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1931年,瑞典阿達倫紙廠工人展開了為期25周的罷工。罷工為的是增加工資,改善待遇。工人們對於應該怎么樣消極抵抗,或是採取暴動,意見頗不一致。哈拉德也來參加了罷工行動,他的態度傾向於溫和穩健派。他的兒子基傑經常去工廠經理家做客,一是這位經理的妻子是這男孩子的老師,二是他愛上了老師的女兒安娜。後來,安娜向她的母親透露,她懷著基傑的孩子,她的母親不但不成人之美,反而逼迫安娜打掉胎兒。罷工的氣氛日漸緊張,哈拉德拒絕參加工廠老闆的反罷工措施,又為了堅持反對暴力的態度遭到各方的不滿。瑞典政府的軍隊在工廠老闆的要求下開到阿達倫,名義是保護工廠。哈拉德組織了一次和平的示威運動,可是軍隊卻對他們開了槍,壓制工人的不滿,哈拉德被打死,傷了很多工人。基傑的女友出走,父親又被殺害,真是禍不單行,從此,他得擔負起一家之主的職責 。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基傑 | Peter Schildt |
基傑的母親 | Kerstin Tidelius |
哈拉德 | Roland Hedlund |
阿克 | Stefan Feierbach |
馬丁 | Martin Widerberg |
安娜 | Marie De Geer |
安娜的母親 | 安妮塔·比約克 |
安娜的父親 | Olof Bergström |
尼瑟 | Jonas Bergström |
反罷工的人 | Olle Björling |
鎮長 | Pierre Lindstedt |
憤怒的青年工人 | Tommy Malmström |
Captain Mesterton | Martin Fahlén |
Alcoholic Worker | Sölve Forssell |
Elin | Hedvig Johansson |
Supervisor | Gunnar Norberg |
Sune Pålman | Rolf Tourd |
Nisse's Other G | Elisabet Wallin |
職員表
導演 | 波·維德伯格 |
副導演(助理) | 羅伊·安德森 |
編劇 | 波·維德伯格 |
攝影 | Jörgen Persson |
剪輯 | 波·維德伯格 |
造型設計 | Helena Olofsson |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
角色介紹
| |
| |
|
角色介紹參考資料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獲獎方 | 獲獎情況 | |
1970年4月7日 | 第42屆奧斯卡金像獎 | 最佳外語片 | 《阿達倫31》 | 提名 |
1969年5月23日 | 第22屆坎城電影節 | 評審團獎 | 獲獎 | |
金棕櫚獎-最佳影片 | 提名 | |||
1970年2月2日 | 第27屆金球獎 | 最佳外語片 | 提名 | |
1970年 | 第23屆英國電影藝術學院獎 | 聯合國獎 | 提名 |
幕後製作
歷史背景
1931年春,阿達倫河谷的一家鋸木廠主由於削減工人工資而引發工人罷工。為了鎮壓罷工,軍隊開進工廠,打死了4名工人。此後,在瑞典全國各地,支持罷工工人,反對軍隊的遊行示威此起彼伏。共產黨人和社會民主黨人都參加了這次示威 。
製作發行
上映國家 | 上映時間 |
瑞典 | 1969年5月1日 |
美國 | 1969年10月22日 |
芬蘭 | 1970年1月16日 |
影片評價
《阿達倫31》所反映的是20世紀30年代的發生在瑞典的歷史事件,導演通過片中基傑的視角來加以表現,主題悲槍,風格紀實,但又充滿抒情色彩 。導演波·維德伯格以小喻大,通過阿達倫鎮其中一個罷工的工人領袖的家庭生活反應了20世紀30年代社會的一個整體狀態。影片中融入了政治、愛情、親情等多種元素,為觀眾帶來了優美而有力的上佳戲劇效果 。 (《電影評介》、新浪娛樂綜合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