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福建永定人,原名陳成都,1905年出生在福建省 永定縣金豐區古洋村一戶商人兼小地主的家庭。父親在外經商,家中略有田產。陳平幼年在村中的私塾讀書,後就讀於本縣中川的猶興公學。國小畢業時,他年僅14歲,即由家庭包辦結了婚。婚後,又去廣東大埔中學讀書。在中學期間,正值彭湃領導的海陸豐農民運動迅猛發展,陳平受到影響,在校內發起組織學生會,並被推選為學生會主席。
人物經歷
1922年入廈門集美師範學校讀書,曾組織進步團體晨鐘社,出版《晨鐘》雜誌,宣傳革命思想。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失敗後,參加領導永定暴動。歷任中共金鋒支部書記、閩西蘇維埃政府執行委員、中國工農紅軍第九軍政治部主任。後在肅反中被錯殺於虎崗。
生平大事
1. 陳平生於1924年10月19日(據家族記錄其生辰為農曆甲子年九月廿一,即陽曆1924年10月19日)。取名王文華,子女中排行第二,父親在家鄉(馬來亞半島霹靂州的實兆遠)經營一家修補腳車和輪胎的小店鋪——萬豐隆。
陳平未滿4歲,曾被家人送到實兆遠基督衛理公會幼稚園。到了正式入學之年,在當地的華僑國小念書,三年的國中教育則是在實兆遠南華學校度過的,高中教育唯讀了一半,因校方發生財務困難而停止。在校期間,受到三十年代中國抗日運動和時代洪流的影響,積極參與學界的抗日進步活動,通過閱讀各類進步書籍,逐步形成自己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2. 1940年1月,年方16歲的陳平已成為馬來亞共產黨的候補黨員。同年7月4日,為逃避英帝的逮捕,毅然離開家庭,轉入地下,全身心地投身於革命事業,在怡保地區進行黨的工作,並正式成為馬共黨員,主要負責學運工作和宣傳工作。就在日寇準備發動太平洋戰爭之際,他身患嚴重瘧疾,被送院治療。
3. 1941年12月7日,日寇偷襲珍珠港,悍然發動了太平洋戰爭,同時入侵馬來亞,年僅17歲的陳平就已被提拔為馬共怡保縣委員會的委員,仍舊負責學運工作,兼領導較次要的工會工作。馬來亞全面淪陷後,他大無畏地投身於抗日戰爭,受命領導霹靂州的一支抗日游擊隊,且負責馬共與英方敵後人員查普曼的聯絡工作。期間,他與來自檳城的一名馬共女黨員李坤華相愛,獲得組織同意。
4. 隨後,霹靂州的游擊隊成為馬共全馬其中一支最強大和卓有成效的武裝力量,並取名為馬來亞人民抗日軍第五獨立隊,到了1942年中,他已是霹靂州委的第三號政治領導人物。1943年7月前後,由於霹靂州委書記和副書記先後都被日寇逮捕,他被任命為霹靂州委書記,時年不到19歲。他先是領導霹靂南區,繼而領導全霹靂的工作。
5. 1943年下半年至年底,他親自前往霹靂西海岸接應受英軍東南亞最高司令部派遣乘潛艇到達馬來亞活動的以戴維斯為首的136部隊人員,並安排這些人員及其裝備包括秘密電台到達內陸布蘭丹山區,給他們提供庇護和物資供應,同時親自布置1943年12月底在布蘭丹營地舉行的馬共與英軍之間的關於抗日合作的會談,結果雙方正式達成抗日合作協定,英方答應向馬來亞人民抗日軍提供武器、彈藥、資金和培訓,以進行反抗日寇占領的軍事行動和準備配合盟軍的反攻。
6. 1945年8月15日,日寇宣布投降,世界人民和馬來亞(含新加坡)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取得了偉大勝利。同年9月,陳平被任命為馬共臨時中央委員會5人成員之一。
7. 1945年12月,他與李坤華結為連理,在他倆戎馬倥傯的一生中,在1946年和1947年的和平時期先後誕下一女一男。
8. 1946年1月,陳平作為馬來亞人民抗日軍8人代表團之一,出席了東南亞司令部盟軍最高統帥蒙巴登海軍上將在新加坡市政廳大廈主持的特別授勳儀式,他本人和其他7名代表都獲頒緬甸星勳章和1939/1945星勳章,以表彰他們在二戰中的卓越貢獻。
