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克恭[電子元件專家]

陳克恭[電子元件專家]
陳克恭[電子元件專家]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陳克恭,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自然地理專業畢業,2011年當選為張掖市市委書記。此外,同名的還有電子技術專家陳克恭。

基本信息

簡介

江蘇松江(今屬上海市)人。1933年畢業於上海建華無線電學校。曾任資源委員會桂林中央無線電器材總廠和昆明分廠副工程師、上海中央無線電器材公司工程師。建國後,歷任電子工業部電子元件廠廠長、總工程師,中國電子學會第二屆常務理事、第三屆理事。曾領導解決小炭膜電阻單機自動化、電容器超薄介質的鋁金屬化等阻容元件的關鍵技術問題。

生平

陳克恭,1912年出生於湖北武穴縣,

祖籍江蘇省松江縣(現屬上海市)。幼年喪父,家境貧寒。1925年隨其長兄到北平北方中學高中讀書,1930年經介紹到鎮江南京國民政府江蘇省民政廳當錄事。1931年到上海私建設華無線電學校學習。1933年畢業後,進上海高昌廟南京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電機製造廠無線電部門工作,開始參與裝配再生式收音機,並自找機會努力學習裝配調試技術和收報、發報機的機理、結構,為後來參與裝配調試外差式收音機準備了條件。1935年工廠改組後離職。後經介紹到張家口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二十九軍通信處無線電修配所工作,獨立地設計試製成功了四燈收報機和50W發報機,裝備了所在部隊的通信電台。

1936年他隨軍遷至北平,該軍通信處擴編為交通處,陳克恭被任為技士,負責修配所工作。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二十九軍撤出北平,他轉往他處工作,先後在重慶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長沙無線電廠、桂林中央無線電器材廠、上海中央無線電器材公司平涼路研究所任工務員、副工程師、工程師職務。這段時間主要從事通信機的研製工作。1949年5月,上海慶祝解放時,他目睹翻身工人熱烈歡慶的情景,很受感動,向接管平涼路研究所的軍代表表示了要為共產黨和人民的事業做好工作的心愿。1949年底,他與平涼路研究所和公司部分人員調華東軍政委員會工業部所轄的南京無線電廠工作(其後依次隸屬第二、第三、第四機械工業部管轄)被任為主任工程師、技術室主任。1951年任總工程師兼副廠長,負責全廠的技術和生產工作。他在南京無線電廠(後稱714廠)工作期間,主要負責組織指揮老式通信機產品的改進與提高、新產品的試製和批量生產工作。1953年他協助槐亞東廠長積極貫徹蘇聯專家提出的加強企業設計、工藝、技術監督與勞資系統的建議,使企業技術、生產、質量管理水平有明顯提高。1954年,他被選為江蘇省第一屆政協委員。

1956年初,他奉調參與成都715廠的籌建工作。該廠是50年代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工程之一,是開發並大量生產諸種電子元件的骨幹工廠,規模大,任務重。由於他清楚地認識到通信機等整機產品,沒有成龍配套的電子元件的支持,是不可能發展成為工業力量的,在缺少相應的技術人員情況下,從整機戰線轉到元件戰線也是整機工作者的責任,欣然接受了這一新任務。到廠後認真學習並查閱建廠設計資料、廠房平面布置、人員配備、產品設計圖紙、工藝檔案、原材料和儀器設備資料等,並從制訂建廠計畫和建立規章制度入手,全身心地投入新廠建設工作,使該廠按預定計畫投產,並發揮效益。1956年,他被選為成都市人民代表大會第二、三屆代表,1959年被選為四川省第二屆政協委員。1959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1年,陳克恭調到第三機械工業部華北無線電器材聯合廠(718聯合廠)任總工程師。當時正逢全廠因全面整頓產品質量而處於基本停產狀態。他經過短期了解,在設計、工藝、技監管理等方面大膽提出構想,經廠黨委討論通過後,組織實施,首先明確聯合廠、分廠、車間各級的技術質量管理職責,對要求不同的產品採取不同的解決辦法。不到一年全部恢復生產。為了進一步解決生產技術上的質量問題,他經常深入現場,組織有關工程技術人員及時解決影響產品質量的技術關鍵。例如,當時聯合廠生產的積分儀屬尖端技術產品,存在多種質量問題,在他親自領導和組織下,經過四個月的試驗,改進了性能,提高了可靠性。

