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98年成立保護區。
2005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內蒙古阿魯科爾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43° 48′30″—44°28′31″ N、119°55′02″—120°41′27″ E)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阿魯科爾沁旗東部、科爾沁沙地北部,是東北平原向內蒙古高原的過渡地帶,保護區地跨賽扎嘎斯台鎮、坤都鎮、罕塔拉蘇木、罕蘇木4個蘇木鎮,南與該旗道德鎮接壤,東與通遼市扎魯特旗毗鄰。
氣候特點
該自然保護區海拔309 ~ 548 m,年均降水量318 mm,年均溫6 ℃左右,無霜期130 ~ 140 d。
水系
保護區河流系統主要有烏力吉沐淪河和黑哈爾河兩大河流,並在保護區東南部匯合,匯入西拉沐淪河,兩大河流年均徑流量分別為1852萬立方米,9436萬立方米,其境內河流總面積5471.2公頃,占保護區面積的4.0%,占濕地面積的20.7%。
植被
保護區共有7個植被型,54個群系,主要植被類型有水生植被、沼澤植被、草甸植被、草原植被、丘陵坡地半灌木叢植被、丘陵坡地灌叢植被和沙地複合植被。從景觀水平看保護區共有四大景觀區域過程,北部為波狀起伏的丘陵山地灌叢草原景觀,北部及東南部為眾多湖泊群即由河流發育成的濕地景觀,保護區境內連綿起伏的沙地草原景觀,保護區沙地景觀中分布有退化的典型草原景觀,在不同的區域中分布草原,濕地,林地的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分布有疏林灌叢草原,典型草原,羊草草原等。
區域範圍
保護區總面積達137298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為48989.75公頃,占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的35.81%。核心區分南北兩個,南部扎嘎斯台核心區
阿魯科爾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面積27177.0公頃,北部坤都核心區面積21812.75公頃。緩衝區面積42320.85公頃,占總面積的30.94%。實驗區面積45483.03公頃,占總面積的33.25%。
保護區境內濕地總面積為26412.8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19.20%,濕地生態系統主要包括湖泊系統、河流系統和沼生系統三種類型。保護區境內分布的湖泊總面積為4463.7公頃,占保護區面積的3.25%,占濕地總面積的17.2%,它由分布於保護區境內的哈日朝魯諾爾、阿日包力格諾爾、益和他拉諾爾、渾尼吐諾爾、達拉哈諾爾、圖布力泡子等幾十個常年積水泡子及數百個小泡子組成湖泊群。
保護目標
阿魯科爾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共有野 生 維 管 束 植 物70科222屬373種區內有野生脊椎動物27目63科136屬220種,其中,魚類13種、兩棲爬行類4種、鳥類172種和哺乳類31種,保護區內分布有34種珍稀鳥類,鴻雁、丹頂鶴、白枕鶴,大鴇、黑嘴鴨、遺鷗、青頭潛鴨等為世界瀕危鳥類,國家一級保護鳥類有丹頂鶴、大鴇、遺鷗、黒鸛四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大天鵝、小天鵝,白琵鷺、燕隼,紅隼,等28種。
管理措施
1998年建立自然保護區後,成立了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保護區內的建設與管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阿魯科爾沁旗政府在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投入400多萬元資金,將生活在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的216戶牧民統一遷出了保護區。
2010年3月11日,為了更好地落實旗委、旗政府的生態工作會議精神,阿魯科爾沁旗環保局、阿魯科爾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坤都鎮、賽罕塔拉蘇木等單位聯合開展宣傳活動,對生態方面的政策、有關法律法規進行宣傳。
生態價值
根據中國政府與日本政府簽訂的中日保護鳥及其棲息環境協定有81種列為保護鳥類。保護區內有100種鳥類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野生動物名單,占自然保護區鳥類總數的66%。並且珍稀瀕危鳥類的種類多數量大具有極高的保護價值。
由於阿魯科爾沁保護區境內水源豐富,濕地眾多,分布有多樣的生態系統和豐富的物種資源,使之成為科爾沁沙地北部的天然生態屏障,是科爾沁沙地重要的水源涵養、防洪調蓄和水源供給區域,是鳥類南北遷徙的重要通道和驛站,同時也是眾多珍稀鳥類的重要繁殖區,更是環境演化的敏感區域,自然保護區對科爾沁沙地的氣候調節、生態平衡和植被恢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保護對象具有重要的國家級保護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