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尺目刮

阿尺目刮

“阿尺目刮”的來源據說與傈僳族民眾的半農半牧,特別喜愛飼養山羊有關。 “阿尺目刮”是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民族舞蹈,僅流傳在以葉枝鄉為中心的瀾滄江上游地區,是一種民眾性自娛性舞蹈,其特點是不用樂器,自始至終踏歌起舞,曲調可緩可急,且跳動幅度較大,給人以舒展自如的感受。

簡介

阿尺目刮阿尺目刮
“阿尺目刮”的來源據說與傈僳族民眾的半農半牧,特別喜愛飼養山羊有關。據介紹,當地傈僳族崇奉原始宗教,但無廟宇,宗教活動大多通過歌舞進行,也就催生了“阿尺目刮”。

“阿尺目刮”的發源地是雲南省迪慶州維西縣葉枝鄉同樂傈僳大村,這個村寨的傈僳族居民全部是用原木搭成的“木稜子”,呈階梯狀一層層分布在山坡上。

樂歌以領唱和伴唱合成,每一樂曲開頭,都有一個無唱詞內容的起音,其音顫抖悠揚,宛如曠野里山羊的悠悠 長鳴。參舞者分男、女兩隊,每隊有一名領唱者,其餘合唱。唱詞內容十分豐富,可從遠古洪荒的神話傳說唱到身邊的生產生活,可承襲前人留下的唱詞。

即興自編自唱

“阿尺目刮”是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民族舞蹈,僅流傳在以葉枝鄉為中心的瀾滄江上游地區,是一種民眾性自娛性舞蹈,其特點是不用樂器,自始至終踏歌起舞,曲調可緩可急,且跳動幅度較大,給人以舒展自如的感受。

阿尺目刮的起源

阿尺目刮阿尺目刮

“阿尺目刮”———山羊的歌舞,是流傳於瀾滄江上游的傈僳族傳統舞蹈,“阿尺目刮”是來自遠古的歌,曲調深沉悠遠,如山羊長鳴,音色婉轉舞步多變。維西縣葉枝鄉同樂村是“阿尺目刮”的故鄉。“阿尺目刮”的歌詞內容豐富,涉及日常生活中的婚、喪、嫁、娶,節日喜慶,歡慶豐收,迎送賓客等方方面面;舞步古樸,多變,至今還保持著原汁原味的跳法。那震撼山谷的歌聲,粗獷雄建的舞姿使人回味無窮。

“阿尺目刮”是傈僳族歷史的真實寫照。傈僳族是山的民族,其族源、遷徙歷史、文化習俗等大多以民間文學和口碑相傳下來。傈僳族是追趕太陽的民族,太陽哪方落就往哪方遷徙。在三次大規模遷徙過程中,瀾滄江是西遷的主要通道,成為傈僳族文化的聚集和傳播帶。“阿尺目刮”以熱烈奔放、粗獷有力的歌舞生動地反映了傈僳族遊牧、狩獵、採集、刀耕火種的歷史演變過程。傈僳族是酷愛狩獵的民族,對各種動物的習性都非常熟悉,特別是在長期的遷徙過程中,傈僳族人民的衣、食、住、行與山羊結下了不解之緣。例如:傈僳族用山羊皮製成的羊皮褂,既能保暖,又能遮風擋雨,是傈僳族人民生產生活的必備物品。因此,傈僳族人民模擬山羊習性動作而創作成的“阿尺目刮”,舞姿生動形象,情緒歡樂熱烈,富於變化,充分表現了傈僳族人民對各種動物的摯愛以及向惡劣的生存環境作艱苦卓絕鬥爭的樂觀向上精神,保留了渾厚古樸的原始藝術風格和特色。傈僳族先民還通過對大自然長期細緻的觀察,藉助山花開放、蟬鳴鳥啼、草木枯榮、大雪紛飛、葉綠枝添來定季節。

舞蹈的內容及跳法 

舞蹈的內容

“阿尺目刮”歌舞內容有祭祀歌、婚喪歌、生產調、時政歌、歷史傳說歌情歌、憶苦歌等。例如:人們在吟唱嫁娶調子時,領唱的兩位長輩男女都要教新郎和新娘如何經營土地、使用鐮鋤、飼養家畜、相親相愛等,整個生產生活過程全部教完,使新郎和新娘倍加珍惜婚姻,同甘共苦,白頭偕老。在逢年過節、喜慶豐收、串親訪友、婚喪嫁娶等場合,傈僳人民也以歌問候,相互祝願,他們不僅觸景生情,遇事而歌,而且能即興隨編隨唱。甚至發生矛盾糾紛、告狀打官司時,當事人雙方也常以歌代言,申訴各自的理由,調解人也以歌代言。在歌聲中,矛盾糾紛得到解決。生活在維西縣巴迪鄉洛義村倮馬村民小組的傈僳族民眾,每年農曆春節後初三至初十間,選定一個吉祥的日子,到山上舉行盛大的“尼古”(漢語譯為祭祀),這一天人們紛紛拿出酒、雞、肉等食品祭山神,請求來年全村老少平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當天晚上全村人集中在主辦祭祀活動的主人家舉行盛大的晚會,引吭高歌,抒發情懷,唱跳起歡樂的“阿尺目刮”。人們沉醉在歌的海洋中,一直唱幾天幾夜。這樣的習俗已延續了上百年,成為了傈僳族文化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舞蹈的跳法

“阿尺目刮”舞蹈的跳法共有十多種,包括“左倮鄧’’(舞圓環)、“臘臘鄧”(進退舞步)、“灑托閉”(三步跺腳)、“阿尺鄧”(跳山羊)、“別別瑪”(舞旋風)等,其中“瑪奪擔"(尋求愛侶)、“矣然鄧”(迎賓客、)等在特定場合才跳,不同的跳法還配有大圓圈、直縱隊、半圓弧等不同的隊形。 舞蹈的服飾編輯本段“阿尺目刮”舞者的服飾十分獨特,據清代餘慶遠《維西見聞錄》記載,表演“阿尺目刮”時“男挽髻戴簪,編麥草為纓絡綴於發間,出入常佩利刃。婦挽發束箍,盤領衣,系裙褲”。如今這種別具一格的服飾已不多見,現在“阿尺目刮”表演中仍保持“編麥草為纓絡綴於發間”的惟有葉枝鎮境內的傈僳族。

舞蹈的傳承

“阿尺目刮”舞多次走出大山到縣城、到州府中甸演出。2004年5月,迪慶州舉辦首屆香格里拉藝術節,葉枝鄉組成陣容龐大的表演隊,那古樸的穿著,精彩的表演博得了上萬觀眾的陣陣掌聲,拿到了金獎。“阿尺目刮”如今廣泛流行於葉枝鄉的村村寨寨,成為活躍山區各族民眾文化生活,開展精神文明建設的內容。逢年過節或收穫季節,高山深谷中的傈僳族山寨,到處篝火熊熊,燈光明亮,各族民眾手拉手,跳起“阿尺目刮”,歌唱賦於人類生命的大自然,歌唱給大地帶來光明的日、月、星、辰,歌唱五穀豐登、牛羊成群的幸福生活阿尺目刮”被專家認定為有較高藝術價值的民族歌舞,編入《中國舞蹈集成

如今,“阿尺目刮”已走出山門,在香格里拉文化中顯得鮮艷奪目,被多數人認知、熟唱,在迪慶州民族民間歌舞表演中多次獲獎。儘管該歌舞目前處於初步的挖掘、整理階段,但迸發出較高藝術價值和生命力,這是有目共睹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