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時代:新石器時代
發掘單位:陝西省考古研究院
發掘領隊:王煒林
在南發掘區發現了成排分布的半坡四期文化的14座房址和陶窯。房址 基本是平面呈“呂”字形的前後室結構,前室一般是地面式,後室則為窯洞式,是目前所知關中地區最早的窯洞式建築群。在房址和陶窯附近的灰坑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陶坯殘片和疑似制陶用的輪盤等。在北發掘區發現了仰韶文化廟底溝文化時期的聚落環壕。經初步鑽探,環壕內面積24.5萬平方米。在環壕西部發現門址一處。在其兩側的壕溝堆積中出土了大量陶、骨及石質器物,大多成層分布,保存基本完好。眾多的出土器物中,鏤空人面覆盆形器、動物紋彩陶盆、塗硃砂的人麵塑殘陶器等均為國內同時期遺址中所罕見。
規模
楊官寨遺址位於高陵縣姬家鄉楊官寨村四組東側涇河左岸的一級階地上,海拔約498米。遺址北臨雷村,東接徐午村,南距涇河約1公里,面積80餘萬平方米。涇渭兩大河流在遺址東約4公里處匯合形成涇渭三角洲。針對楊官寨遺址的發掘面積已達16485平方米,發現各類房址49座、灰坑896個、壕溝9條、陶窯26個、瓮棺葬33個、墓葬45座、水井5口,出土各類可復原的器物7000餘件。發掘區以產業園北區的東西二路為界分為南北兩區:
南區發掘面積約5615平方米,發現各類房址23座,仰韶時期灰坑496個、陶窯10個、瓮棺葬8個以及漢、唐、明、清時期的墓葬31座、水井5口。出土陶器5273件、石器353件、骨器303件、蚌器16件。
該區的史前堆積主要是廟底溝文化遺存和半坡四期文化遺存。其中,最重要的收穫是在發掘區南端一東西走向的斷崖上發現了成排分布的半坡四期文化的房址和陶窯 。房址共發現17 座,基本是平面呈“呂”字形的前後室結構,前室一般是地面式,後室則為窯洞式,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窯洞式建築群。在房址和窯址附近的H402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僅尖底瓶可復原的就達18件,此外還出土了大量的陶胚殘片和一件可能是用來製作陶器的工具——輪盤,說明這些由成排的房子、陶窯及儲藏陶器的窖穴等遺蹟構成的區域可能是當時的作坊區。
考古挖掘
2007年~2008年,考古工作者對長慶集團、萬方汽車配件公司等項目的建設用地範圍即楊官寨遺址北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截至目前,發掘總面積已達10870平方米,其堆積主要為廟底溝文化遺存。共發掘仰韶時代各類房址26座、灰坑334個、陶窯16個、瓮棺葬24個及一些其他遺蹟。其中,最重要的收穫是廟底溝時期聚落環壕的發現。經初步鑽探,環壕平面形狀大致呈梯形,基本為南北向布局,周長約1945米,壕內面積24.5萬平方米,壕寬約6米~9米、最寬處約13米,深2米~3米。環壕西部發現門址一處,寬2.7米左右,在門道兩側的壕溝堆積內(原編號分別是H776和 G8-2)出土了大量陶、骨及石質文物,器物大多成層分布,保存基本完好。其中,鏤空人面覆盆形器、動物紋彩陶盆、塗硃砂的人麵塑殘陶器等均為國內同時期遺址中十分罕見的珍貴文物。為了驗證鑽探資料、進一步了解環壕特徵,對聚落西門址、環壕的東北角、西南角等部位均進行了較大規模的發掘,其中在西南角環壕(即G8-4)中發現的巨型陶祖引人注目。這些區域的考古工作還在進行中。
考古發現
第一,基本搞清楚了該遺址不同時期聚落的布局。遺址北高南低,大致以南北二路,也就是廟底溝時期聚落的南環壕為界,南部多為半坡四期文化居民聚居區,而北部則是廟底溝文化的聚居區。
第二,大量半坡四期文化遺存的發現,豐富了關中中部地區特別是涇渭兩大河流交匯地帶該文化的內涵,尤其是遺址南部由成排分布的房址、陶窯及儲藏窖穴等組成的制陶作坊的發現,表明當時的社會已經出現比較明顯的分工,一部分家庭專門從事陶器的製造,專門儲藏陶器的窖穴的發現說明財產私有觀念的出現和強化,通過聚落形態得到了表現。這些均對認識當時的社會結構具有重要意義。
第三,遺址北部發現的廟底溝時期環壕聚落,無疑是考古工作最大的亮點。首先,楊官寨遺址的發現使學術界聚訟已久的廟底溝文化聚落問題可望得到解決。就現有資料看,該遺址是所知廟底溝時期唯一一個發現有完整環壕的聚落遺址,加上其相對完好的保存狀況等,均使它成為探索廟底溝文化聚落布局與社會結構等問題的最重要資料線索。其次,就該聚落本身而言,環壕周長達1945米,壕內面積(含 壕溝)245790平方米,如此巨大的廟底溝時期環壕聚落遺址在全國實屬罕見。據初步調查,在楊官寨遺址周圍的涇、渭兩河交匯地帶,分布有韓村、上馬渡、馬南、渭橋村等仰韶時期遺址,但規模均小於楊官寨遺址,結合楊官寨特殊的地理位置等,使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一遺址也許就是關中廟底溝文化的中心聚落。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東北段環壕內側接近溝邊的位置還發現有疑似牆基的遺存,由此考慮,該聚落很有可能是一座廟底溝文化的城址。當然,這還需要進一步的考古工作去驗證。
楊官寨的考古工作所顯示的只是該遺址豐厚內涵的冰山一角。如此巨大的環壕由誰來組織規劃和修建?環壕挖出的近11萬立方米的土堆在了什麼地方?環壕護衛的是什麼樣的聚落?其中的成員是怎樣的社會組織形式?他們的墓地在哪裡?為什麼要將那么多完好的器物有計畫地堆放在西門門道兩側的環壕中等等,相信隨著考古工作的不斷深入,這些謎團將會被逐漸揭開。
專家點評
仰韶文化時期的環壕,目前發現比較完整的是在陝西臨潼姜寨遺址。姜寨的環壕屬 半坡期,比廟底溝期早一個時期,但規模小得多,只有1萬多平方米。廟底溝期過去沒有發現過較完整的環壕,河南靈寶西坡遺址是在東西兩條大沖溝之間,人工的壕溝只有南北兩條,構不成完全意義上的環壕。而楊官寨遺址環壕內聚落的面積就有24萬多平方米,明顯是一個中心聚落,下一步就該出現城址了。所以它在聚落演變的過程中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在文明起源問題的研究上也具有重要的意義。此外楊官寨遺址的西南部還發現有重要的仰韶晚期遺存,那裡緊靠斷崖有一排共14座房址,差不多每座房址旁邊都有一座陶窯。顯然這是一個製作陶器的作坊,這樣大規模的陶器作坊在仰韶文化時期是十分少見的。陶窯旁邊的一個窖穴記憶體放有兩套共十幾個完整的小口尖底瓶,應是放置陶器的庫房所在,亦是仰韶文化中首次發現。所以,楊官寨遺址對於研究仰韶文化的發展和仰韶文化的社會發展階段,乃至文明起源的研究都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