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歌詞
高山青,澗水藍。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
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唉。
高山長青,澗水長藍。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
碧水常圍著青山轉唉。
啊,啊,啊,唉,唉,唉。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
碧水常圍著青山轉唉。
高山長青,澗水長藍。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
碧水常圍著青山轉唉。
啊,啊,啊,唉,唉,唉。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
碧水常圍著青山轉唉。
高山長青,澗水長藍。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
碧水常圍著青山轉唉。
創作背景
《阿里山的姑娘》又名《高山青》是香港導演張徹唯一創作的曲子,受歡迎的程度很高,雖然不是真正的民謠,但總被誤以為是台灣高山族的傳統民歌,其實只是套用高山族山歌的曲式所譜寫而成的創作歌曲,還曾一度傳為周藍萍所作,後經證實,才知為張徹的作品。
在六、七十年代,由於它是唯一以高山族曲調描述山地風情、人物的名歌,又使用鈴鼓和小鼓等樂器,因此在當時的國語流行歌曲中獨樹一格。「高山青」最早由青山演唱,曾經風靡一時,由於歌詞內容盛讚高山族,因此也被其他高山族歌手如施孝榮等重新翻唱過。
1947年,上海國泰電影公司導演張徹率攝製組到台灣拍攝電影《阿里山風雲》,電影急需一首主題歌,張徹讓一同前去的鄧禹平寫歌詞。鄧禹平從來沒去過阿里山,他回憶以前和女友在家鄉山水間嬉戲的場景才寫出了這首歌。
《阿里山的姑娘》原名《高山青》,歌曲與台灣有關係的是他們在當地採風用了當地土著的歌調,但詞曲均以創作為主,這一創作套路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就是因為讓聽眾領略了原汁原味的台灣風情。在電影拍攝過程中,解放軍過了大江,1949年電影拍完時,攝製組已不可能返回大陸,結果他們留在了台灣,後來成了台灣電影界的中堅力量。
《阿里山的姑娘》這首歌曲有眾多的歌唱家參與傳唱,其中著名歌唱家朱逢博對該歌的傳播功不可沒。經過她富有創意的改編,使這首小調式的歌曲變成了大氣磅礴的舞曲,而且音樂結構非常完整,煥發出獨特的光彩,唱出了勞動人民和自然融為一體的深厚感情。二胡曲《阿里山的姑娘》由趙國良先生改編和演奏,改編和演奏都很成功,奏出了台灣山地同胞載歌載舞的情景和高山族音樂的原生態之美,與二胡曲《阿美族舞曲》有異曲同工之妙。
《阿里山的姑娘》又曾經被著名歌手鄧麗君、田震、卓依婷,高勝美,黑鴨子組合等翻唱過。
阿里山的姑娘評價
大家以為《高山青》是原住民歌謠,使得當年一些慶典活中,想要唱一些象徵原住民的歌謠時,大家總是只想到《高山青》。直到今天原住民文化受到尊重,《高山青》的原住民歌謠象徵才得以「退休」,而不可否認的是,在六、七0年代,由於它是唯一以原住民曲調描述山地風情、人物的名歌,又使用鈴鼓和小鼓等樂器,因此在當時的國語流行歌曲中獨樹一格。
「高山青」最早由青山演唱,曾經風靡一時,由於歌詞內容盛讚原住民,因此也被其他原住民歌手如施孝榮等重新翻唱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