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圖爾·奧涅格

阿圖爾·奧涅格(Arthur Honegger,1892—1955年),瑞士作曲家。1892年3月10日生於勒阿弗爾,1955年 11月27日卒於巴黎。1909年入蘇黎世音樂學院學習音樂。1911年入巴黎音樂學院師從A.熱達爾日和C.M.維多爾學習作曲,師從V.丹第學習指揮。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法國“六人團”成員。

阿圖爾·奧涅格(Arthur Honegger,1892—1955年),瑞士作曲家。1892年3月10日生於勒阿弗爾,1955年 11月27日卒於巴黎。1909年入蘇黎世音樂學院學習音樂。1911年入巴黎音樂學院師從A.熱達爾日和C.M.維多爾學習作曲,師從V.丹第學習指揮。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法國“六人團”成員。他的創作涉及各個領域,作品體裁十分廣泛,風格樣式也非常多樣。他還寫了大量的電影音樂與廣播音樂,在這新的音樂媒體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他不拘一格,探索任何可以使用的手法,採用一切有助於表現樂曲內容的素材。格里高利聖詠、基督讚美詩、爵士樂、十二音技法都運用於其作品中。不過在採用十二音技法時,仍保持了調性。他不追求風格上的純粹,他創作的主要思想,正如他自己所說,是“做一個誠實的人,寫出誠實的作品”,把自己真實的感受表達出來。
奧涅格是位多產的作曲家。他創作了包括各種體裁的作品近200首。重要的戲劇作品有《大衛王》、《安提戈涅》、《火刑堆上的貞德》和《猶滴》等。在這些作品中,他強調法語的音調,在旋律和節奏上精雕細琢。在人聲處理上,還使用了說話聲、尖叫聲、低訴聲和哼唱聲。《大衛王》(1921)是為一座民眾劇院所寫的,很受巴黎聽眾喜愛。這部作品具有清唱劇與歌劇的二重特徵,音樂帶18世紀古典風格。1927午首演於布魯塞爾的三幕歌劇《安提戈涅》取材於索福克勒斯的悲劇,人物唱段優美樸實,音樂仿古,也具18世紀巴洛克風格,但有時卻加入十二音音樂密集和聲和動力性的節奏因素,烘託了人物的性格刻畫。1938年在巴塞爾首演的十一場傳奇清唱劇《火刑堆上的聖女貞德》,表現15世紀一位法國農村少女受聖靈感召,率軍民英勇抗擊英軍入侵,最後為奸細所陷害,在火刑堆上壯烈而死的故事。這部帶宗教劇形式的清唱劇,其中加入了假面表演,合唱占據重要地位。主角由話劇演員擔任,她站在火刑堆上時有說白而無歌唱,民眾合唱的場景則回憶她的生平事跡。作品規模宏大,用了五個朗誦聲部,五個獨唱,大型合唱隊、童聲合唱和大型樂隊,交織起多種音響織體。音樂中運用了中世紀民間旋律和格里高利聖詠以及風俗性舞曲等材料,與奧涅格個性化的節奏、力度處理相混合,造成濃郁的歷史氛圍和強烈的戲劇動力。《火刑堆上的貞德》被認為是作曲家最傑出的作品。奧涅格的《猶滴》是一部聖經歌劇,作於1925年。劇情取自《聖經·次經·猶滴傳》,記敘亞述與猶太戰爭中,猶太女郎猶滴智勇雙全,深入敵營殺死亞述統帥霍羅夫納斯,贏得勝利的故事。管弦樂作品的代表作有《太平洋231號》、《橄欖球》、《第三交響曲》和《第五交響曲》等。《太平洋 231號》描述了火車頭的啟動、賓士和停下來的全過程,充滿了運動感和速度感。這首樂曲充分體現了作曲家對當時崇尚速度與運動的讚美。在為電影所寫的配樂中,有人們熟悉的電影《悲慘世界》一片。
奧涅格的音樂具有強烈的個性,他的包作手法和音樂語言大膽而自由,在和聲色彩上受法國先鋒派的影響。他的音樂具有更多的德國特色,在流派屬於古典主義。著述有《我是作曲家》(1951,巴黎)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