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胃導滯法

胃脘痛反覆發作10餘年,加重近1個月。 此乃胃氣失降,膽氣上犯,濕熱蘊阻,食滯不化。 若飲食不節,饑飽失常,情志不遂等導致胃失和降,則膽汁逆而上犯,胃氣愈加壅滯,食積胃脘,濕熱蘊結。

驗案

溫某,男,47歲。1981年8月6日初診。胃脘痛反覆發作10餘年,加重近1個月。胃鏡診斷為膽汁反流性胃炎,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月前因飲食不節而胃脘痛加重,納食減少,食則堵悶作脹,噯氣口苦,上腹壓痛,大便乾結,尿黃,舌質暗紅、苔黃膩,脈沉細。此乃胃氣失降,膽氣上犯,濕熱蘊阻,食滯不化。治擬降胃導滯,化濕清熱。藥用:紫蘇梗10g,香附,{陳皮10g,大腹皮10g,萊菔子10g,焦三仙各10g,連翹,半枝蓮30g,半夏10g,全瓜蔞20g,黃連3g。服上方6劑後,胃中堵悶大減,大便通暢,守方加減續進30餘劑,胃痛止,進食量增加,無堵悶感,舌苔正常。胃鏡複查為胃竇部炎症較前明顯好轉,已無糜爛,未見膽汁反流。繼續調治2個月,病情穩定。

按語

膽木之氣,有賴於胃氣之降,才不得上逆。若飲食不節,饑飽失常,情志不遂等導致胃失和降,則膽汁逆而上犯,胃氣愈加壅滯,食積胃脘,濕熱蘊結。此案是胃失通降在先,膽汁上犯於後,降胃才是治本之圖,董氏治之以通降胃氣為主,取得了較好療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