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男,漢族,1949年2月生,江蘇武進人,1969年3月參加工作,1971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大學文化、副教授。
人生經歷
1969年3月至1973年8月在江蘇生產建設兵團,曾任班長、排長、副連長、連長。1973年9月到原南京師範學院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習,1976年1月至1992年先後任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學生輔導員、團總支書記、黨總支副書記、副系主任、黨總支書記。期間又就讀本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1986年至1987年在江蘇省委黨校第四期青年幹部培訓班學習。1992年3月至2002年1月任南京師範大學校長助理、校黨委常委、副校長、常務副校長、江蘇省新聞人才培訓中心主任。2002年1月至今任南京醫科大學黨委書記。江蘇省第九屆人大代表。
教育經歷
作為地方重點醫科院校,怎樣培養符合需要的醫學專業人才,是一個現實問題。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要領會與時俱進這一重要命題,堅持用教育創新迎接挑戰,才會獲得快速發展的不竭動力。如何提升學校整體水平,陳國鈞認為最重要的是解放思想,搶抓機遇,堅持體制創新,掌握學校發展的主動權。為此,南京醫科大學大膽改革,在中國醫學院校中率先廢除了依據課程設定教研室的封閉式學科管理體制,建立了以多個學科相互交叉滲透的開放式學科群體系。兩年多的實踐證明,這一改革舉措對培養厚基礎、寬口徑的人才,擴大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和規模,加強重點學科和學位點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南醫大還對實驗室進行了改革。各學院根據學校的總體規劃,組建了綜合教學實驗室,實驗技術人員競爭上崗,使現有的教育、教學資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教學實驗室運行管理體制被譽為“南醫大模式”,形態學實驗室被確定為省教學實驗中心。
教育理念
南醫大出台了人才引進政策,建立了聘用考核制度。學校堅持將優秀的
中青年骨幹推向教學科研第一線,多名青年骨幹教師被破格晉升教授,他們大多獲得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以及國家“973”、“863”等重要課題。從2000年起,南醫大要求具有博士學位,在職副教授以上教師每年必須提交一份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標書,並組織有關專家進行答辯,提高標書的水平和競爭力。此舉不僅強化了教師的科研意識和項目意識,也促進了知識更新。近兩年該校除獲得國家“973”、“863”、“103”等重點課題外,還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1項和多項省部級科研項目。 為更好地發揮人才優勢,提升學校辦學水平,該校自2000年起,進行了兩輪幹部競聘上崗,深化了幹部制度改革。針對原有幹部隊伍年齡相對老化,結構不夠合理,明確規定即將到退休年齡的處級幹部不再參與競聘;同一崗位工作滿6-8年,特別是管人、財、物的部門負責人原則上要進行崗位交流;同時實行了幹部任前公示制和任期制。南醫大還在省內高校中率先打破“大鍋飯”,改革和完善了校內津貼發放制度,引入工作量概念,突出工作實績考評,把校內津貼分配與教師、科研人員的工作量、工作業績聯繫起來。各學院還設定了教授津貼、學科帶頭人津貼、科研津貼和科研實驗技術人員崗位津貼,設定了科研論文獎勵、科研成果獎勵、教材和學術專著獎勵等,從而逐步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競爭激勵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