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圖爾·叔本華

簡介
1818年叔本華發表了《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從而奠定了他的哲學體系。他為這部悲觀主義巨著作出了最樂觀的預言:“這部書不是為了轉瞬即逝的年代而是為了全人類而寫的,今後會成為其他上百本書的源泉和根據”。然而該書出版10年後,大部分是作為廢紙售出的,極度失望的叔本華只好援引別人的話來暗示他的代表作,說這樣的著作猶如一面鏡子,“當一頭蠢驢去照時,你不可能在鏡子裡看見天使”。叔本華是唯意志論哲學的創始人,他拋棄了德國古典哲學的思辯傳統,力圖從非理性方面來尋求新的出路,提出了生存意志論。人生就是一種痛苦,一個人所感受的痛苦與他的生存意志的深度成正比。生存意志越強,人就越痛苦。要擺脫痛苦的途徑只有一條,就是拋棄欲求,否定生存意志。他認為一個人可以通過藝術創造和欣賞來暫時解脫痛苦,但最根本的解脫辦法是,進入佛教的空、無的境界。
叔本華死後,有關他的哲學講座逐漸將黑格爾排擠了出去,終於報了當年一箭之仇。他一時成了德國最時髦的哲學家。到1891年,《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就已再版了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