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奇山

阮奇山

詠春泰斗阮奇山(1887-1956),生於佛山富裕之家,自小愛武成癖,阮父得知其愛子好武如命,遂以重金禮聘詠春門第二代傳人霍保全(師承梁博儔)到阮家,後為求藝精,後又師事大花面錦高祖馮少青,僅二載,少青病逝。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阮奇山在研習拳術中懂得科學地融會貫通,將詠春門的拳、樁、刀、棍等功技挾於一身,與葉問、姚才被門人譽稱為“詠春三雄”。阮奇山為近代詠春的奠基人之一,其傳人不但遍布佛山、廣州等廣東地區,且海外亦眾多其門人。

阮奇山研習詠春數十年,集保全、少青兩師祖之大成,練就一身驚人之武功。其黏橋黏打、借力順勢、四兩撥千斤之內家功夫,已達至爐火純青、常人難及的地步。其“阮老揸”之綽號乃與人過招時善於揸(抓)、緝、跌、放及控制對手,使其難施其技而稱臣,有著莫大之關係。

家師岑能提及,揸公曾當眾演示,將一銅錢放於裝有幾十斤米的米袋底下,以掌迅速插入米袋把銅錢拿出,令觀者瞠目。這對內力的持續傳遞要求很高,可見阮老揸內功之深厚。揸公除熟習詠春門的刀、棍、拳路、木人樁外,其竹樁、釘鏢造藝更是一時之絕響。下面,以阮公其中一則傳頌多年的詠春門掌故,與同好一起緬懷先祖。

民國初期,一北方拳師於洛江夾技南來,在佛山鎮設館,廣為授徒。其人身長力大,功力深厚,一腳彈腿功夫,能將一袋200斤重的藍線米踢出一丈開外。其於禪城會以武友,挫敗多名成名拳師,風頭一時無兩。

一日,於洛江正在授徒,一弟子上前曰:“阮老揸(奇山)功夫了得,實為佛山武林中的殿堂級人物;拳、掌密不透風,其四兩撥千斤,揸、緝、跌、放功夫更是一絕,師傅武功比之阮公不知誰個更高?”於洛江聽罷,氣不打一處出,“那個阮老揸,帶我去會會,我也想見識見識嶺南高人。”

在弟子的引領下,進入一間舊式帶躺攏的大屋內。此時,阮老揸正躺在廳中炕床閉目養神,於洛江大聲叫道:“那個是阮老揸?”,阮公道:“在下正是,有何見教?”於說:“找你比武!”阮公正要起身答話,於搶前進馬,左手一個平直拳向阮老揸上路插去,阮公眼明手腳更快,左手順勢搭住敵攻來之外橋,右腳成勾扣住敵前腳跟,同時右手以指直向於之咽喉插去,以一招詠春門聞名瑕爾的“白鶴沉湖”消打,同時化被動為主動。好個於師傅,猛龍過江果然不是浪得虛名,在阮公掌指快到位之前,前腿迅速後拔,右掌穿中斜鏟阮公之頸項,橋來橋上過、以掌擊敵頸,亦為連消帶打的高招。阮公的右手在與於師傅鏟來的橋手接觸瞬間,憑知覺導向第一時間化鏟為捺,同時左腳勾向敵前腿、左橋壓著敵右大臂,手指虛向於某眼睛插去,又是一招“白鶴沉湖”,但比之此前,雙方的攻擊距離以拉近了許多,阮公的掌力、壓迫力以使於師傅重心有所失。這乃是詠春“逼而打之,黏而打之”不二之心法。

於師傅感到身體、橋手被一股無形的強大壓力罩著,急忙故技重施,以退步左鏟掌劣中求勝。但此一時彼一時,搶得優勢的阮公,左掌下槎來橋之腕,同時右腿前踏、右前鋒手向敵來橋之大臂沉去;只見於師傅整個高大的身驅如斷線風箏向門外飛出,飛至門口腳跟剛好被門坎一碰,人仰面劈叉地跌至門外數米之遙。半天,於洛江才爬起來,對阮老揸抱拳為禮道:“先生果然技高,在下穿州過府、行走江湖多年實為謹見,想不到嶺南一偶、佛山古鎮,竟有如此高人,在下佩服。”阮公拱手還禮道:“承讓、承讓,不必太謙;佛山雖小實臥虎藏龍,在下對詠春拳只是初窺堂奧也,兄弟的武功底子甚好,假以時日,前途定不可限量。”

此事轟動一時,為當時佛山鎮家喻戶曉及茶餘飯後助興之美談。相信老一輩好武的佛山人,亦曾聽聞此傳奇式的武林掌故。

【注】阮濟雲技成後傳下佛山鎮姚才,後被越南華僑禮聘,於當地教授詠春拳,成為越南及其鄰近廣西一帶詠春拳的開山鼻祖。

人物歷史

阮奇山 阮奇山

由於葉問之父擔任過運送鴨片的船長,葉家房子在一次與當地居民的糾紛中被大火吞噬。阮寵明與葉問之父之間友誼甚篤,便將葉家接至阮家,並讓葉問跟隨幼子阮奇山練習他在吳仲素門下尚未學過的黐手。雖然阮奇山起初為了葉問的吳仲素黐手式詠春並非同系而對這個提議頗有微言,但在他父親的堅持下還是將黐手教了葉問。阮奇山曾交代葉問勿將他所學的黐手輕易公諸於世,但葉問後來卻公開的運用黐手打敗了本武館師兄。這場比試也打出了詠春三雄:阮奇山、葉問和姚才的知名度。

