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侯鼎

注音:

陳侯鼎chén hóu dǐng

 

基本信息:

陳侯鼎,高23.6cm,口徑31.6cm,重5.58kg。鼎敞口,翻唇,口沿外附雙耳,盂腹,三蹄足,腹上部環飾竊曲紋帶。從器物的特徵看,陳侯鼎的盂腹較似以毛公鼎為代表的西周晚期同類器,但已變淺,蹄足也向細長發展,竊曲紋筆道略見粗疏。銘文在布局上注意上下的排列,同時也考慮左右之間的交替,筆道流暢,遒勁有力,從銘辭內容看屬媵器之類。上述各項都具有春秋早期的同類器及其它類別的青銅禮器共有的時代特性,故定陳侯鼎為春秋早期器。

銘文內容:

器內壁鑄銘文4行21字:
唯正月初吉丁
亥,陳侯作□
嬀四母媵鼎,
其永壽用之。
該器的鑄造時間為某年“正月初吉丁亥日”,鑄器者為陳侯,物主為“□嬀四母”,“其永壽用之”為祈語。器物主人嬀姓,女姓,名四母,出自陳侯王室,嬀字前無法辨認的字可能是四母的排行字。
從器物的特徵看,陳侯鼎的盂腹較似以毛公鼎為代表的西周晚期同類器,但已變淺,蹄足也向細長發展,竊曲紋筆道略見粗疏。銘文在布局上注意上下的排列,同時也考慮左右之間的交替,筆道流暢,遒勁有力,從銘辭內容看屬媵器之類。上述各項都具有春秋早期的同類器及其它類別的青銅禮器共有的時代特性,故定陳侯鼎為春秋早期器。
該鼎原為前清翰林院編修陳介祺舊藏,《簠齋藏古冊目並題記》著錄。陳氏手拓其銘,傳之於世。五十年代,該器歸為國有,入藏故宮博物院。

關鍵字

媵器

媵,送的意思。媵器,指貴族嫁女的陪嫁專用品。

商周時期青銅器的一種,原為食器,用以烹煮或盛放肉食,後逐漸成為祭祀、征伐、喪葬等活動中陳設的一種禮器。同時,鼎也是貴族進行宴饗、祭祀等禮制活動時最重要的禮器之一,所謂“鐘鳴鼎食”,即指代貴族。此外,鼎也被作為王權的象徵,《左傳》宣公三年記楚莊王問鼎中原,即窺視中原王權之意。鼎數目的多寡有著嚴格的等級區別。即: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

陳侯

《史記·陳杞世家》所載的陳國諸君。據《陳杞世家》所記,陳國自胡公滿始封至陳泯公二十四年被楚人滅國,前後共歷二十一世二十五君凡六百餘年。陳國於春秋早期在位的國君有平公、文公、樞公、厲公、利公、莊公、宣公四世七君,陳侯鼎當鑄於這七位陳侯中之一人在位之時。 

竊曲紋

《呂氏春秋·適威》:“周鼎有竊曲(一作窮曲),狀甚長,上下皆曲,以見極之敗也。”總的特點是長帶形,兩端鉤曲,始見於西周晚期。

銘文拓片

陳侯鼎銘文拓片陳侯鼎銘文拓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