9. 抗日戰爭結束後,馬共於1946年1月底在吉隆坡召開了由馬共總書記萊特主持的第八屆擴大的中央會議(“八擴”),選出由13人組成的新中央委員會,並把原有的包括陳平在內的5人常務委員會改稱為中央政治局作為黨的領導核心。
陳平對萊特從1945年8月突然改變政策方向以及戰後對英方一再妥協和示弱的態度開始產生懷疑,並不再抱有幻想,隨後他的醒悟繼續提高,令他對黨的前途深感憂慮。1946年10月他在檳城與另一位對萊特產生極大懷疑的中央政治局委員楊果見面時,商議揭露和批判萊特的問題。
10. 在1946年12月和1947年2月的兩次中央會議上,陳平與楊果就黨的政策問題、組織問題以及萊特的領導作風和他對國際形勢的分析等,開始了對他的錯誤進行鬥爭。
1947年初,在黨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第二把手陳勇賭氣辭職不乾。與此同時,萊特感覺到他的反革命面目不可避免地將會徹底暴露,便在另一次中央會議的前一天(1947年3月5日早上)偷偷地逃走了。於是陳平受命揭開萊特失蹤之謎和收集萊特失蹤的所有證據以提交中央。
同年4月25日,馬共中央接到兩位不久前從越南來到新加坡的越南黨的幹部親筆書面報告,證實萊特的確曾經被捕和充當日本特務。
11. 1947年5月,根據多方面調查得到的充分和確鑿的事實和證據,中央揭發了萊特是一個罪大惡極的大內奸,並決定把他清除出黨。1947年6月,馬共召開了第九屆擴大的中央會議,全體與會同志一致擁護中央關於處理內奸萊特的決定,並產生了以陳平為首的新的中央委員會。
接著,陳平出國前往香港、泰國等地向兄弟黨匯報馬共的新情況,並建立聯繫。期間,他也追蹤萊特的下落,最後在曼谷的越、泰兄弟黨人的協助下,這個內奸和叛徒終於被泰國兄弟黨人消滅了。事後據說有位政治部的英國官員曾飛往曼谷企圖與萊特聯繫見面,不過慢了半拍。
12. 1947年8月,當陳平剛好來得及趕回家慶祝兒子的滿月時,他獲悉英國政府決定向他頒發“大英帝國勳章”(OBE),並收到英國當局寄給他的一封正式通知書。其實戰後不久,倫敦戰爭公署就曾給他一封函件表示,為了表彰陳平在馬來亞被侵占時期以東南亞盟軍司令部名義進行的軍事活動,他曾被傳令嘉獎。
13. 隨後在他的主持下,馬共中央政治局決定逐級傳達萊特事件並收集同志們的提問和意見,直至1947年12月,用了差不多四個月時間才完成對萊特事件的這個工作,並根據當時形勢,制定黨的各項政策。但是,某些西方歷史學家卻誣衊陳平在這四個月里大肆鼓吹進行武裝鬥爭。
14. 由於戰後馬來亞各族人民爭取獨立、民主和自由的運動以及要求改善生活待遇的鬥爭一浪高過一浪,馬來亞共產黨的聲望和影響力遍及全馬,而且組織了多次的工業行動和總罷市。英帝不但不理會人民的要求和呼聲,反而不斷加強鎮壓,並試圖立法限制工會權力,策劃宣布馬共為非法,在這種情況下,1948年3月陳平領導下的馬共中央委員會決定,為最終(預計最早是在年底)要爆發的武裝鬥爭作出準備。
15. 1948年6月,英帝悍然頒布全馬進入緊急狀態令,宣布馬共和所有進步政黨、團體為非法,並大肆逮捕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封閉所有進步輿論,馬共被迫拿起武器,開始了長期、艱難、曲折的抗英武裝鬥爭。陳平於當年6月16日差點在金寶被捕,8月中旬在亞逸君令開會時又遭遇險境。
16. 抗英武裝鬥爭爆發後,陳平領導下的馬共游擊隊在最高峰時兵力只有約五千人,英帝卻動員了多達41營數十萬的軍隊來對付。在雙方軍事實力和裝備極其懸殊的情況下,英帝卻數易主帥,連其駐馬來亞最高軍事行政長官——欽差大臣葛尼在1951年10月6日的一次意外的伏擊行動中被擊斃,震驚全馬和英國朝野。事實上,英帝在1950年底之後,除了加緊軍事上“圍剿”行動,同時加緊推行鎮壓人民支持游擊隊的措施,把超過五十萬鄉村居民用武力關進鐵絲網圍著、有警察把守巡邏、日夜嚴密監視檢查的“新村”里,企圖切斷游擊隊與民眾的聯繫和糧食等必需品的供應來源。
17. 1951年10月陳平還在轉戰中馬一帶的森林裡主持了一次重要的中央會議,制定了著名的《十月決議》,糾正了戰爭初期的一些過激行動。到1953年底,在馬來亞內地與英軍轉戰了4年多的以陳平為首的中央總部及其他馬共游擊隊已先後轉移到泰馬邊境的勿洞地區堅持作戰。
