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塔真身舍利

阿育王塔真身舍利

阿育王塔阿育王塔因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阿育王而得名,他生活的時代距今約2200年。傳說他在世界各地建塔供奉佛舍利。 據《法苑珠林》載:阿育王塔在中國有19所,它們是:西晉會稽鄮縣塔、東晉金陵長乾塔、後趙青州東城塔、姚秦河東蒲坂塔、周岐州岐山南塔(即法門寺塔)、周瓜州城東古塔、周沙州城內大乘寺塔、周洛州故都西塔、周涼州姑藏故塔、周甘州刪丹縣故塔、周晉州霍山南塔、齊代州城東古塔、隋益州福感恩寺塔、隋懷州妙樂寺塔、隋并州淨明寺塔、隋并州榆杜縣塔、隋魏州臨黃縣塔。 七寶阿育王塔據了解,佛教剛傳入中國時,阿育王塔其實是覆缽狀,通俗地說就是像一個饅頭,佛教徒對塔禮佛,後來才漸漸吸收中國元素,從一層變為多層,從圓形變成多角形。 聯想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中期(1975年),對阿育王塔維修時,在塔的地宮周圍挖掘出了由石棺、鐵棺、銅棺、銀棺、金棺層層包裹的"佛牙"實為馬牙,現存於連雲港市博物館內對外展出。據專家考證此"佛牙"應是"真身舍利"的陪葬品而非"舍利",同時也證明了既然有陪葬品,必有"真品","真身舍利"且必然供奉在塔內是完全可能的。

簡介

而現存的古塔則為北宋天聖元年(1023年)動工而到天聖九年(1031年)才竣工的,此塔歷經千年風雨剝蝕,完好無損,傲然挺立,特別是抵抗住了發生於1668年7月間的8.3級大地震,而絲毫無損,堪稱奇蹟。而更令人驚奇的是古塔下面藏有“釋迦真身舍利、阿育王靈牙”,這一極為珍貴的佛教文物。遺憾的是這一佛界盛事,卻沒有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而僅冷置塔內。

真身舍利

為什麼會有如此狀況?筆者曾請教過花果山海寧禪寺的主持昌鑒法師,他說按一般規律,如“佛”的“真身舍利”,安放於此塔,那將是個十分隆重的大事件,恭請、供奉、瞻仰、安位都會有比較詳細的記載而廣為人知,而阿育王藏有“真身舍利”的事實知之者甚少,記載也鮮見,故爾很難斷定,阿育王塔下存有“真身舍利”。由於是否存有真身“舍利”,仍是一個迷,故爾與西安的法門寺大相逕庭,每年香客、遊客了了,在實在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

近日翻閱有關佛教的書籍,而對佛教傳入中國的歷史略有心得,對阿育王塔珍藏有“真身舍利”的確信之心大增,有豁然開朗之感。《嘉慶海州直隸州志》1109頁有這樣的記載:“天聖元年歲次癸亥,十月辛酉朔八日戊辰,建塔都維那柳巒,纖化同會弟子史玩、劉仁制、郭忻……等(十幾人)各備小麥一石、米五斗、油三觔、錢一百文足.……再會轉化千名,赴齋施主每人各錢一百文足,添興釋迦真身舍利阿育王靈牙寶塔。竊以此塔鎮在海城靈基山東南角,大唐第二之尊。”這就更明白無誤地證明,塔為居士們捐錢糧所建,塔記憶體有“釋迦牟尼真身舍利”無疑!

佛陀舍利

海上解釋

“舍利”詞海上解釋為:梵文Sarira音譯之略,意釋“身骨”。指死者火葬後的殘餘骨燼。通常指釋迦牟尼火葬後,八國國王分取捨利,建塔供奉。當時雲台山今花果山地區因有魚鹽之利且農桑發達已十分繁盛,名聲遠播,且位於黃海岸邊是弘揚佛教的最佳地之一,而真身“舍利”的一部分,分送到太平洋西岸的我市建塔供奉極有可能,那么,為什麼沒有按照常規進行隆重的儀式而載入史冊呢?筆者推測可能是由於當時戰亂或社會動盪不安定,僧人們不便聲張而只能秘密地穿越重重關山,歷經萬里跋涉將“舍利”送達連雲港市雲台山,既現在的花果山下,安放於阿育王塔下的地宮內,這是十分可能的。由於文字記載較少,地宮又無法開啟,此事也就成了千古之迷,令人費盡猜測而不得其知。去年中國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所的著名佛學家王致遠先生來連,我向他請教此事,他對我的推測,也未置可否,但他想了想說:沒有充分的理由、確鑿的證據否定它無,就只能承認它有,因為建此塔,存“舍利”是完全合理,也是完全可能的。

來歷

阿育王塔阿育王塔因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阿育王而得名,他生活的時代距今約2200年。傳說他在世界各地建塔供奉佛舍利。

據《法苑珠林》載:阿育王塔在中國有19所,它們是:西晉會稽鄮縣塔、東晉金陵長乾塔、後趙青州東城塔、姚秦河東蒲坂塔、周岐州岐山南塔(即法門寺塔)、周瓜州城東古塔、周沙州城內大乘寺塔、周洛州故都西塔、周涼州姑藏故塔、周甘州刪丹縣故塔、周晉州霍山南塔、齊代州城東古塔、隋益州福感恩寺塔、隋懷州妙樂寺塔、隋并州淨明寺塔、隋并州榆杜縣塔、隋魏州臨黃縣塔。

