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陳倫芬從走向工作崗位之日起,就把樸素的感恩思想融進了工作之中。她當時在工廠陶瓷電容器車間塗銀班做測量工作,她以自己的殘疾身軀忘我勞動,拚命工作,曾因一年完成兩年生產定額,被人譽為“走在時間前面的人”,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後期,她當選北京市勞模和全國人大代表後,社會工作增多,但她從不因社會活動影響生產任務,經常加班加點和利用星期天補回生產定額,年底總是超額完成生產任務。她當塗銀班班長後,又帶領同事,多次獲得各種先進集體稱號。後來,她從一線工人崗位,調到廠計算機中心工作,兼黨支部書記。她面對新領域、新挑戰,放棄大量的業餘時間,刻苦學習現代管理知識,計算機語言及編程,以最快的速度掌握了C-DBASE-Ⅲ語言。擔任計算機中心管理組長後,她又參與編制了廠內許多專業管理系統,實現了廠內“銷售系統”、“財務系統”、“工資系統”的運行,以及子系統的計算機管理工作,增強了人機對話部分。為加強企業現場管理,又深入現場,她參與編寫了產量輸入、銀漿粉數據輸入等大量程式,完善了車間、班組、個人物耗情況及工人勞動生產率的調查程式,完善了幹部崗位技能評級,產品銷售價格表等大量工作。從檢驗員、計算機操作員、編程,她從掌握一般型技能的技術工人,成長為計算機中心的一名工程師。陳倫芬還積極為首都以及企業的發展建言獻策,為民眾排憂解難。
人物事跡
1969年,陳倫芬從北京無線電工業學校畢業後,被分配到798廠,先在車間當工人,後來當了班長,她的工作方法很簡單,就是自己帶頭多乾,而且是“你幹得多,我比你乾的還要多”。陳倫芬憑著實幹,在工人中樹立了聲望。1978年,她被評為北京市“勞動英雄”,陳倫芬是其中最小的一個。後來,她當選為人大代表。周圍的人都向陳倫芬反映意見,燒煤,沒路燈等,陳倫芬覺得挺重要,都寫進議案。後來她才發現,這些事兒不該寫在議案里,而應寫成“批評建議”。有一年,某居民大院因治安混亂,丟了5輛機車、370多輛腳踏車,民眾十分不滿。該大院屬於某國家部委,居委會管不了,就是托人、上訪,人家也不買帳。最後大家找到陳倫芬,她最終把問題解決了。陳倫芬有一個技巧:想讓誰解決問題,就在批評建議的題目中直接寫上“xx部”、“xx局”,這樣一目了然。靠著為老百姓辦事的熱情和技巧,她經手的批評建議基本上都沒落空,接到她批評建議的部門都很重視她轉來的問題。
陳倫芬辦事有個原則,只要是老百姓反映的事,有共性的事,包括外地人的事,都得反映,還爭取給解決。陳倫芬說,碰著難辦的事,心裡就總會記著、想著,就想怎么變個方兒給辦成了;問題解決了,心裡就痛快了。如果說,得到別人的信任是一種幸福,陳倫芬的幸福來之不易。有一次,北京某殯儀館向她反映情況,說當地農民因為迷信,反對建殯儀館,於是在殯儀館左邊修了一豬圈,右邊挖了一糞坑,整天臭氣薰天,一到夏天窗戶玻璃上爬滿了綠頭大蒼蠅。從來沒去過殯儀館的陳倫芬第一次到現場,心裡還真犯怵,但她想絕不能讓殯儀館工人覺得人大代表嫌棄他們,就壯起了膽子。三天兩頭跑下來,也就忘了害怕。調查完後,陳倫芬就向上反映,起初效果不是很大,於是,她又聯合其他代表一起到各區視察、寫報告,終於將殯儀館邊的豬圈和糞坑遷走。因為這事,陳倫芬當上了民政局的監督員,同時,她還起草了一份3000字的關於要把殯葬服務納入市政建設規劃的調查報告。
大家誇她、信任她,只因為她每做一件事都想著把事做好,不圖什麼回報。她對平民百姓的樸素情感,從她走進工廠大門、跟師傅的時候就已經紮下了根。北京市實行社會醫保改革,一些下崗、退休工人發現需要自己支付的部分比以前多了,超出了承受能力,就寫信找到陳倫芬。陳倫芬馬上趕到北京市人大,說這封信必須儘快交給市長,第二天信就交到市長手中。市長見信後特別著急。後來,問題得到及時解決。這一制度成為北京市提高低收入群體、困難群體生活水平八項措施中的重要內容。不僅如此,陳倫芬還聯繫北京市勞動局、經委、總工會負責人和退休職工對話。對話會前,陳倫芬對職工代表推心置腹的說:要擺事實、講道理,不必言辭激烈,有話好好說,這樣才能相互溝通。事實證明,對話會很成功。陳倫芬作為人民代表,在單位、家裡、電話里,甚至走在路上都會有不少人向她反映情況,她還經常鼓勵大家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陳倫芬接近退休時,但她還在原單位上班,她對領導說:“你不用聘我,我也天天來,只要還是人大代表,就得為百姓負責”。
2001年8月,陳倫芬退休。
個人榮譽
1976年被評為北京市先進生產者;
1978年至1995年7次榮獲北京市勞動模範稱號;
1979年、1983年兩次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稱號;
1995年榮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1978年至2003年連續五屆當選全國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