18. 1955年12月,馬共中央為了加快實現馬來亞人民要求獨立、民主與和平的願望,以馬來亞民族解放軍司令部代表“吳興”的名義發表一項和平聲明,宣布願意與以巫統主席東姑阿都拉曼等為代表的馬來亞政界代表團舉行會談。1955年12月28日,舉世矚目的華玲會談在當年極其危險的戰爭狀態下進行,以馬共總書記陳平為首、拉昔-邁丁和陳田為團員的馬共三人代表團的出現,轟動全馬,成為全馬人民和輿論的焦點。儘管馬共代表團在談判中釋出極大的和平誠意,作出了重大的讓步,但是由於英帝的干擾和破壞,非要馬共接受其屈辱的投降條件不可,遭到馬共代表團理所當然的拒絕,致使華玲會談最後功虧一簣,無疾而終,但華玲會談的效應繼續發酵,新馬人民要求獨立的呼聲愈益高漲,令英帝不得不提前了給予馬來亞獨立的時間表。
19. 自此國內外形勢繼續向前發展,馬共堅持的武裝鬥爭卻陷入低潮。到了1959年10月,馬共召開擴大的中央全會(“十一擴”),決定採取偃旗息鼓、等待時機和轉變鬥爭方式的方針,同時決定派陳平、李安東和陳田等中央領導人出國,研究馬來亞革命問題,開展國際活動,加強與各國兄弟黨的聯繫,爭取國際援助。1960年12月陳平等開始了長途跋涉充滿險阻的出國之旅,他們先是到了泰國的曼谷,之後準備北上寮國時,陳平半途卻痢疾發作,不得不作緊急治療,隨後再繼續徒步穿越寮國邊境叢林,到達越南南部某處山頭,於1961年4月抵達越南民主共和國首都河內,受到胡志明主席和越南勞動黨其他領導人的熱烈歡迎和熱情款待,並曾與黎旬等越南黨和國家領導人會談。
20. 1961年夏,陳平從河內飛抵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受到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歡迎。當年中共總書記鄧小平曾與他進行多次會談,並提出要求馬共重新開展武裝鬥爭的建議。三個月後,陳平受蘇聯共產黨的邀請,率領馬共代表團參加蘇共22大代表大會,並觀賞慶祝十月社會主義革命44周年的紅場閱兵典禮。
21. 在國外,陳平確認了我國“堅持”武裝鬥爭將得到有關兄弟黨的支持。對此,1961年7月底,他以中央名義電告邊區政治局委員和中央委員。邊區經過反覆討論研究,一致表示接受“重整旗鼓,積極堅持”的武裝爭的新方針。1962年6月,邊區開始實行《新方針》,執行“三大政策”(鞏固內部、發動民眾、利用矛盾),根據地出現蓬勃發展局面,突擊隊向南挺進。
22. 1964年8月杪,陳平第二次訪問越南時,要求越方協助馬共建立一個電台,有關設備則由中國方面提供,得到越方同意,但是由於當時越南正處於抗美軍事干預的嚴峻時刻,中方態度有所保留,這個計畫最後只好作罷。
23. 1965年3月和1967年1月,陳平在中國期間分別兩次得到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的親切接見。第二次見面時,毛主席親口答應陳平提出的要求中方協助馬共建立電台的建議。
24. 1969年11月中,設於湖南的《馬來亞革命之聲》電台開始播音。從一開始,通過電台黨委和編委領導電台的各項具體工作,重要文章的定稿、審閱、翻譯和潤色甚至播音工作,他都要親自了解和過目,並作出決定,他對電台工作的重視由此可見一斑。
25. 1980年4月,在陳平主持下,馬共召開了第十二屆擴大的中央會議(“十二擴”)。在國內外形勢發生急劇變化的時刻,全會總結了實行《新方針》以來各方面的工作經驗,為踏上1980年代的革命鬥爭制定了一系列方針政策。
26. 1981年6月30日,由於毛澤東主席於1976年9月逝世後,中方政策的改變,馬共歷史上第一個電台《馬來亞革命之聲》結束播音,但馬共自己設於泰馬邊境的名為《馬來亞民主之聲》的電台翌日接力播音。
27. 1982年6月20日(1948年“6-20”抗英戰爭紀念日),馬來亞民族解放軍改名為馬來亞人民軍。馬來亞人民軍繼承馬來亞人民抗日軍和馬來亞民族解放軍的光榮傳統,履行自己的歷史使命。
