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E大調第二十六鋼琴奏鳴曲

降E大調第二十六鋼琴奏鳴曲

降E大調第二十六鋼琴奏鳴曲由德國音樂家貝多芬作於1809-1810年,呈獻給他的學生又是最有力的支持者、資助者和朋友魯道夫大公(公爵)。這首奏鳴曲又稱“告別”奏鳴曲。

曲子特點

降E大調第二十六鋼琴奏鳴曲 降E大調第二十六鋼琴奏鳴曲

這首奏鳴曲是貝多芬繼“黎明”(C大調第二十一鋼琴奏鳴曲)奏鳴曲和“熱情奏鳴曲”(f小調第二十三鋼琴奏鳴曲)後的又一大作。雖然從篇幅上講遠遠沒有前兩者龐大,但是它的特別之處在於:

1、他是貝多芬的所有作品中少數各個樂章都確定了標題的作品之一(另外的還有“田園交響曲”等)。這部作品的第一樂章標題為“告別”,第二樂章“缺席”,第三樂章“重逢”。

2、這部作品的各個樂章之間有故事性的聯繫。

3、這是貝多芬中期的代表作之一。而貝多芬過了創作的鼎盛時期後很少有類似的傑出作品。

創作背景

魯道夫大公是義大利皇帝利奧波德二世的幼子,也是神聖羅馬帝國最後一位皇帝的弟弟,。魯道夫大公與貝多芬交往是從1804年開始的,並跟貝多芬學習鋼琴和作曲。他對貝多芬似乎懷有很深的理解和敬意。1809年4月9日,奧地利與法國進入交戰狀態,拿破崙很快攻打奧地利,且於5月12日攻進維也納。期間奧地利皇族由維也納逃到奧芬避難,魯道夫大公也於5月4日離開,貝多芬於是寫了這首鋼琴奏鳴曲送給他,表達對之的不捨和懷念。

貝多芬在第一樂章上題有“告別”,且在原稿上寫有“1809年5月4日,在維也納,我所尊敬的魯道夫公爵殿下臨行前”字樣。奧法戰爭結束後,魯道夫大公於次年的1月回到維也納。貝多芬在第二樂章寫上了“缺席”的標題,並在第三樂章寫上“重逢”的標題。

曲式分析

這首奏鳴曲共有三個樂章。

告別

第一樂章,慢板—快板,降E大調,四三拍子,奏鳴曲式。開始的三個和弦開門見山地向我們點出了“告別”主題。這是一個號角音調的動機。號角聲是啟程的信號,貝多芬在這個動機的上方寫著“再見吧!”緩慢的引子傾注了分別時的憂愁、悲傷的情感。樂曲非常形象地描繪出馬車賓士在旅途中的景象。第一主題是衝動的,第二主題在降B大調上呈現。尾奏從第一主題發展開始,雙手用模仿復調手法發展“再會吧!”的動機,表現了連綿不斷的離情別意,營造出令人回味的告彆氣氛。

缺席

第二樂章(缺席),充滿感情的行板,c小調,四二拍子,二部曲式。整個樂章瀰漫著一種不安寧的氣氛。用一個“疑問”的音調為核心,以孤獨和懷念的情緒作為過渡。第一主題以帶有憂傷的氣氛開始。經過部主題動機以流暢的琶音來進行,然後出現G大調的第二主題。最後,一面幽靜地奏出第一主題動機,一面進入第三樂章。

重逢

第三樂章(重逢),十分活潑地,降E大調,八六拍子,奏鳴曲式。生動地再現了朋友們重逢時的喜形於色、熱烈交談的情景,充滿歡樂的氣氛。第一主題是舞曲風的。第二主題在降B大調,由左右手做美麗的對應。展開部很短,以第二主題為主要素材展開。再現部將第一主題的伴奏改為細微的波浪型。然後轉成小行板的速度進入尾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