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漢中市2002年編制上報了《陝西漢江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可行性研究報告》,陝西省自然保護區評審委員會先後3次組織專家對漢江濕地進行實地考察,提出具體修改意見後,漢江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是2009年12月獲陝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設的。
地理環境
位置
陝西漢江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西起勉縣武侯鎮,東至西鄉縣茶鎮,南、北以漢江河堤外側500至1000米處為界。地理坐標為東經106°36′13″~108°07′09″、北緯33°02′05″~33°11′10″。
氣候
陝西漢江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日照時期1894.2小時,日照百分率43%;年平均溫度10.3-15.5℃,氣溫年較差25.7℃,日較差9.7℃;年平均無霜期233.3天,年均降雨量850-1200mm。
土壤
陝西漢江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土壤成土母質為近代河流沖積物、第四紀粘土、泥質岩、紅砂岩、石灰岩及少量基性結晶岩類風化物,在南河中還發現罕見的紫羅紅石。後湖濕地區有近1/3的土壤是沖積土壤質,適合植被生長。
水文
陝西漢江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有漢江經過,漢江又名漢水,古沔水。發源於陝西寧強潘冢山,流經陝西省的漢中、安康兩市和湖北省的襄樊、鍾祥、漢川等市縣,於武漢市注入長江,是長江最大的支流,是“南水北調”工程的重要水源供給地。
區域範圍
陝西漢江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規劃總面積18106公頃。其中核心區包括濕地生態系統相對完好,鳥類活動相對集中的江心洲、河漫灘與水面,面積3264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18.0%;緩衝區包括漢江南北兩岸大堤內,除核心區以外的江心洲、河漫灘與水面,面積4238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23.4%;實驗區包括漢江南北兩側的灘地,以及部分支流入江口,以稻田、魚塘、沿江防護林為主,面積10604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58.6%。
保護目標
保護對象
陝西漢江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是以保護朱䴉及其它珍稀水禽、南水北調重要水源地水質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
動物資源
截止到2010年,陝西漢江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內有魚類3目8科53種;兩爬類4目12科27種;鳥類16目35科150種;哺乳類5目11科32種。
獸類67種,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的有14種,如豹、雲豹等。鳥類125種,國家一級保護鳥類2種,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鳥類有32種、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的鳥類有9種、“中日候鳥協定”鳥類35種、“中澳候鳥協定”鳥類6種。魚類總計33種,其中鯉形目種類最多,占總數的72.7%。兩棲動物21種,如有國家二級保護的大鯢、虎紋蛙。
植物資源
截止到2010年,陝西漢江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有植物177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5種,如銀杏、紅豆杉等。
開發利用
2009年12月23日,國家林業局正式批准谷城開展漢江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建設。至此,千里漢江15.1萬平方公里流域有了第一個國家濕地公園。
按照《漢江國家濕地公園總體規劃》,從2010年到2019年,國家投資10.68億元,進行濕地生態農業開發、濕地水生態修復、濕地植被修復、濕地野生動植物及棲息地恢復、濕地旅遊開發,屆時將形成一個綜合經濟效益100億元的生態經濟園區。
生態價值
陝西漢江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的建成,將在全面保護和恢復漢中市濕地功能,維護濕地生態系統,完善漢中市濕地管理體系,為朱䴉及其它珍稀水禽提供良好的生存棲息環境、保證南水北調重要水源地水質安全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