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山—秦嶺間東西構造亞帶

陰山—秦嶺間東西構造亞帶

陰山—秦嶺間東西構造亞帶(E W structural subzone between the Yinshan and Qinling mountains)是在中國北緯37°~38°附近的半隱伏東西向斷裂隆起帶,顯著控制著中國大陸區域地質特徵和含油氣盆地演化,成為分劃柴達木盆地、陝北盆地和華北平原內部含油氣區的重要界線,三湖斷裂帶將柴達木油氣區一分為二,陝北盆地以此亞帶為界“北氣南油”的現象早已引起我們的關注。

陰山—秦嶺間東西構造亞帶(E W structural subzone between the Yinshan and Qinling mountains)是在中國北緯37°~38°附近的半隱伏東西向斷裂隆起帶,主要由大型斷裂帶和褶皺帶組成,也有區域性片理等多種構造形跡出現。它的西段,在柴達木盆地中大致從甘森到小柴旦出現三湖斷裂帶及其伴生的大型膝狀褶曲。這個帶以北廣泛出露古近系—新近系,帶南則大片為第四系所掩伏。斷裂帶兩側同一層位地層的標高有時相差三、四百米,說明南盤相對下陷劇烈。更向西,這個構造帶併入了崑崙山。向東進入寬闊的祁連山後,為中吾農山斷裂帶、將斯東山褶皺帶和門源斷裂帶,它們將三疊系及更老的地層劇烈褶皺,也有繼承活動的表征。東到阿寧盾地後,古浪至中寧一線有一個大型隆起帶,並伴生一系列大斷裂。此帶三疊紀以前的較老地層大致呈東西向廣泛出露,將騰格里沙漠和蘭州盆地明顯地一分為二;而隴西褶皺帶之所以成為弧形,也是受它的限制所致。在廣闊的陝北盆地,構造形跡已被掩覆。但相當的緯度上,出現一個狹窄的東西向分水嶺,分水嶺以南的水系,大都向東南徑流;以北的河流流向先向北再劇烈轉向東—東南後才注入黃河。更向東,這個構造帶經離石隆起,向東橫跨太行山,達贊皇隆起附近潛入華北平原。由於這個大型半隱伏構造帶對新生界(特別是第四系)發育和近代地貌有顯著影響,因此第四系和地貌特徵也證實它的存在。它途經的沉降區,一般帶南水系發育,帶北則常出現沙漠甚至隆起成為山巒,帶北第四系一般埋藏較淺,帶南則相對地較深。這些現象都顯示,在大型沉降區內帶南比帶北沉降更為劇烈。這一亞帶顯著控制著中國大陸區域地質特徵和含油氣盆地演化,成為分劃柴達木盆地、陝北盆地和華北平原內部含油氣區的重要界線,三湖斷裂帶將柴達木油氣區一分為二,陝北盆地以此亞帶為界“北氣南油”的現象早已引起我們的關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