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中原[原華東師範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院長]

陳中原[原華東師範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院長]

陳中原 男,1953.1出生,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華東師範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院長。已發表近百篇學術論文,10多次受邀在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發言,成果引起國內外同行的廣泛關注並被引用(SCI引用80多次),兩次獲得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另外還有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研究學者陳中原。

基本信息

簡介

陳中原,1953年生,我校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家特殊津貼。曾兩次獲得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2003年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曾主持並獲得國際合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資助項目10多項,在國內外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100多篇。1995年獲國家教委跨世紀人才基金,1996 年入選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1997年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計畫等。現任國際Geomorphology學報編委、國際ESPL學報Editorial Advisory編委、國際EMECS-封閉性海灣環境管理和決策委員會委員、國際地貌學會大河流域工作組副主任、國際地貌學會環境考古組副主任、我國沉積學報編委、地理科學學報編委、第四紀研究學報編委以及我國第四紀委員會理事和上海地質學會理事等。 走進陳中原教授的辦公室,很容易會被牆上的照片和小掛件吸引;照片記錄著陳教授野外科研的足跡,小掛件則成為陳教授與同行之間友誼的見證。於是,一次又一次原本單調、枯燥、辛勞而艱苦的科學調查,在嚴謹的數據和邏輯的分析之外,增添了幾分生活的積累和別致的體驗。

科研

成果被認可,是最高興的事

從80年代開始,陳中原一直從事地理學方面的研究。今年,英國《自然》雜誌刊登出他與團隊成員聯合撰寫的《沿海沼澤地的刀耕火種和水澇治理成就中國東部最早的水稻文明》論文,頓時引起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關注。用陳中原的話說,這其中不僅隱藏著他十年來的努力和心血,也充分驗證了“十年磨一劍”的古話。當前社會經濟高速發展,房產、股票、基金等多重投資方式對大眾無一不是一重誘惑,在經濟的標桿下,人們對於成功的界定各不相同。而陳中原所理解的成功,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內容:科研與教學。他說,假如對工作缺乏高度的責任心和堅持不懈的態度,要想取得成功是不可能做到的。為了獲取第一手的數據和資料,陳中原堅持野外考察,足跡遍布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南美探險考察時,由於皮膚被紫外線曬黑甚至脫皮,陳中原曾兩次在機場被警方誤認為是毒販。正是在長期積累和團隊合作之下,陳中原主持並參與了一系列河流——三角洲環境演變國際合作項目,將新技術(遙感技術、物理學測試和同位素學先進測試方法)與傳統學科(地貌與第四紀地質學、沉積學、生物學、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等)理論相結合,對長江、尼羅河等河流——三角洲進行了地質地貌環境與災害、環境考古、沉積物搬運、沉積與沉降、氣候與海平面以及人類活動等的研究。“我們的研究成果被認可,是最高興的事情,甚至比成果本身還滿意。”話語間,陳中原時不時流露出孩童般的笑聲,讓人感受到科學最本質的魅力。通過科學地研究,陳中原揭示並闡明出多項重要學術觀點,包括:我國東部距今7700年前的稻米起源;尼羅河三角洲中西部晚第四紀地層體系與環境演化特徵;長江三角洲晚第四紀沉積環境的變遷;長江與尼羅河三角洲全新世海平面波動及其對環境變遷的影響;長江河流水文地貌演變等。

