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道黴菌感染

黴菌感染(mycotic infection):黴菌是"絲狀真菌"的統稱。凡是在基質上長出絨毛狀、棉絮狀或蜘蛛網狀菌絲體的真菌,稱為黴菌。醫學將黴菌感染稱為念珠菌感染,因此黴菌性陰道炎也稱念珠菌性陰道炎。在月經期前後、停經期或生產後,當陰道酸度減低,黴菌和細菌之間正常的平衡被破壞時,念珠菌數量急速增加,易造成感染。

病因

黴菌性陰道炎多見於幼女、孕婦、糖尿病患者,以及絕經後曾用較大劑量雌激素治療的患者。念珠菌可寄生於陰道、口腔、腸道,這三個部位的白念珠菌可互相傳染。此外,少部分患者可經性交直接傳人,或通過污染衣物間接傳染。

1.間接接觸傳染

接觸被黴菌患者感染的公共廁所的坐便器、浴盆、浴池坐椅、毛巾,使用不潔衛生紙,都可造成傳染,當被感染者外陰陰道的念珠菌達到一定數量時,即可發生黴菌性外陰陰道炎。

2.藥物

服用抗生素、消炎藥也可以導致陰道炎。抗生素無論口服還是注射都會抑制陰道乳酸桿菌擾亂陰道的自然生態平衡,改變陰道的微環境,致病病原體就可能繁殖,最終導致局部念珠菌性陰道炎。

3.其他

有些女性經常使用藥用洗液清洗陰道,容易破壞陰道的微環境,反而容易感染念珠菌性陰道炎。另外,糖尿病、懷孕期都可能造成陰道的念珠菌大量繁殖。

臨床表現

典型症狀是外陰瘙癢,且瘙癢症狀時輕時重,時發時止,瘙癢嚴重時坐臥不寧,寢食難安,炎症較重時還可能出現排尿痛、性交痛等。白帶增多,白帶一般很稠,呈豆渣樣或乳凝塊狀。

檢查

1.陰道分泌物檢查

可直接取陰道分泌物置玻片上,加一小滴等滲氯化鈉溶液或10%~20%氫氧化鉀溶液,加蓋玻片,微加熱鏡檢,黴菌即以線樣纖維或菌絲體(mycelia)的形式顯示,並有微芽或分子孢子(conidia)貼附。但此法可靠性較低(60%)。如取陰道分泌物塗片經革蘭染色,鏡下可找到成群革蘭陽性濃染的卵圓形孢子,或可見到假菌絲與出芽細胞相連成鏈狀或分枝狀,容易辨認,可靠性可提高至80%。

2.黴菌培養

是最可靠診斷黴菌性陰道炎的方法。

此外,亦要注意相關的誘因,如套用大劑量甾體激素或廣譜抗生素史,及糖尿病患者需做尿糖及血糖檢查等。

診斷

根據典型的臨床表現及目檢陰道排泄物,診斷黴菌性陰道炎不困難。

鑑別診斷

黴菌性陰道炎須與滴蟲性陰道炎相鑑別。在玻片上加一滴生理鹽水,混入分泌物少許後作鏡檢如能發現有呈波形運動的毛滴蟲,即可確診為滴蟲性陰道炎。室溫過低時滴蟲活動力也減低,可將鹽水稍加溫後再檢查。必要時培養,可提高陽性檢出率。

併發症

黴菌性陰道炎可以並發盆腔炎、附屬檔案炎、宮頸炎等。

治療

單純性黴菌性陰道炎選擇局部用藥為主。克霉唑陰道栓,隔3日用,共2次。複雜性黴菌性陰道炎治療基本同單純性黴菌性陰道炎,無論局部用藥或全身用藥,均應延長治療時間,加強藥量,治療期間定期隨診很重要。妊娠期黴菌性陰道炎的治療原則必須考慮的首要問題是藥物對胎兒有無損害;以局部用藥為主,不予全身用藥。一般預後好,有效率80%~90%。複雜性外陰陰道念珠菌病易復發。

預防

1.消除發病誘因。如積極治療糖尿病,及時停用廣譜抗生素或雌激素。

2.講究衛生,勤換內衣尤其是褲頭。換下的衣物一定要煮熟消毒處理,避免公共場所的交叉感染。

3.陰道黴菌常與其他部位黴菌感染、並存或互動感染,如口腔及腸道的黴菌等。必要時要在這些部位取材作黴菌鏡檢或培養。對有典型臨床表現或黴菌陽性者,應及時治療。

4.對於頑固性或經常反覆發作的黴菌性陰道炎患者,性傳遞也是導致復發的原因之一。女方有症狀者至少有10%的男方患有黴菌性尿道炎,應同時給於合理治療以防互動感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