各種電機 各種電機

1964年,原第四機械工業部(四機部)將718聯合廠劃分成5個獨立廠後,他專任718廠(原二分廠)廠長兼總工程師。由於他採取了加強新產品試製,擴充品種,進行技術改造等措施,使全廠生產成績得到明顯的提高。在3818援朝工程中,經他組織的工藝檔案,刪繁就簡,完整配套,適合朝方生產要求,受到好評。1976年以來,工廠生產的產品質量與品種,由於他的精心安排,逐年得到明顯提高與成倍的增長,被北京市國防工辦評為1979年度先進工作者,復被評為1980年先進生產者。718廠也被評為大慶式企業、質量標兵等。1980年3月,四機部組織了由他率領的參觀組應法國電子電氣聯合會的邀請前往巴黎參觀第23屆國際電子元件展覽會。參展的有來自31個國家和地區的1476家公司。展品遍及電子元件、測量儀器、材料及設備。在6天參觀期內,他不僅採集了關於小型化、組合化、高精度阻容元件,光纖光纜通信與製造,厚薄膜積體電路,半導體器件和大規模積體電路,大容量磁泡存儲器,聲表面波器件,專用設備及儀器等技術資料,還參觀了法國集團公司所屬工廠、研究所與試驗室。他和他所率領的參觀組收集的第一手資料,對當時國內同行了解國際生產技術水平起了積極作用。1977年,他被選為北京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78年,他在參加中國科技大會時,提出了應恢復電子學會活動的建議。於1982年,他改任718廠顧問後,仍積極參與人事部科技委、中國電子學會等社會活動。1984年以來,北京市人民政府聘他為廣播電視工業顧問組第一、二屆顧問。

1986年,中國電子學會電子元件學會與哈爾濱科協聯合舉辦哈爾濱中日敏感技術科技交流會,他任中方主席。1989年以來,他參加機械電子工業部科技諮詢委員會活動。他積極支持並參與組織的電子元件國際會議,於1989年在北京召開了由他任主席的首次會議。會上,他提出了今後定期在國內召開國際電子元件與材料會議的倡議。

職業生涯

中國早期開發通信機產品的帶頭人

陳克恭早在1935年在二十九軍通信處工作時,就自行試製收報機、50W發報機。1938年在中央無線電廠工作時,負責裝配調試5W、15W發報機。從1939年到1944年,包括其工作單位因躲避日軍侵犯桂林而撤退的6年中,在物資和生產條件極端艱難的條件下,他除了負責調試這種發報機之外,還依據對禁止原理的研究心得,首次試製成功了金屬外殼的100W發報機,改善了禁止性能,縮小了體積,提高了機動性與可靠性。隨著生產的發展,他調任特種機組組長,主要設計試製生產各種功率的短波報話發射機、擴音機、遙控放大器和超短波電療機等。

中國電子學會 中國電子學會

他十分重視無線電射頻、音頻、調製等電路的套用研究,重點了解新的電路結構和元器件的作用。雖然當時高技術基礎與工藝條件均十分有限,但由他設計並製成的整機,儘量採用最佳的電路設計與調諧方法,有的還廣泛徵求意見,設計試製出了不同特點的機種。如對10W報話發射機採用多頻道預調結構;對50W報話機採用主振、激勵、強放同軸調諧結構;對1000W報話機用波段開關代替線圈的更換,並通過前置放大器實現搖控等;200W報話機等還進行了批量生產。此外,還組織研究試驗超短波調頻發射和接收電路,音頻分段倒頻保密裝置等。當時的這些技術成就,不僅在國內處於領先水平,就是在國外也是流行不久的。1941年,桂林中央無線電器材廠新建的試驗館落成後,他架設了自製的500W報話機作業餘通信之用,並被用作與重慶、昆明分廠的通話聯繫。1943年,業餘無線電協會年會上他被選為桂林分會副主席,同時參加了工程師學會和中國電機工程師學會。1945年,他調到昆明分廠任接收機組組長,當時正在仿製RCA10燈交流收信機。由他自行設計試製的直流7燈收信機和交流11燈收信機,採用了可變選擇性中頻放大電路,快慢速調諧度盤等新型電路和調諧結構。

1946年他回到上海。在此後約四年時間內,他除了從事設計製造資源牌多波段高級台式和落地式收音機和150W擴音機等任務之外,還主持了10W、30W高保真擴音機樣機,15W手搖發報機濾波器,以及提高小型電台天線效率和拓寬頻帶等研究與試驗工作。