28. 1985年在黨慶50周年前夕,馬共中央發表了《4-29》聲明(《為實現當前時期的具體綱領而鬥爭》),表明馬共尋求迅速制止殖民地戰爭延續的決心、擁護君主立憲制和國會民主制,以及號召建立一個代表絕大多數人利益的、真正民主的聯合政府。《4-29》聲明也表明,尊重當前新加坡的獨立地位,並爭取在條件成熟時通過協商實現馬新的重歸統一和聯合;承認北加里曼丹人民享有民族自決的權利,贊成砂拉越和沙巴同馬來亞在人民自願基礎上的聯合,等等。
29. 1989年馬共與馬來西亞及泰國政府就結束武裝鬥爭問題舉行三方高級談判,陳平於1989年10月飛抵曼谷,親自參與了最後一輪談判。1989年12月2日,馬共與馬泰政府本著互諒互讓的和解精神達成了停戰協定,簽署了三方《合艾和平協定》,經歷了長達四十多年的武裝鬥爭,就此畫上了句號,這是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以及泰國人民之幸。陳平在簽署儀式和新聞記者招待會上,用馬來語發表談話,表示將效忠於馬來西亞元首,遵守馬來西亞的憲法,要求各方切實履行《合艾和平協定》,讓解甲歸田的原馬共武裝成員能回歸自己的國土,重新融入社會,不受歧視,安享晚年。陳平的洋溢著善意與和解精神的談話,以及從容不迫、落落大方的政治家風度,受到各界輿論甚至馬泰官方的高度讚譽。
30. 差不多與此同時,陳平還親自主持了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發生的肅反擴大化的平反工作,為在這場運動中含冤死去的人員平反,追認他們是烈士,並對其家屬進行安撫和給予一定的賠償。
31. 《合艾和平協定》簽署後,陳平曾於1990年代至2000年代初數次提出回馬定居的申請,卻被無理拒絕。他只好向法庭提出訴訟,要求馬來西亞政府履行《合艾和平協定》,讓他返回實兆遠定居和拜祭父母和先人,但他的案件總被法庭以技術性無關痛癢的理由駁回。
32. 2003年和2004年陳平回憶錄My Side Of History、《我方的歷史》英文本和中文本先後出版,一時洛陽紙貴,成為各國學者、專家以及新馬等地廣大讀者熱烈追捧的有關陳平本人和馬共歷史的書籍。本書執筆者是著名澳大利亞記者伊恩和諾瑪夫婦。陳平在本書中從他這一面的視覺總結了自己的戰鬥一生,可惜的是正當大家期待他進一步續寫他的一生以及馬共歷史與鬥爭的經驗教訓的時候,他已重病在身,難於欣然命筆了。
33.2009年11月30日,年已85歲的陳平出席了慶祝《合艾和平協定》簽署20周年的紀念大會,並作了重要講話,他指出;“一個人只要曾參與過為他人建立更美好世界的努力,他就可以不枉此生,死而無憾。 ”他還說,“儘管我們沒有取得勝利,我們卻為後代留下了‘敢於鬥爭’和願意為理想犧牲、甚至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的精神。我很欣慰地看到,今天我國來自各階層和各民族的青年人,正繼續為理想社會而鬥爭。我向他們致敬。”
參加這次紀念大會的還有馬共主席阿都拉-西迪、馬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阿海和許多前戰友以及一些社會名流,新馬媒體也做了廣泛的報導。
34. 2010年8月前後,陳平在親友的陪同下,坐著輪椅到泰南和平村去探望居住在這裡的幾個村的戰友和同志們,這是他最後一次的公開露面。
35. 陳平的最後幾年都是在與病魔作頑強的鬥爭中度過的,2011年一度曾誤傳他已病逝,但鮮為人知的是,他在這種情況下仍然繼續關心著許多戰友和各方友人的安危,並通過他的隨身人員對他們的生活或離世,向他們和親屬表示慰問或悼念。
36. 2013年9月16日凌晨6時20分(大馬時間7時20分),從16歲參加馬共起畢生為馬來亞人民的獨立解放事業艱苦奮鬥了整整七十多個春秋的陳平終於停止了呼吸,與世長辭,享年89歲,他給後人留下了錚錚鐵骨的最後遺言:
“我和我的同志們為了政治信念奉獻了一生,並承受由此而帶來的一切代價。無論對我們自己、家庭和社會造成什麼後果,我們只能默默地接受。
………….
