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蘭·魏寧頓

曾擔任英國共產黨機關刊物《工人日報》副主編的英共黨員阿蘭·魏寧頓,是林邁可1945年底離開延安回國後,新華社正式聘請的第一位外國專家。

人物生平

1948年受英共中央派遣來華,在河北平山縣參加新華社的對外報導工作。他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的對外宣傳工作,報導了中國人民革命的勝利和阿合會主義建設的成就。韓戰期間,他速度赴朝採訪,撰寫了大量報導,並協助做英、美戰俘的工作。因此,被英國政府指控為犯了“叛國罪”,吊銷執照,成為“流亡者”。1959年離開中國,定居柏林,並在那裡去世。當年,他是林邁可1945年底離開延安回國後,新華社正式聘請的第一位外國專家。他1948年8月來到河北阜平通江口新華社總社駐地,立即投入新華社英播部的改稿工作,不久即隨新華社第一批記者前往北平,參與接收國民黨電台,報導北平和平解放的訊息。很多老同志認為,阿蘭為新華社培養了一批對外傳播的業務骨幹,對新華社對外傳播體系的建立,有傑出的貢獻。當年跟阿蘭共過事的對外部年輕記者,後來擔任過新華社副社長、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的曾建徽說,“阿蘭把他一生的黃金時代獻給了新中國,他是有國際主義精神的。” 

人物評價

新中國成立之後,新華社在英播部的基礎上組建了統管國內和國際新聞對外報導的對外新聞編輯部。阿蘭對當時對外部年輕編輯記者的循循善誘,令很多老同志至今難忘。他利用對外部每天早上八點到九點的匯報會和每周一次的評稿會,總要點評一些發過的稿子:哪條導語寫得好,為什麼好,哪條導語沒抓住新聞,哪篇報導缺了什麼背景材料或解釋不夠……他後來又編寫了《新聞寫作入門》的小冊子,印發給大家,並開辦了不脫產的新聞講座,對年輕記者進行系統的培訓。原對外部副主任、中國新聞學院副院長周立方說,阿蘭的指導,“使我們這些沒進過新聞學院的人,很快就對新聞寫作的基本知識有了初步的了解。關於五個W、導語、倒金字塔、時效等新聞學的基本概念,我們最早都是從阿蘭那裡學來的。”
把讀者放在心中,就要強調新聞報導的針對性。一個典型的例子,是韓戰中,新華社對英美戰俘的報導。針對英美國家公眾普遍珍惜人的生命的特點,新華社對外部及時公布英美戰俘的名單,包括他們來自哪個州郡,所在部隊的番號,對戰俘進行專訪,並設立戰俘信箱,幫助他們與家人取得聯繫。這些報導,都收到了極好的效果。
為了能夠打動讀者,對外報導還非常強調用事實說話,不強加於人。像被俘美軍士兵受到志願軍的寬待,他們希望停止戰爭,渴望回家與親人團聚的報導,都是有真名實姓的人現身說法,因而紮實可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