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阿華出生於一鄉村教師家庭,他童年和少年的大部分時候,都生活在父母供職的鄉村學校,由懵懂的孩童成長為品嘗兼優的少年,阿華接觸的人群和事物在以各種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好婆媽的勤勞、善良、慈愛呵護,父母的因勢利導、口授心傳,老師的親切教誨、關心鼓勵,玩伴的純潔友情、純正童心,以及讀收的自由快樂、遊戲的豐富多彩、民風的樸實無華、農事的繁複辛勞……阿華從中感受著幸福和歡樂,感悟著現實和人生。讀這部小說,在時時漾起會心的微笑、拾起兒時的記憶的同時,有一點讓我感受深刻——書中的每個故事,幾乎都是一個典型的教育案例,可以對照、反思當前的教育狀況,並有所得益。
一個民族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個民族人民的創造性。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是教育工作中的難點。在這部小說中,阿華點點滴滴創造性的行為是應當值得重視的。當玻璃球掉到床底下,阿華會用鏡子藉助反射光來找;在陽光下玩鏡子,他能從發現反射光的陰影開始,明白哪些數字是對稱的,如何書寫反字等。光的反射是國中物理的內容,圖形的對稱是國中數學的內容,這些對一個學前兒童來說,是不易做到的。這些例子,對教師致力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很有啟發意義。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免不了做錯事。作為教師,重要的是要分析孩子犯錯誤的原因並幫助他們改正錯誤。阿華四五歲的時候,因“想試試能不能剪下一個完整的格子”,而把父母的同事送他的一條土布花格子褲子剪了兩個洞。父母發現後沒有打罵他,在了解原因後肯定了他的嘗試探索,但也及時曉以“愛惜東西”的道理。阿華在讀國中時,因驕傲很無禮地拒收了同學寶寶精心創作的一幅畫,傷了寶寶的心,經好婆的批評點撥,阿華很真誠地向寶寶賠禮道歉,他倆終於又成了一對好朋友。
學生獲得知識不僅僅在課堂,大千世界、現實社會更是所大學校。阿華很小的時候,看著天上的雲常會發獃:“莫非雲彩和我一樣,想玩了就從家裡出來,玩累了又回家了。可雲的家在哪裡呢?”這是“類比”的思想。阿華隨父母調動而搬到新學校,他根據有11張辦公桌來判斷學校有11個老師,這裡有“對應”的思想。“類比”和“對應”都是重要的思想方法。這些例子,教學中都可深入淺出地適當運用,有助提高教學效率。
現實教學中,對學生套用意識的培養是很薄弱的。我們學過很多化學內容,卻不知道常用化肥、農藥的成分;學過很多物理知識,自家的電器出了小問題不知道如何是好。阿華在生活中也遇到過不少套用的例子。阿華在果園裡知道了化肥,以及鉀肥、氮肥、磷肥的不同效用。他當時還沒有學化學,只是從《十萬個為什麼》中知道一些化學知識,但可以想見,有了這段經歷,到了學化學的時候,他的興趣會更濃。阿華和同學一起去撐船,知道要用老師在物理課上講過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原理,巧妙地讓船動起來。在玩耍中同學們覺得,好好讀書是多么重要啊!
現在的學生學習負擔太重,學得太苦。為求知,付出艱苦的努力是應該的,但教師要善於將“苦”轉化為“樂”,讓學生體會到成功與快樂。阿華和同學一起去陪舅舅守瓜田,那天舅舅要求他們每人講一件自己做過的最得意的事。阿華講的正是用鏡子反射的光線找到床底下的玻璃球的事。阿華找到玻璃球的時候,以及他向別人講述這件事的時候,是他最快樂的時候。這種源於成功的快樂是激勵孩子不斷學習、探索新知的不竭動力。
小說中還有很多生動的例子。阿華在勤工儉學中、在閱讀中、在玩耍中、在發生在身邊的突發事件中,體會到了團隊合作的力量和相互友愛的重要,知道了蟛蜞、跳跳魚和包粽子用的“關草”,嘗到了蘆根的甘甜並懂得了它的藥用價值,通過水污染事件增強了環保意識,認識到自然災害的嚴酷以及人們戰天鬥地克服困難的英勇豪邁……《阿華的菩提樹》是一部小說,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更像是一部教科書,尤其值得教師一讀。
張中懿,1964年生,上海市人。198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力學系。長年在國企、軍企工作,現任上海中環集團總經理。作者出生於教師家庭,對教育事業有本能的興趣和關注,“雖不能至,心嚮往之”。喜舞文弄墨,其中頗多為反映學生生活、涉及教育領域的篇章,另著有《俗而可耐(99首開心有趣的打油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