七寶阿育王塔據了解,佛教剛傳入中國時,阿育王塔其實是覆缽狀,通俗地說就是像一個饅頭,佛教徒對塔禮佛,後來才漸漸吸收中國元素,從一層變為多層,從圓形變成多角形。

聯想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中期(1975年),對阿育王塔維修時,在塔的地宮周圍挖掘出了由石棺、鐵棺、銅棺、銀棺、金棺層層包裹的“佛牙”實為馬牙,現存於連雲港市博物館內對外展出。據專家考證此“佛牙”應是“真身舍利”的陪葬品而非“舍利”,同時也證明了既然有陪葬品,必有“真品”,“真身舍利”且必然供奉在塔內是完全可能的。

什麼是舍利

舍利是指佛教祖師釋迦牟尼佛,圓寂火化後留下的遺骨和珠狀寶石樣生成物。2500年前釋迦牟尼涅盤,弟子們在火化他的遺體時從灰燼中得到了一塊頭頂骨、兩塊骨、四顆牙齒、一節中指指骨舍利和84000顆珠狀真身舍利子。佛祖的這些遺留物被信眾視為聖物,爭相供奉。

舍利子印度語叫做馱都,也叫設利羅,譯成中文叫靈骨、身骨、遺身。是一個人往生,經過火葬後所留下的結晶體。不過舍利子跟一般死人的骨頭是完全不同的。它的形狀千變萬化,有圓形、橢圓形,有成蓮花形,有的成佛或菩薩狀;它的顏色有白、黑、綠、紅的,也有各種顏色;舍利子有的像珍珠、有的像瑪瑙、水晶;有的透明,有的光明照人,就像鑽石一般。

經上說,舍利子是一個人透過戒、定、慧的修持、加上自己的大願力,所得來的,它十分稀有、寶貴。像佛陀涅盤後,所燒出的舍利就有一石六斗之多,在當時有八個國王爭分佛陀舍利,每人各得一份舍利,他們將佛的舍利帶回自己的國家,且興建寶塔,以讓百姓瞻仰、禮拜。另外,修行有成就的高僧及在家信徒,往生後也都能得到舍利。如中國的六祖惠能,近代的弘一、印光、太虛、章嘉等大師們,他們都留下相當數量的舍利。

釋迦牟尼佛金色血舍利據有關佛教文獻記載。佛祖釋迦牟尼去世火化後,信徒們在他的骨灰中發現了許許多多晶亮透明、五光十色、堅硬如鋼的圓形硬物,這就是舍利,俗稱舍利子,歷來被視為佛門珍寶。

舍利,據觀察,是一種骨質結晶物,其物質組成結構不詳。據說,只有得道高僧圓寂火化後才能出現。舍利現象本十分罕見。但近年來,舍利現象屢有出現,成為當代佛教界的一個奇聞。

佛陀舍利是指佛陀火化後的遺物,其骨舍利,其色白;發舍利,其色黑;肉舍利,其色赤。《金光明經》卷四〈捨身品〉說:「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難可得,最上福田。」及「是舍利者,即是無量六波羅蜜功德所重」因為象徵著“遺教不滅”,並具有靈驗性,佛陀舍利就成為佛門傳世的聖物。

佛教徒對於佛之舍利,存有難逢難遇之想,故願意恭敬供養。且往往信仰舍利所在,即如法身所在。因此供養舍利,即如同禮拜佛成道的菩提樹、金剛寶座、佛經行之足跡等,欲結下值佛聞法之因緣而速成菩提。《大智度論》卷五十九:“供養佛舍利,乃至如芥子許,其福報無邊。”

1990年12月。新加坡華人高僧宏船法師圓寂,火化後,人們在他的骨灰中撿到480顆彩色的、類似水晶體的硬物,有些還閃爍著鑽石般的光亮。據辨認。與佛門珍寶舍利子毫無二致。

據介紹,發明七寶阿育王塔的是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的最後一個國王錢弘俶。公元955年,錢弘俶命人造八萬四千金塗塔,這種小塔就是七寶阿育王塔,每個塔的塔身有四面,每面繪有梵吏故事,並以五百塔遣使頒日本。

保護狀況

阿育王塔,歷900多年的風雨侵蝕、地震戰火,至今仍保存完好,除其塔基牢固,結構謹嚴外,歷代不斷維修也是 重要原因,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進行了系統的修繕和管理。1953成立了文物保管所,1974年至1981年,國家撥大量專款,調撥優質木材對塔進行全面搶修,使這座當今世界上保護最完整、結構最奇巧,外形最壯觀的古代高層阿育王塔建築煥然一新,巍然屹立。並以其悠久的歷史、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高超的建築技術,吸引著國內外遊客。從某種程度上講,已經成為的標誌性建築之一。阿育王塔內結構設計原型便來源於他的外形輪廓,二、三、四層的護欄為累疊的八角形制,頂部同樣使用了八角攢尖式作為自然採光。阿育王塔與現代建築藝術融合在一起,虛懷若谷,將阿育王塔千百萬年來的文明展示於世界人面前。

為進一步證實上述推測,找到阿育王塔內供奉有釋迦牟尼真身舍利的確鑿證據,使釋迦牟尼真身舍利,大放光輝,並以此提高我市作為佛教文化聖地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吸引海內外的香客、遊客來此朝拜、觀光。我們擬請科研機構,用現代遙感技術、或同位素進行探測。那么,阿育王塔下存放的“釋迦牟尼真身舍利”事實,將大白於天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