究竟成功或失敗,並沒有關係,至少我做了努力.希望年輕一代會遵循我走過的道路並將它發展完善.。我深信社會公義和人文主義的火焰絕不會熄滅。”
結語:
很明顯,從以上陳平生平大事記中,無數事實證明,陳平是道道地地的馬來亞人,是馬來亞的一個鬥士,他從1940年代抗日戰爭時期起,直到2013-9-16日心臟停止跳動時止,始終不渝地堅持為馬來亞人民的幸福前途奮鬥不息的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令人敬佩,令人浮想聯翩:
他,1943年12月年僅19歲時,就以馬來亞人民抗日軍和馬來亞共產黨人的名義參與了與東南亞盟軍最高司令派出的136部隊代表就關係到馬來亞的抗日戰爭前途和命運的會談,取得成功;
他,1955年12月年僅31歲時,以馬來亞共產黨總書記的身份率領馬共代表團與東姑阿都拉曼為主的馬來亞政黨代表團進行了舉世矚目的華玲會談,轟動了世界,成為當年最受國內外媒體和民眾矚目的焦點人物,儘管華玲會談最後無疾而終,卻成功迫使英帝提前了馬來亞獨立的時間表;
他,1989年12月時年65歲時,再度以馬來亞共產黨總書記的身份參與了馬共與泰馬政府的和平談判,並促成三方最後達成《合艾和平協定》,結束了原本可以在34年前的華玲會談中就可停止的武裝衝突。
僅憑這三件事,就足於說明他在馬來亞現代史上的作用和影響力,是無人可以抹殺,也無人可以取代的。這三件事不僅鑲嵌在時代前進的里程碑上,同時牢牢地銘刻在人們的內心深處。它不僅有血和淚,有犧牲和付出,也充滿甜酸苦辣五味俱全的忍耐和苦鬥,只因為理想和人民的福祉。
2013年9月16日這一天的凌晨,他終於走完了自己一生光榮而艱難的旅程,永遠地離開了他的戰友和同志、家人和親友以及各方至交。這個訊息就像晴天霹靂,震驚了大地。無聲的電波、各種語文的現代媒體和電郵,剎那間就把它傳遍世界各個角落。
人們以為,此時此刻,這樣一位偉大鬥士應該能夠得到長期來阻擾他回歸自己祖國和故土定居的人的諒解,讓他的骨灰回到自己的家鄉安葬了吧!遺憾的是,事情剛好相反,馬來西亞現政權一些領導人仍然不願面對歷史,不願面對《合艾和平協定》以及其體現出來的互諒互讓的和解精神,甚至不願面對人世間極其普通而極其可貴的常情,置陳平自己生前的要求以及他的親友和各界友好的呼籲而不顧,堅持以殖民者對他的誣衊為託詞,用只會給各族人民的團結帶來負面影響的言辭,拒絕讓他的骨灰回到他眷戀的故土安葬,實在不智。
這種不近情理和毫不尊重對手的態度,完全有失一個政治家的風度,就連曾經參加合艾和談的前最高警察總監也站出來狠批當局的態度不僅不合情理,而且會淪為國際笑柄。如果再與曾參加和關注普吉和談的泰國政府幾位高級將領,甚至泰國皇室成員朱拉蓬公主及泰王后幕僚耶蓬將軍為代表對陳平病逝所表示的非常誠摯和非常高規格的弔唁以及對陳平生前鬥爭所給予的高度評價和讚譽相比較,就猶如雲泥之別,高下立判。
入土為安,讓逝者得到安息,是華族同胞的一個根本習俗和要求,自古以來就是如此,相信它也是其他各族人民的一種根本習俗,儘管形式和做法可能有所不同,更何況像陳平那樣為了祖國和人民利益奮鬥了畢生精力受到國內各族和各階層大多數人肯定和歡迎的鬥士,不讓他回到自己的祖國和故土入土為安,實在是非常令人憤慨的事。
然而,當今世界要求民主、公平和正義的洪流滾滾向前,順民意者昌,逆民意者亡,願那些至今依然抱殘守缺、逆民意而動者幡然悔悟,改變態度,讓陳平早日得到安息,也讓他們自己日子好過。
我們敬愛的領袖雖然已經離去,但他的光彩照人的一生,翰墨留香,永垂青史!
張泰永於2013年10月 敬輯
(本文原載於馬來西亞21世紀出版社出版的《永遠活在人民心中》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