯報“極地”號一路風險和全隊同志英勇奮鬥的情況。感謝黨和各級領導多年來的教育培養,特別感謝黨組織的信任,讓他擔負首次東南極考察總指揮的光榮使命,他盡心盡職,沒有辜負黨和人民期望,感到欣慰和自豪。
他寫道:“考察就是探險,探險不可避免犧牲,已經有許多探險前輩的屍骨留在了南極。我為南極事業而死,死得其所,很有意義。中國人民是偉大的人民,任何艱難險阻也擋不住我們前進的步伐,我堅信中山站一定會建設成功,中國人民一定會在南極事業中取得輝煌成就。”
陳德鴻在遺書中向考察隊其他領導和隊員們交待了有關事項,囑咐夫人和孩子不能因為他的死向組織上提出任何要求。
陳德鴻將遺書裝進信封,粘好口,交給秘書馬寶華時,帶著笑容說:“請你帶到岸上,現在要保密,不到時候不能看,拜託了。”
馬秘書接過這封遺書時,手直發抖,心在緊縮,鼻子發酸,剛走出指揮室就放聲大哭……
也就在第七天,一大一小的冰山間突然出現一個豁口,並且漸漸變大,延伸到船體。“極地”號可以動彈了。陳德鴻等趕緊上直升機察看,當即決定起錨突破——實際上是逃難,如同過鬼門關、踩地雷陣,個個心驚肉跳。好在有陳德鴻的冷靜指揮,“極地”號順利返回未被冰封的大海。“極地”號離開後不到兩小時,兩邊的浮冰像拉幕似地合攏了!真懸啊!
成就及榮譽
1月30日,中山站舉行奠基儀式。4月10日,考察船回到青島港。4月17日,國家南極考察委員會決定,給陳德鴻記一等功。陳德鴻被《半月談》雜誌評為1989年“全國十大新聞人物”。陳德鴻第三次出征南極是1994年的事,此時,他已經65歲。按理,他早該退休了,但他的經驗難得,黨和人民要他繼續努力,第三次任命他為總指揮,攜從烏克蘭購買的“雪龍”號考察南極,並順利完成考察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