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號系統
CAS號:8003-34-7
MDL號:MFCD00078611
EINECS號:232-319-8
物性數據
性狀:黃色粘稠液體
熔點(ºC常壓):170-200
折射率(n20/D):1.45
溶解性(mg/mL):不溶於水,溶於多數有機溶劑
毒理學數據
對哺乳動物有毒性。大鼠灌胃LD50為12g/kg;可引起嚴重的過敏性皮炎,大劑量對中樞神經系統有影響。
計算化學數據
1.疏水參數計算參考值(XlogP):無
2.氫鍵供體數量:0
3.氫鍵受體數量:8
4.可旋轉化學鍵數量:16
5.互變異構體數量:25
6.拓撲分子極性表面積113
7.重原子數量:51
8.表面電荷:0
9.複雜度:1390
10.同位素原子數量:0
11.確定原子立構中心數量:3
12.不確定原子立構中心數量:3
13.確定化學鍵立構中心數量:3
14.不確定化學鍵立構中心數量:0
15.共價鍵單元數量:2
貯存方法
2-8℃。
內容介紹
一類仿生合成的殺蟲劑,是改變天然除蟲菊酯的化學結構衍生的合成酯類。天然除蟲菊酯是古老的植物性殺蟲劑,是除蟲菊花的有效成分,其化學結構到20世紀40年代才被研究確定,此後,開始了類似物質的合成研究。1949年,美國的M.S.謝克特等合成了第一個商品化的類似物丙烯菊酯。在50~60年代,又有一些類似化合物陸續研製成功,通稱為合成擬除蟲菊酯。這些早期品種與天然除蟲菊酯一樣,在光照下易分解失效,僅適用於室內條件下防治害蟲。許多科學家為此進行了長期研究,以弄清分子結構中易被光分解的不穩定部位,其中包括英國化學家M.埃利奧特領導的小組。70年代初,他們在結構改變中取得突破性的成功,合成了第一個適用於農林害蟲防治的光穩定性品種氯菊酯。此後不斷出現許多光穩定性品種,被稱為第二代擬除蟲菊酯,其中還包括了不含三元環的氰戊菊酯。80年代以來,結構改變的研究仍在深入,並有了新的進展。例如結構中引入氟原子的品種兼具殺蟎效能,又如把酯鍵改為醚鍵後,可大大降低對魚的毒性等。
品種
擬除蟲菊酯分天然和合成兩大類,合成的有光不穩定和光穩定的(見表)。它們的化學結構較複雜,有旋光異構體或順反式立體異構體,生產工藝的反應步驟較多,對原料質量和操作控制要求嚴格,是典型的精細有機合成。自70年代以來生產迅速發展,到80年代全世界的年產量已達數千噸,1984年銷售額為9億美元,成為殺蟲劑中一個重要的大類產品。中國在80年代已研製投產數個擬除蟲菊酯品種,開始在農業和衛生上套用。
提取來源
白花除蟲菊, 菊蒿屬(Tanacetum)數種植物的統稱,原產於亞洲西南部;芳香頭狀花序研磨成粉末,可構成殺蟲劑的活性成分,稱為除蟲菊精或除蟲菊。這類植物過去被視為單獨的一屬——除蟲菊屬(Pyrethrum)。典型種為多年生的紅花除蟲菊(T. coccineum),其深玫瑰紅色的大型舌狀花環繞著中央黃色的管狀花盤,整個頭狀花序著生在不分枝的莖頂;葉具細缺刻。現代變種的舌狀花還呈現出白、淡紫以及各種深淺的紅色。
加工工藝
除蟲菊酯的主要來源是除蟲菊植物的花朵,根、莖中也含有除蟲菊酯。
除蟲菊酯通常採用低溫萃取,其加工工藝如下:
乾花造粒--亞臨界生物技術低溫萃取--溶劑回收--除蟲菊酯產品。
應急處理處置方法
一、泄漏應急處理
切斷火源。戴自給式呼吸器,穿一般消防防護服。在確保全全情況下堵漏。噴水霧可減少蒸發。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性吸附劑混合吸收。然後運至空曠的地方掩埋、蒸發、或焚燒。如大量泄漏,利用圍堤收容,然後收集、轉移、回收或無害處理後廢棄。
二、防護措施
呼吸系統防護:空氣中濃度較高時,應該佩戴防毒面具。緊急事態搶救或撤離時,建議佩戴自給式呼吸器。
眼睛防護:戴化學安全防護眼鏡。
身體防護:穿防靜電工作服。
手防護:戴防護手套。
其它:工作現場嚴禁吸菸。避免長期反覆接觸。
三、急救措施
皮膚接觸:脫去污染的衣著,用肥皂水及清水徹底沖洗。
眼睛接觸:立即翻開上下眼瞼,用流動清水沖洗15分鐘。就醫。
吸入:脫離現場至空氣新鮮處。呼吸困難給輸氧。呼吸停止時,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就醫。
食入:誤服者用水漱口,飲足量溫水,催吐,立即就醫。
安全信息
危險運輸編碼:UN 2810 6.1/PG 3
危險品標誌:有害危害環境
安全標識:S13S60S61
危險標識:R20/21/22R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