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地
阿勒山分為兩座高峰,其中較高的為大阿勒山(土耳其語:BüyükAğrıDağı,阿勒山主峰),測量的海拔有5165米和5137米,而在主峰的東南方,另有一座較低的為小阿勒山,測量的海拔有3907米和3896米(土耳其語:KüçükAğrıDağ)。特徵
阿勒山是一座錐狀火山,由熔岩和火山灰等火山噴出物堆積而成。因此,土耳其人稱之為Ağrı,由土耳其語中的Agirî;演變而來,意即“如火般的”。這座火山的最後一次活動是在1840年的亞美尼亞大地震,震中位於阿何拉河谷(AhoraGorge),是一個有1825米深的裂谷。阿勒山地生長著優良牧草和檜樹,宜於畜牧,當地居民庫德人在此牧羊。歷史

阿勒山坐落在現代土耳其的卡爾斯省及阿爾達漢省中,這兩省曾在1878年為俄羅斯帝國所占領。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瓦解。所以,在1918年,亞美尼亞脫離鄂圖曼土耳其,並再次取回阿勒山地區。但這段時期很快地就結束。蘇聯紅軍入侵,本區成為蘇俄的一部份。
1923年蘇聯與土耳其簽訂卡爾斯條約(TreatyofKars),一條與外高加索地區邊界有關的條約。阿拉拉特山在此條約中被劃給土耳其。但即使如此,大部份的亞美尼亞人仍宣稱此山為他們所有。接著亞美尼亞與喬治亞、亞塞拜然共同組成外高加索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TSFSR)。此聯邦於1936年解體,亞美尼亞、喬治亞、亞塞拜然成為三個國家:亞塞拜然蘇維埃、亞美尼亞蘇維埃及喬治亞蘇維埃,且仍為蘇聯的一份子
俄籍德國人巴富德醫生(Dr.FriedrichW.Parrot)在1829年登上阿勒山,成為近代第一個登上阿勒山的探險家。第二個登上阿勒山的探險家是亞美尼亞文學家,KhachaturAbovian。他在1856年與羅伯.史都華領導的5個探險家組成隊伍,登上阿勒山。
文化藝術
精神象徵

藝術
與阿勒山有關的傳說有“阿勒山的一萬名殉道者”(10000martyrsofMountArarat)。傳說,改信基督教的古羅馬軍人在阿勒山被釘上十字架。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畫家卡爾帕喬(VittoreCarpaccio)即以此傳說為題,繪製了一幅同名畫作《阿勒山的一萬名殉道者》。諾亞方舟
2012年12月17日,據國外媒體報導,發現“泰坦尼克”號沉船的海洋學家和考古學家羅伯特-巴拉德表示,《聖經》中描述的大洪水和諾亞方舟可能真實存在,而不是一個神話。這位海洋考古學家指出他率領的研究人員發現了證據,能夠證明《聖經》中提到的大洪水確有其事。根據《創世紀》的記載,諾亞方舟停靠在阿勒山。專家們認為阿勒山的所在地就是現在的亞美尼亞和土耳其東部。很多研究《聖經》的學者認為,諾亞方舟的靈感源泉是傳說中發生在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洪水,尤其是《吉爾伽美什史詩》中記載的洪水。古人將有關大洪水的故事代代相傳,最後孕育出《聖經》中的諾亞方舟。
阿勒山異物

這個物體的形狀像船,還有類似船的上部構造,其結構材料不明,但不排除為木製,被喻為是聖經傳說中著名的諾亞方舟遺蹟,但根據2000年一顆美國商用衛星的測量,其長達309米,與聖經上所提的大約長度157米有落差,該物體約與今日的航空母艦大小接近。
阿勒山異物之所以對人類來說相當神秘,因該地地形相當險峻陡峭,難以攀登,非登山路線,至今(2012年)尚未有大規模大型登山隊與考古學家到場進行詳細研究,也非常罕有登山客經過,不過2000年~2003年已有較清楚的空拍圖與衛星圖,也有探險隊宣稱計畫到該地考查該異物。
2005年時,中國香港福音機構影音使團帶同歷史上首隊華人探險隊,進入阿勒山4,200米處拍攝此傳說之方舟藏身地,不過仍未近距離接觸,其後拍攝成紀錄電影《諾亞方舟驚世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