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諾德大王花

阿諾德大王花

阿諾德大王花(學名:Rafflesia arnoldii R.Br.):草本植物,寄生於植物的根部,生於由寄主根皮構成的杯狀托上。花單朵頂生,雌雄異株,花被鍾狀,裂片5,闊卵圓形,1列,覆瓦狀排列,橙紅色至血紅色。雄花蕊柱細長,頂部杯狀體底部凸起。雌花蕊柱較雄花的為粗壯,頂部杯狀體具6條不明顯的輻射線;子房下位,1室,胚珠多數,生於側膜胎座上。果球形,冠以宿存、變硬的花被。花期8-9月。 是一種非常奇特的寄生植物。花徑達90厘米。通常寄生於葡萄科崖爬藤屬植物的根上,以吸取寄主的營養為生。巨大的花朵從生長發育花可能需要長達十個月,但開花只能維持4-5 天,會不斷地釋放出一種奇特的臭味。花粉散發出來的惡臭招來蒼蠅等腐食動物為其授粉。分布於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群島。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

形態特徵

阿諾德大王花 阿諾德大王花

阿諾德大王花是草本植物,寄生於植物的根部,生於由寄主根皮構成的杯狀托上。主軸極短,沒有葉片和地下莖。花單朵頂生,雌雄異株,花被鍾狀,裂片5,闊卵圓形,革質花瓣可以達到直徑超過91厘米,覆瓦狀排列,五個花瓣呈橙紅色至鮮紅色,被斑駁的奶油色疣點,花被管喉部有一圈紫色的膜質副花冠,其上有許多線形的突起。

雄花:蕊柱細長,血紅色,頂部杯狀體底部凸起;雄蕊20枚,無花絲,環生於杯狀體的下方,花葯寬橢圓形,2室,頂孔開裂。雌花:蕊柱較雄花的為粗壯,頂部杯狀體具6條不明顯的輻射線,底部凹陷,有退化雄蕊;子房下位,1室,內多腔隙,胚珠多數,生於側膜胎座上。

大王花的基座是由宿主的木質部發展而來的,形狀很象個廣口罈子。吸取營養的器官退化成菌絲體狀,侵入宿主的組織內,因此整朵花就是它的全部。盛開的大王花艷麗多彩,整個花冠呈鮮紅色,上面有點點白斑,花冠 90厘米,5片多漿汁的花瓣厚而堅韌,每片段預告瓣厚約5厘米,寬 30厘米左右,花瓣質量總重最高可達 10千克之多。花朵中央有一個圓口大蜜槽,其容積相當大,能夠承起5-7千克水。

果球形,冠以宿存、變硬的花被。花期8-9月。

生長習性

大王花是大花草科大王花屬植物,是一種非常奇特的寄生植物。大王花通常寄生於葡萄科崖爬藤屬植物的根上,以吸取寄主的營養為生。雖說是植物,但它除了花之外,無葉無根無枝條,甚至連植物最基本的光合作用特徵都沒有,只有在其需要繁殖的時候,才開出驚艷碩大的花朵,並不具備植物的很多基本特徵。大王花花朵如荷花一般大小,血紅色,具有一股淡淡的腐臭味,為典型的“屍花”,是依靠顏色和腐臭味吸引蒼蠅一類的蟲子幫助其傳粉。從宿主身上吸收的營養幾乎全部供應花朵的生長。

種子的絲狀芽體可在不傷害宿主的情況下逐漸在莖皮內蔓延,直至一年半後,種子吸收了足夠的能量,體積膨大,穿破種皮萌發出約6毫米的芽點。經過幾個月的緩慢生長,花蕾逐漸由桌球般的體積直至生長到甘藍一般大小。等過了一個月,花苞便會緩緩張開,完全綻放需要兩天兩夜。

繁殖方式

大王花觀察到性別比例非常不平衡,雌花遠多於雄花。花芽死亡率較高,只有10%至18%能夠生長到開花,花僅能維持幾天。因此,雄性和雌性的花在同一時間盛開,足夠接近附近授粉的幾率是微乎其微。依靠蒼蠅等食腐動物傳播花粉達到繁殖上地。

產地生境

生長在海拔500-700米高度的熱帶雨林中。寄生於葡萄屬( Vitis)、崖藤屬( Tetrastigma)植物的根上。分布於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群島。

保護級別

尚未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