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地理位置
崇文寶塔位於涇陽縣城東南10公里的崇文中學院內,是中國至高磚塔,歷史久遠。此塔距今約360年,為國內保存最好的磚塔之一。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設有文管所和專人保護。建塔情況
崇文塔於明代萬曆二十一年(1593)由涇陽人尚書李世達倡導主持,南京鎮江工匠官施工所建,萬曆三十三年(1605)竣工。屬樓閣式磚塔,平面呈八角形,共十三層,總高度83.218米,根據八卦懸頂的古建築原理設計,從塔下至塔頂全部用青磚修建。結構
崇文塔身13層,屬樓閣式磚塔,平面呈八角形,高83.218米,系根據八卦懸頂的古建築原理設計、每層都是八卦懸頂收頂,崇文塔由塔底至塔頂全用青磚修建。全部塔身均為八棱形狀,底層每邊9米,周圍總計72米。崇文塔每層各有四個窗,每層外面有四個佛龕,交叉而上。佛龕中置明代石佛像,或立或坐,形態不一,極為精緻生動。二層內部鑄有金屬站立佛像一座。底層是重檐式,南向塔門上刻有“崇文寶塔”四字。由塔內可曲折而上直至塔頂,每層內外均可遊覽。最高層周圍築起城堡式的城垛,如天氣晴朗登塔可以望見西安和華岳、驪山景色。每年農曆正月二十三、二十四日,為民眾登塔會期,熙熙攘攘,十分熱鬧。全部塔身為八棱形狀,底層每邊九米,周圍總計72米,每層各有四窗,每層外面有四個佛龕,交叉而上。佛龕內置明代石刻佛像或坐或立,形態各異,極為生動。二層南向塔門刻有“崇文寶塔”四個字,為國內磚塔之最,由塔內可曲折攀登,直至塔頂,每層內外均可遊覽。崇文塔整體塔身全部用青磚修建,塔身每層均設有四門四龕,龕中置或坐或立、形態各異、造型生動的明代石刻佛像。塔內有磚砌台階,可曲折而上直至塔頂。每層塔檐有數層巨磚疊折外伸,形成一米餘寬的腰檐平台,以供遊人巡迴遊覽。各層斗拱,磚檐椽頭,以特殊磨製磚件拼裝,榫卯相扣,嚴絲合縫,並有磚雕各式各樣的花紋,極為壯觀。每檐角掛有風鈴,晨曦月夜之中,風鈴叮咚作響,更為古塔增添了神韻。最高層周圍築有城堡式城垛,當天氣晴朗時,遊人們憑垛遠眺,巡視八方,可遠望八水繞長安、驪山晚照之盛景,更可觀歷歷在目之涇、渭二河。塔頂原有銅盆一口,盆下置有各型迥異銅佛像8尊,可惜的是銅盆在關中大旱中1929年後被人擊破竊走,小銅佛像也於 1980年被當地小孩子挖出賣銅,幸被縣文化單位發現贖回,現存於縣博物館。過去,最高層曾長有數株常綠柏樹,現在已無,第13層即塔頂,系以5米左右之高銅葫蘆收頂,頗為雄偉壯觀。
傳說
據說明朝第十二代皇帝萬曆的寵妃倩倩死了,皇帝聽說她的精靈飄到了蓬萊島,於是傳見工部李尚書,讓他在離京二十里處,修座高三十丈的“望仙塔”。這李尚書名崇文,原籍涇陽縣。居官二十多年也末還家,時常思念家鄉。今聽要離京(涇)二十里建塔,自然有說不出的高興。忙帶夫人、女兒星夜趕路。回鄉後,尚書將建塔之事曉喻州、縣籌集銀兩,就立即著手選址,清基。附近百姓聽說李尚書為涇陽造塔,人人歡喜,爭著募捐,在涇陽縣南數十村莊,建起磚窯(這一帶後稱窯坊),又有村子專門為建塔磨米麵(後稱該村為磨子村),數日之間,能工巧匠紛紛而來。
正當運石開基之時,尚書被宣進京,以誤領旨意,改“京”為“涇”引起萬曆震怒,遂被問斬。訊息傳到家鄉,涇陽人沒有一個不為尚書掉淚。這時匠工中有人說:“如今尚書被害,磚石堆了一河灘,不如乾脆為尚書建座紀念塔。”大夥集於尚書村,你一言,我一語,要夫人拿主意。尚書有一女兒,叫翠雲。翠雲小姐正在痛不欲生,聽到鄉親們的議論,她的心被掀動了。她想,父親已是不能復生,不如趁著鄉親的心意來完成父親的願望,給家鄉建一座塔。她拜別母親,換上男裝,自稱為尚書公子,大方、灑脫的風度幾乎讓人辨認不出。她暗暗對天發誓,塔不建成,不著女裝。就這樣,涇河灘上,又熱鬧了,運料的、挖基的,人山人海。翠雲好不忙碌,她不時在人群中穿來穿去。這一天開基地方出現難關,只見塔基已挖下三丈多深,下面全是流沙、淤泥,這樣的地質怎能撐起二三十丈的高塔?翠雲不禁犯愁起來。翠雲扮男裝建塔的精神感動了九天玄女,她給翠雲託了一個夢說:“你建這塔,高出世間,涇河灘地恐托不起,特為你召金家八弟兄,他們每人一方,作為基石,這下可萬元一失。”翠雲起身一看,坑內果然金光耀眼,忙令眾人下坑清除淤泥、流沙,下邊便見一塊八邊青石,周方五六丈,上有八尊銅樣的、尺來高的人,石盤中央,刻有四句詩,是:“天心民心,建塔涇濱,孝女感天,名塔崇文”。大夥一看,老天相助,一個個格外賣力。日月迅速,不覺已是七年,塔建了七層,離原計畫還差四層,原來的銀兩已經將要用完了。翠雲變賣家中房產,鄉人也紛紛捐銀,還是入不敷出。翠雲小姐一急之下,自己改換道姑行裝,走遍關中募捐銀兩。後不到六年就建成了十三層,比原定還多了兩層。接著又在崇文寺塔下的翠雲庵正殿內塑了尚書泥像,還特地為九天玄女在塔頂建立金身。
崇文塔建成慶賀之日,涇陽東面,崇文塔周圍,簡直是人山人海,大夥歡歌起舞快樂無比。後來,便把塔北一村起名永樂(現為永樂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