他在南京714廠任總工程師、副廠長時,對1951年接受的試製2W收發報話機任務,他積極組織研究試製防潮、防水、小型輕便合用的機種。當樣機通話距離達不到軍方要求時,他通過試驗,在天線桿中間增加負荷線圈,保證了通話距離,並線上圈上做了手觸標誌,能夜間更換。在第一批2W機交貨時他參加最後校試,保證了出廠質量,滿足了抗美援朝的通信急需;還組織改進了150W發報機和12燈收信機投入批量生產,這些機種成為當時部隊通信的主要常規裝備。1953年他組織試製並成批生產了中國產化的紅星牌交流收音機。1954年,2W機生產線由於零部件質量有問題,積壓嚴重,經他深入現場解決卡口關鍵,完成了生產任務。為了適應包括軍用通信機在內的整機生產發展的需要,他除了普遍地加強一般零部件、繼電器、開關、電錶等和通用元件、電阻器、電容器、揚聲器等的試製生產以外,還針對軍品的技術要求試驗提高元件的防潮、防震性能,和使小型音頻變壓器取全密封結構等技術措施。

陳克恭在長達20年的通信機設計研製工作中,一貫兢兢業業,潛心鑽研,表現出了善於依據十分有限的技術環境進行創新設計與製造的才能,並培養造就了一批無線電通信機方面的專業人才。他們之中有許多已成為中國電子工業建設優秀的工程技術人員和企業領導幹部。

電子工業

電子學報 電子學報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中國電子元件工業基礎極為薄弱。陳克恭先後奉調715廠、718廠主持新型電子元件的技術開發和生產管理工作。他到國營715廠參與主持新廠建設之初,為了縮短調試周期,對初具試製條件的某些產品,設法擠用先建成的倉庫與職工食堂的部分面積,與抓緊廠房土建、設備安裝、原材料與工裝準備、工藝檔案齊套的同時,有序地組織開展新產品試製工作,使得在國家規定的竣工驗收期前3個月就投入全面試生產,僅用一年左右時間將原蘇聯援建設計的38個型號、品種元件全部試製成功,且在投產一年後達到設計能力的80%以上。在對全廠的技術管理上,他十分重視赴蘇實習人員帶回來的新產品樣品與有關技術資料的利用,不失時機地把他親自組建起來的實驗室、試製車間擴建成為專門從事新產品試製的設計所,並從機修、儀表、工藝部門抽調力量組成專門從事技術革新的新車間(後被改成第二設計所),為715廠在當時和此後不斷推出新產品、新裝備、新工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718廠任廠長、總工程師期間,他十分重視新技術的採用和提倡民眾性的技術革新,先後組建了雷射套用組、計算機套用開發組、高可靠試驗室和技術改造科。廠內工程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人在他倡導與組織下試製成基於計算機的雷射刻槽機、薄膜鋁金屬化機、快速落帽機等,對工廠生產技術的改進起了推動作用。他主持組織試製的小型碳膜電阻單機自動化生產線,雖受“文化大革命”衝擊,仍然成功地為中國首先採用單機自動化生產開了先河。他在參加生產勞動時開發的金屬膜滾動蒸發工藝,顯著地提高了它的加工效率。為了加速新產品試製,他擴充了試驗室、試製車間。為了適應國家關於整機產品半導體化的需要,他積極組織試製小型碳膜電阻、小圓型電位器、小型紙介電容器、疊片電容器等小型元件。為了滿足高可靠級軍用產品的需要,他為之新建了鉭電解電容器、薄膜混合電路生產線和精密聚苯乙烯電容器生產線,成功地生產出了技術要求十分苛刻的“七專”產品(鉭電解電容器和金屬膜電阻等)。此外,為了滿足某些軍用和特殊需要,他還組織試製了高精密金屬箔電阻,直滑電位器,聚丙烯電容器,鋁金屬化薄膜電容器,光敏電阻,金屬膜電阻用金屬粉水冷和蒸發冷卻大功率電阻等。上述產品的質量在國內擁有很高榮譽,其中有不少曾分別獲得國家金質獎和銀質獎。

