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眉縣堯上遺址

堯上遺址出土陶器種類繁多,以罐、盆、甑、釜、橢圓形槽等器物居多。 根據堯上遺址出土陶器及建築材料的特徵初步判斷,遺址年代在戰國晚期至東漢晚期。 目前,已在發掘區北部以及西南部發現了成片的長條形夯土遺蹟,估計與城牆有關。

堯上遺址位於陝西省眉縣常興鎮東北,北依台塬,南臨渭水。2009年10月,在西寶高速公路擴建工程中,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和眉縣文化館聯合組成考古工作隊,對這一區域展開了大規模地搶救性考古發掘。先後發掘了常興收費站東側漢代墓葬群、白家村新石器時代遺址及漢代墓葬等地點。2010年4月至今,考古隊對西寶高速公路常興北服務區進行了集中考古調查、鑽探及發掘,新發現並確認了一處文化堆積極為豐富的秦漢遺址,並初步摸清了遺址的範圍,為確認遺址性質提供了重要參考資料。截至目前發掘面積2300餘平方米,普探面積約70000餘平方米,清理灰坑197座、水井8眼、壕溝4條、瓮棺葬6座及成人墓葬2座。
堯上遺址內灰坑分布密集,有複雜的疊壓打破關係。灰坑大致可以區分為三種,一種是方形或長方形坑,平底,坑壁處理規整、光滑,共55座;另一種為不規則形灰坑,坑底形狀多樣,鍋底狀較多,顯示出較大隨意性,共80座。第三種為(橢)圓形灰坑,共62座。上述灰坑出土了大量罐、釜、盆、缽、甑等日用生活陶器殘片及筒瓦、板瓦、瓦當、鋪地磚等建築材料。
堯上遺址共發現8眼水井。根據口部形狀分為圓形和長方形兩種;就其井壁建築形式而言,有土坑、磚砌和井圈等三種形式。本次發掘發現3座陶窯,集中於發掘區東部,往往與水井成組分布,二者顯示出較為密切的關係。在陶窯附近及其填土內發現了大量的殘次品堆積,包括板瓦、筒瓦等建築材料及盂、釜等日用陶器。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個別灰坑中還發現了一批范的殘片,包括瓦當范、人物俑范、青銅器范、瓦唇外范以及陶拍、陶托墊、支墊等與制陶相關的生產工具。上述重要遺蹟及生產工具的集中出土,暗示著這一區域或與陶器生產相關,水井當為燒制陶器的輔助設施。
目前發現的四處壕溝,其中三條位於中部發掘區,呈東西向並列;另外一條位於東部發掘區。壕溝寬約2~4米,深度約1.5~3米,口部形制不甚規整。溝內常見多個灰坑交錯打破現象,灰坑多為長方形或不規則形,出土大量陶器殘片及建築材料。初步判斷,壕溝及溝內常見的方形坑或也與陶器(建築材料)的生產有關。
堯上遺址出土陶器種類繁多,以罐、盆、甑、釜、橢圓形槽等器物居多。數量龐大、種類繁多的板瓦、筒瓦以及回紋鋪地磚及空心磚等建築材料,尤具特點。板瓦、簡瓦的部紋飾有細繩紋、粗繩紋、交錯繩紋之分,內部紋飾包括素麵、麻點紋、布紋、方格紋、粗繩紋及細繩紋等多種。瓦的切割工藝分為外切及內切兩種。板瓦從其製作工藝看,有從內側分割的,也有從外側分割的;從紋飾看表面有分布均勻的繩紋,還有較粗獷乃至交錯的繩紋,板瓦內壁有明顯泥條盤築的痕跡和布紋、繩紋、方格紋、素麵等多種形式。鋪地磚紋飾大部分為十字分割的回紋和菱形紋。另外還發現帶有“長生未央”戳記的空心磚。上述建築材料的集中出土及陶文暗示著當年此處可能有大型建築遺址。但遺憾的是,本次發掘中並未見到建築遺址。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發掘還發現了一些帶有陶文的陶器殘片,有“南舍”“斄亭”“日利”以及“霸陵過氏口”等陶文。
本次發掘出土瓦當數百面,多已殘損。瓦當以圖案瓦當居多。當面多以雙線和單線十字分格,內區多飾方格紋、乳釘紋、曲尺紋等,外區間綴以捲雲紋、連雲紋、蘑菇雲紋,還出土有“長樂未央”、 “千秋萬歲”及“利”等文字瓦當。這些瓦當與關中地區出土的秦漢瓦當有許多共同點,但也表現出一定的地域差異。
根據堯上遺址出土陶器及建築材料的特徵初步判斷,遺址年代在戰國晚期至東漢晚期。《水經注》載: “渭水又東徑郿縣故城南”。唐代《元和郡縣圖志》記載, “郿縣故城在今縣東北十五里”。唐代以後的郿縣縣治在渭河以南,斜水之東,與今日眉縣縣城基本為同一地點。據此而言,位於其東北十五里的兩漢眉縣縣治就更應該偏東,恰合於現在考古發掘所在區域。
為了進一步尋找有關兩漢眉縣縣治的相關證據並為判斷發掘區所揭露遺蹟的性質,考古隊根據附近村民反映的情況,在發掘區外圍進行了大範圍的考古調查與重點區域考古勘探。目前,已在發掘區北部以及西南部發現了成片的長條形夯土遺蹟,估計與城牆有關。歷年的考古調查及發掘工作證明,以堯上遺址為中心,周邊直徑約3~4公里方圍分布著大量的秦漢時期墓葬,其中心區域基本不見墓葬。這一現象暗示著以堯上遺址為中心的區域可能為秦漢時期眉縣縣治所在,而其周邊發現秦漢墓葬的區域當為秦漢眉縣城內居民的墓葬區。從地形地貌,這一區域具備承載一個漢代縣城的地理優勢。豐富的建築材料及成片夯土遺蹟(城牆?)也為上述推斷也提供了實物證據。
堯上遺址及附近的調查、鑽探與發掘的重要收穫之一,就是發現了一處重要的秦漢聚落遺址,出土了一批重要的泰漢時期遺蹟及遺物,對研究秦漢時期的中小型聚落的特徵、辨析漢代普通人群的物質遺存、了解秦漢時期普通人群使用的日常生活器物的特徵及建築材料特點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也為我們確認秦漢時期右扶風一帶縣城一級城址的地理位置提供了有力證據。特剮值得一提的是,秦漢時期的日用陶器和建築材料,特別是瓦當、板瓦及筒瓦及日用陶器的演進特徵、分期及工藝的研究,在考古資料上尚缺乏足夠的地層學證據。而眉縣堯上遺址複雜的地層關係、豐富的出土物恰恰為開展上述研究提供了難得的條件。毫無疑問,建立在地層關係基礎上的比較研究,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而堯上遺址的發掘及研究將為秦漢時期的日用陶器與建築材料的分期斷代樹立一個參照性的標尺。這一點,相對於目前數以萬計的漢代墓葬資料及都城遺址而言,尤為可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