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安拉阿巴德(印地語:इलाहाबाद;烏爾都語:الاهاباد,Ilāhābād)是印度北方邦的一座城市。恆河與亞穆納河的交匯處。人口連郊區64.2萬(1981)。
安拉阿巴德的意思是“安拉的城市”(CityofAllah),這是由莫臥兒帝國的阿克巴於1583年授予的。在印度字母表中,它拼作“Ilāhābād”:其中“ilāh”在阿拉伯語中意思為“上帝”,而“-ābād”則是波斯語“地方”的意思。現在的安拉阿巴德是Prayāga(梵語:“祭祀之地”也是梵天創造世界後第一次獻祭的地方)古代聖城的遺址之一。它也是印度教和印度神話中非常重要的一座城市。
當地情況
印度教聖地之一,有寺院、阿育王石柱等勝跡。每年一度的浴佛節,平均有25萬人來此參拜,每12年一度的大節,參拜者達百萬。
由於正好處在比格林威治早5小時30分鐘的地理位置,因此安拉阿巴德被當作了印度標準時間的參考點。
文化教育中心,水陸交通要衝,農產品集散地。有麵粉、食品加工、棉毛紡織、製糖、榨油、玻璃、紙板工業和機械、腳踏車、飛機、車輛修配廠等。
宗教活動
大壺節與小壺節

桑格姆在印度語中意為“匯合”,常用來特指印度三條大河--恆河、亞穆那河和撒拉斯瓦提河(被人們稱為神秘之河)--的交匯點。節日期間有7000萬人來到這裡,平靜地舉行古老的沐浴儀式。沐浴者們居住在由大片帳篷構成的“城市”中,在桑格姆沙洲上沐浴。他們相信河水可以洗去一生的罪孽,並終結無盡的輪迴。
主要沐浴活動開始時,那些留著糾結髮辮和鬍鬚,手持各種法器或者手拉著手的聖徒們首先來到河邊。這些聖徒都是苦行者組織“Naga Sadhus”(龍之聖徒)的成員。大批普通信徒們則和這些以狂熱形象出現的苦行者保持距離。在長達43天的節日期間,有六天被認為是最吉祥的,在這六天中的一天裡,人們會讓修行者們優先沐浴。
沐浴節起源
印度大壺節(KumbhMela)是世界上最盛大的宗教集會,每次多達7000萬信徒造訪,堪稱世界上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這是宗教的盛事,更是信徒的狂歡節。
根據印度的傳說故事,大壺節是印度教的神明和群魔在爭奪裝有長生不老藥一個大壺時,不慎把壺打翻,有四滴長生不老藥分別落到印度的阿拉哈巴德、哈里杜瓦、烏賈因和納西克四個地方。因此,這四個地方的河水就變成了聖水,在其中沐浴就可以洗去罪惡,並且獲得好運。於是,這四地就開始輪流舉行大壺節,成千上萬的信眾會在這期間聚集於這四大聖城,進行大規模的慶祝活動。在這其中,又以三江匯合地阿拉哈巴德的大壺節最為有名,並公認最受神明庇佑。
一般每隔三年,會舉辦一次小型大壺節,每隔六年,會舉辦一次半大壺節,而每隔十二年,會有一次超級大壺節。
當地名人
1889年11月4日,印度首任總理尼赫魯誕生在阿拉哈巴德的婆羅門貴族家庭。尼赫魯在英國接受高等教育,回國後開始投入爭取印度獨立的政治運動,曾多次入獄。多次當選為國大黨主席,擔任印度總理13年。
2013年大壺節

為了保證2013年的超級大壺節不出意外,印度警方調集了北方邦和北阿肯德邦兩個邦總計三萬名警察在阿拉哈巴德維持秩序,並要求信眾排隊進入恆河沐浴。
2013年3月2日,印度北部阿拉哈巴德市發生踩踏事件死亡人數升至36人。周日該市火車站內一座人行橋欄桿受擠壓彎曲斷裂,使多人跌落樓梯,發生踩踏,人行橋上約有150人。突發事件引發站內恐慌,至少40人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