推動電子元件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提高

中國電子學會電子元件學會,在國內外學術活動中都較活躍,屢次受到中國電子學會獎勵。在他擔任電子元件學會主任委員的11年間,先後組織召開學術會議54次,論文約有3500篇,評出的優秀論文約200篇。他親自主持召開的7次學術交流會,其中兩次為在國內召開的國際會議,論文近600篇。學術會議的規模、參加人數、論文數量與水平都是逐屆提高的。如電子敏感元件的學術交流,提高了人們對其機理、功能和套用的了解,加深了人們對它在信息技術、國民經濟和工農業生產中重要性的認識,從而使電子敏感元件從電子元件學會中的一個專業組升級為電子學會中的一個專業學會。再如1985年前後,中國各地分別從美國廠商引進12條陶瓷多層電容器生產線,有的廠反映生產有困難,在他的組織下,召開陶瓷多層電容器的技術交流會,12條引進線廠點的負責同志相互坦誠交流引進線的特點和存在問題,經過協商共同組織聯合體,確定攻關項目及分工,會後取得了可喜的進展。又如1979年二屆學術年會上,許多委員對高等院校撤銷元件專業反映強烈,為今後後繼無人表示擔憂,經二屆、三屆學術年會多次書面反映,得到了上級領導的重視。機械委呂東主任批示給四機部,從而得到比較圓滿的解決。

他還組織有關同志積極參加中國電子學會的學術會議。1985年,中國電子學會組織的2000年中國電子科技討論會,在會上他作了電子元件國內外發展動態和“敏感元件的套用與發展”的學術報告。1986年,中國電子學會第四屆學術年會,他被聘為學術委員會副主席,重點組織生產工程專題討論會。他在會上作重點發言,闡明了大生產技術在發展電子工業中的重要性,並著重對電子元件基礎工業生產技術的發展,提出了具體建議。《中國電子報》還為此開闢了專欄。

他對國際電子元件的學術活動也很重視。美國IEEE的CHMT與EIA等每年在美國組織召開ECC國際會議,1982年他委派有關專家參加這類會議,開始與外界接觸。此後,他每年都組織評審下年度中國參加ECC會議的論文,在中國召開的兩次國際電子元件學術會議,他都是會議的主要組織者和主持人。這兩次會議開得都很成功,合計發表論文287篇,提高了中國在國際電子元件界的學術地位。

同時,他還在組織編撰電子科技圖書方面做了不少工作。由陳克恭組織撰寫、主編、編審過的主要書目有:1985年至1990年出版的電子元件套用叢書10冊共160萬字;1986年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電子學與計算機卷中電子元件分支學科,約20萬字;1990年至1991年間陸續出版的《電子工業生產技術手冊》電子元件卷,共3個分冊,計380餘萬字;《當代中國電子工業》卷中電子元件工業部分。

諮詢工作

1980年,第四機械工業部成立科學技術委員會,陳克恭被聘為委員並被選為常委。1985年被電子工業部聘為電子元件、儀器、設備專業科技委委員。1989年被機械電子工業部聘為科技諮詢委員會委員。在他兼任這些職務期間,運用他的知識與經驗,並依靠有關專家,作出了成績。

1.為使中國電子元件按國際標準進行技術開發與生產的諮詢建議。1981年3月,陳克恭與當時兼任四機部科技委委員。工藝設備組組長的陸崇真,針對中國電子元件不能滿足國產彩電的需要,且能出口的品種與數量也極微小的情況,建議部科技委下達的“關於提高中國元器件可靠性的途徑”這個課題改為“關於提高中國通用元件質量達到國際標準途徑的建議”。得到了首肯後,陳克恭等遂約請了近百位專家,以近一年半的時間,通過對有關的國際標準,美國軍用標準和國外有關名牌產品的技術指標進行分析研究,編寫出了一份資料翔實、論據充分的建議草案,並由陳克恭於1983年4月部科技委召開的諮詢建議總結會上作了匯報與說明,議者認為此建議(草案)書中所瞄準的目標與所提的措施比較切合實際。1982年8月,還請當時任四機部副部長的李兆吉,把他的關於這一主題的書面建議呈送給有關的中央領導幹部。1983年12月,部科技委把由陳克恭等修改並充實了的這份諮詢建議,正式發給部屬有關局司、總公司、上海儀表局以及有關工廠與研究所,從而為電子工業系統此後大範圍地以國際標準來開發和生產電子產品起了推動作用。