教學

學生的反應,是一種鼓勵

作為教師,最主要的目標是培養人才。華東師大作為一所師範類學校,培養人才更是每一名教師責無旁貸的使命。在陳中原看來,大學時代不僅是每一個人的人生最富有激情的時光,也是每一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逐漸成熟的階段。於是,陳中原始終注重對學生學術興趣和科研能力的培養,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熱情。無論事情再多、工作再忙,他都會在每周一下午組織和安排學生召開論證會,一起討論學術問題。充分調動學生的智力、體力,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提高學生對科學的修養。這也逐漸成為陳中原培養人才的終極目標。近年來,陳中原一直堅持雙語教學,並在本科生中開講全球變化等課程,對學生進行資源環境演變的啟蒙教育。課程已經堅持10多年,在學生當中引起了廣泛的影響,堂堂爆滿。“您是怎樣走上地理學研究道路的?”課下,陳中原經常會碰到學生這樣的提問。“堅持和興趣,以及長期來國際合作和被我的老師和同行們的潛移默化”,陳中原回答。“陳老師,那我們也有這個潛質。”對於學生來說,教師的偶像力量是無窮的。學生的反應和評價,對陳中原而言是一種無形的支持和莫大的鼓勵。採訪結束時,陳中原風趣地說:“人類的最高理念是愛生命、愛自然,我強調的自然可以理解為地球。熱愛地球,我是地球的FANS。”言語間,流露出一名地球人對自然的質樸情感,更透露著一名研究者對學科的無限熱忱。陳中原,1953年1月 生,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0-1993年美國Smithsonian研究所、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博士後和Research Associate;1996年入選跨世紀優秀人才計畫;1996 年入選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計畫;1997年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才計畫;1999和2004年兩次獲我國高級訪問學者資助;2000年獲美國地理學會的項目資助;2001年入選國際Geomorphology學報編委會;2002年獲得日本振興基金會資助; 2003-2005年獲國際APN基金項目的資助;2004年獲得英國Durham大學‘Distinguished Scientist’資助。2006年獲得英國‘The Leverhulme’基金的資助;2006年獲得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訪問教授資助進行合作項目研究。 在紫江教授任職期間,主持了一系列河流—三角洲環境演變國際合作項目,將新技術與傳統學科理論相結合,對長江、尼羅河等河流—三角洲進行了地質地貌環境與災害、沉積物搬運、沉積與沉降、氣候與海平面以及人類活動等的研究。揭示並闡明了一系列重要學術觀點:其中包括:1)尼羅河三角洲中西部晚第四紀地層體系與環境演化特徵;2)長江三角洲第四紀地球化學指標與海侵關係;3)長江水下三角洲晚第四紀沉積環境的變遷;4)長江與尼羅河三角洲全新世海平面波動及其對環境變遷的影響;5)長江下遊河床沉積物分布與地貌環境變遷等。在國內外許多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100多篇,成果引起國內外同行的廣泛關注並被SCI>100次被引用;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2等獎。近年主持和主要參加的國際合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資助項目10多項。多次主持國際性IGCP, IAG,APN等學術交流研討會(泰國2004;越南2005;西班牙2005;上海1999,2004,2006);積極參與國際性學術組織活動,是國際地貌學會大河流域工作組的主要成員,國際EMECS委員會委員。2004年和2006年與國際地貌學會(IAG)大河流域工作組合作,組織並主持召開了長江河流國際學術研討會,帶領了野外考察,在國際Elsevier出版社的《Geomorphology》和《 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學報上主編了2期以長江為主的專輯(Special Issue,2006),向國際同行介紹了我國學者對長江的研究動態,在學術界具有較大的學術影響。  個人簡介

陳中原,男,1953.1生,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華東師範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院長。

從業經歷

1995年度國家教委“跨世紀人才”基金獲得者;

1996年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入選者;

1997年入選國家人事部“百千萬人才計畫”;

2000年獲美國地理學會基金項目資助;

2001年入選國際地貌學編委;

2002年入選為“紫江學者計畫”;

2003年獲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APN (Asia Pacific Networks)項目資助;享受國家特殊津貼。

1988年獲華東師範大學理學博士,

1990.4赴美國Smithsonian研究所、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進行博士後研究,

1993.7年完成工作回國;

1994、1996、1997、1998、1999年多次受邀赴該所進行合作研究工作,期間被聘為 Research Associate.

多年來,主持和參與了一系列流域---三角洲---河口環境演變國際合作和我國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將新技術(遙感、物化和同位素等先進測試方法)與傳統學科(地貌與第四紀學、沉積學、海洋學、氣象學,以及古生物學等)理論相結合,對長江和尼羅河等河流---三角洲---河口進行了沉積物產生、運移、擴散;環境與災害、沉積與沉降、氣候與海平面以及人類活動對環境影響等研究。

成就及榮譽

主要成果包括:

1)長江近百年徑流變化和泥沙通量研究;

2)長江流域環境變化對河口的影響;

3)尼羅河晚第四紀環境演變以及海平面上升對環境影響;

4)墨西哥熱帶河流三角洲沉積特徵;

5)長江三角洲海平面上升對地貌演化的控制作用;

6)長江三角洲新石器文化起源、演變與地貌發育關係等。

已在國內外許多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70多篇,其中包括:Geomorphology,Geology, Quaternary Research, Marine Geology, 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 Environ

mental Geology, National Geographic Research & Exploration, 地理學報,沉積學報,海洋學報,海洋與湖沼,第四紀研究,中國科學和科學通報等。

近年以來主持和主要參加的國際合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委基金和博士點基金等資助項目15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