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隴縣龍門洞森林公園

陝西省隴縣龍門洞森林公園

陝西省隴縣龍門洞森林公園,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森林公園。位於陝甘交界的隴縣新集川鄉境內。寶中鐵路從東側穿過,212省級公路可達景區。距寶雞市119公里,西安市300公里,平涼市100多公里。是寶雞市北線旅遊的重點景區,是獨具特色的融道教名勝、原始森林、喀斯特岩溶景觀為一體的綜合性森林公園。龍門洞古稱靈仙岩,因元代丘處機創建道教全真龍門派而譽滿神州,素有“關山第二華山”之美譽。

基本信息

龍門洞是陝甘地區聞名的風景勝地,共有36洞及眾多的古建築名勝。龍門洞無限風光,為關中山水奇觀,是歷代賢人隱土修養之地。周大夫尹喜,西漢婁景先生,大唐孫思邈等曾隱居於此。公元1180年元代道士丘處機棲居龍門洞後。這裡成為道教的宏大教場。歷經元、明、清三代,洞殿亭閣雲梯棧道不斷興建完善。
龍門洞,古名靈仙岩,山上多喀斯特溶洞。龍門洞在景福山主縫西北約六公里處的“太上全真岩”頂。主峰海拔1921米,海拔1800米,山上林木蔥蘢,奇峰景秀,溶洞密布;谷中溪水奔涌,跌流激盪,潭函水深。洞中有潭,潭中有洞,洞洞設仙,潭潭傳龍。殿閣樓台依山從水,借勢成景,畫棟於峭壁之上,飛檐自溶洞疊出,棧道凌空,雲梯垂懸,鬼斧神工。加之摩崖壁畫、磐聲鳥鳴,故事傳說的點綴,使風水寶地平添幾分玄妙和靈氣。因玄險的自然景觀而聞名,享有“陝西第二華山”之譽,是我國道教全真教龍門派的發祥地,我國五大懸空寺之一。
因全真道龍門派祖師丘處機(號長春子)曾於金世宗大定二十年(1180)至大定二十六年(1186)在該山洞窟中隱居修煉七年而聞名。丘處機隱居龍門山時,不建宮觀,與諸弟子分別棲息於混元峰下的幾個洞窟中,修心養性,磨鍊意志。有長春洞、磨性石等遺蹟。丘處機離開龍門洞後80年,即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擔任道教隴西路提點的張志寬和副提點賀志真率道眾12人來到龍門洞,改山名為景福山,並建藏經、朝元二閣和靈官祠等建築。至元十三年(1276),元世祖敕額玉宸宮。元代中期以後,龍門洞的道教情況缺乏記載,直到明萬曆四年(1576)方出現道教碑石(《登景福洞天》碑)。萬曆年間(1573━1620),道眾對玉宸宮進行了改建和擴建。這一時期,玉宸宮廟會形成,鄰近州縣信士進香成為定製。明末戰亂殃及龍門洞,玉宸宮被毀。清順治、康熙年間(1644━1722),張顯中、田守存、曾守雲、苗清揚、黃本善、薛教玉等前赴後繼,不僅恢復了前代所建殿堂,還增建了若干殿堂,使龍門洞道院成為關中西部最大的道教宮觀群落。清代重建龍門洞道院後,再未沿用玉宸宮一名,各記事碑均直呼為龍門洞。民國六年(1917),為了紀念清初重建龍門洞道院的高道,將原為紀念黃本善修建的黃公祠改建為八仙樓,下層設四公祠,祀田守存、曾守雲、黃本善、苗清揚四人,後世徒眾視此四人為開山祖師。文化大革命中,道院中的宗教文物遭到破壞,但主體建築未受重創。1980年後,在各方的支持下,道眾對龍門洞道院進行了維修和重建。現有太上殿、藥王殿、救苦殿、混元頂、二郎殿、土神殿、子孫宮、王母殿、黑虎殿、玉皇閣等殿堂。
龍門洞“居群山之中,左溫溪,右龍門,前清流,後疏林,千峰竟秀。萬壑爭流,為關中奇觀。”主峰山岩宛如手掌微伸,大小岩洞和古建殿宇點綴布築於岩崖凹處。洞漏崖間、下臨深淵,囊以玄險稱著。由於洞內岩洞潭泉密布,林壑險於幽隧,樓台依山而建。殿字錯落有致,鐵索吊析懸空,棧道迴繞曲徑,青山白雲環繞。猶如仙境。因被譽為:青山不墨千年畫,綠水無弦萬古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