2.完成了發展新型敏感元件的諮詢建議。1981年11月,四機部科技委提出了“關於敏感元件發展建議”的諮詢計畫。陳克恭受託主持這一研究課題。例如,在1982年5月召開的籌備組長擴大會議上,在由他宣讀的“敏感元件發展建設”的初稿中,強調了作為電腦五官的敏感元件,與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與套用息息相關;指出在國外,80年代就已得到長足的發展,中國不應再延誤下去,應在發展電子計算機和大規模積體電路的發展戰略中占有一席之地。由於這一技術,涉及多種相關學科與產業部門,參加研究的專家約近60位。其中除了部科技委從部屬系統聘請的專家之外,陳克恭還邀請了有關高等院校、科研部門以及兄弟部委的專家參與研究。他們在對國內外情況進行了將近兩年的調查分析的基礎上,於1983年9月借中國電子學會電子敏感專業學術年會召開之機,把綜合編寫成的初稿提請與會人士討論。同年12月,部科技委將經過修改的“關於電子敏感元件發展建議書”正式行文傳送各省市電子工業主管部門,酌情採納。事實證明,這個諮詢建議對中國電子敏感元件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

3.完成了發展片式元器件與表面安裝技術的諮詢建議。1988年電子工業部科技委召開的一次常委擴大會議上,提出了題為“片式元器件表面安裝技術發展前景”的諮詢計畫。陳克恭又一次受命擔任此課題組的組長。被稱為第四代組裝技術的“表面安裝”技術,是使電子產品更趨微小型化,進而實現多功能、高可靠、高性能與低成本的重要途徑,是對電子產品的傳統組裝方式的一次革命。它的技術基礎是發展片式電子元器件。這在工業已開發國家已得到迅速發展,它的套用範圍到90年代將廣為覆蓋。陳克恭經過一定的籌劃,同年10月在一次調研會上,歸納出調研提綱,決定開展重點調查研究活動。1989年9月,他在一次有原副部長王士光參加的匯報會上,主持並宣講了由課題組提出的片式元件與表面安裝技術發展戰略,強調了這不僅關係到國產電子產品的更新換代問題,也關係到中國電子產品能否進入國際市場進行競爭的問題。正因為中國在此領域起步較晚,離世界水平有很大差距,更應把它列為發展中國電子工業刻不容緩的戰略任務。經過修改與充實的這份諮詢研究報告很快地由科技委辦公室分發給部屬有關領導部門,從而引起了各有關方面的重視,起了推動作用。

個人簡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12年12月23日出生於湖北省武穴縣。1933年上海私建設華無線電學校畢業。

1933—1935年南京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上海高昌廟電機製造廠練習員。

1935—1937年南京國民政府國民革命軍陸軍第29軍交通處技士。

1938年重慶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長沙中央無線電廠工務員。

1939—1940年重慶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桂林中央無線電廠工務員。

1941—1946年重慶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桂林中央無線電器材廠及昆明分廠副工程師。

1946—1949年南京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上海中央無線電器材公司工程師。

1950—1955年第二機械工業部十局南京無線電廠(714廠)主任工程師,技術室主任,總工程師,副廠長兼總工程師。

1956—1961年第三機械工業部十局成都715廠總工程師(兼副廠長)。

1961—1964年第四機械工業部北京華北無線電器材聯合廠(718廠)總工程師。

1964—1981年第四機械工業部北京第二無線電器材廠(七一八廠)廠長兼總工程師。

1982—1989年北京市第二無線電器材廠(七一八廠)顧問。

1990年退休。

主要論著

1陳克恭等.敏感元件專輯.電子工業部電子陶瓷情報網,1983年1月.

2陳克恭.建立生產技術科研體系是技術不斷進步的百年大計.北京:機械電子工業發展戰略研究專輯(第1輯),1984年11月,145—200.

3陳克恭.迎接新的技術革命的挑戰,亟需認真重視的幾個問題.電子元件材料與設備.1984(4):1—4.

4陳克恭等.電子元件套用叢書.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85.

5陳克恭等.中國大百科全書.電子學與計算機卷(電子元件).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

6陳克恭.現代自動化生產技術是電子工業轉向新的技術基礎的關鍵.電子元件專業學會生產技術專業學組第二屆年會論文,1986年9月.

7陳克恭等.當代中國的電子工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8陳克恭.發展中的電子元件.中國電子工業地區概覽北京卷,1988:95—99.

9陳克恭等.片式元器件與表面安裝技術彙編.七九八廠彙編編譯,1990.

10陳克恭等.電子工業生產技術手冊—電子元件卷。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0.

11陳克恭.表面安裝技術將成為組裝技術主流.電子技術開發,試刊第2期,1990(6):4—5.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