詠春三雄

姚才之孫表示,當年在佛山,祖父姚才,葉問,和阮奇山三人時常被稱為詠春三雄。阮奇山之徒梁牛也透過一九七零年代的文獻證明了阮奇山師事於馮少青,而葉問等人則跟隨阮奇山練武。 雖然這無法表示葉問曾師事於阮奇山,但這無疑的證明了在馮少青門下,阮奇山資深而葉問資淺。由此推斷,葉問向阮奇山請教武功實是再平常不過。還原歷史:“詠春三雄”齊名。

姚永強介紹,當年在佛山,他的爺爺姚才與葉問、阮奇山並稱“詠春三雄”,三人齊名,武功不相上下。阮奇山的徒孫梁湛聲還提供了祖傳的記錄,記錄上寫明, 阮奇山師從馮少青,而葉問與其他多個詠春武者一同在阮奇山的門下。“這本記錄是上世紀70年代留下的, 這也不能說葉問是他的徒弟,但論資歷,阮奇山排第一,葉問最後,葉問向他請教很正常。

詠春拳源流史略

詠春拳源流史略——阮奇山——岑能一脈承傳的歷史沿革

文:阮祖棠 岑迪斯 周賜禧

根據有關文史資料,佛山博物館有關檔案記載及阮奇山、岑能兩代宗師口述歷史,整理出以阮奇山—岑能—廣州詠春系統為脈絡主線的詠春拳史略,謹供研究詠春拳發展歷史的人士參考。

詠春拳派始祖,為五枚尼姑。相傳五枚師太早年在四川峨眉山修道,常往來於群山秀水之間,時有目睹鶴蛇相鬥,因而悟化山一套長於打鬥的拳技。這是距今二百多年的傳聞。

此拳創自女流,外在風格似婉約嫻靜,實質卻是一套十分講求技擊效能,殺技凌厲的武技拳法。

由於該拳法創始人五枚師太自身的女性體能特徵,如企求在極短時效內制勝力量型的強勢攻擊,就必須要結合力點力角力距,觸覺以及腰馬變勢和機巧的攻防角位的運用。故該拳技與其他拳術在技法和理論上都有較大差別。

五枚師太曾在廣州河南寧隱庵隱居過較長時間,閒時習武並收授庵內尼姑為徒。

五枚大師早期的傳人中,一名是廣州河南二龍街的屠戶謝發,又名謝育發,曾拜寧隱庵內尼姑為師學習這套被五枚大師早期弟子稱為“五枚拳”的武技。以後謝發將五枚拳法傳授給五個兒子,當地人稱“謝家五虎”。

當時得五枚師太衣砵真傳者,其中一個就是苗順。苗順對五枚拳法悟性頗高,以後將該拳法去短取長創新,在日後傳授給嚴二。

嚴二曾精習洪拳。這位反清義士是福建泉州洪門分舵的“紅棍(洪門組織內分管武裝的職位)”。其他如“白扇(軍師)”、“草鞋(交通情報)”等,由於反事敗露遭官府通緝,嚴二攜家從福建遷居廣東連城(今粵北連州市)。在連城縣郊以賣豆腐為生。後來嚴二有幸得以結織苗順,遂得五枚拳之道。

嚴二的長女嚴詠春,俗名嚴三娘,天資超脫,自幼隨父弄拳習武,盡得五枚拳真傳。

此時,另一位反清復明義士梁博儔,(江西人氏)亦因躲避官府追捕落難連城縣,為嚴二所收留。後來梁博儔入贅嚴家,與詠春三娘結為夫妻。嚴二去世後,嚴詠春與丈夫梁博儔移居廣東粵北南雄縣,並將五枚拳法相授梁博儔。以後嚴詠春病故,梁博儔就在南雄縣設館授拳。為懷念愛妻之恩,梁博儔遂將五枚拳改稱為“詠春拳”。也就是說,詠春拳創於五枚,命名始於梁博儔。

此時的詠春拳功技系列的拳、棍、刀、樁功法已臻完善。

佛山粵劇紅船的瓊花會館中,幾位梨園弟子黃華寶、陸錦(大花面錦),高佬忠等隨紅船戲班上南雄演戲。酷愛粵劇的梁博儔每當戲班上演必前往捧場。黃華寶主演的關雲長忠肝義膽,大花面錦的張飛扮相武風凜凜,高佬忠的劉備義薄雲天,感動了台下的梁博儔,萌生與三人結交之意,一回生幾回熟,再經有心人撮合,梁博儔與黃華寶,大花面錦,高佬忠一見如故。梁博儔無子女無牽掛,毅然隨紅船戲班南下,定居於廣州。以後梁博儔更將黃華寶,大花面錦,高佬忠收為入室弟子。

日後黃華寶將詠春拳技傳授給戲班好友梁二娣。梁二娣得技後又將拳技傳給鶴山縣古勞鄉人士梁贊。在黃華寶五十壽辰之際,梁二娣攜徒梁贊前往祝壽,梁贊因此結識黃華寶。黃華寶對梁讚賞識之餘;更將梁贊作為關門弟子納於門下。

梁贊於黃華寶門下續技完滿後,在廣東佛山鎮筷子街開設贊生堂(後改名杏濟堂)熟藥店賣藥行醫,並在贊生堂醫館內授徒傳揚詠春拳技。梁贊收授的門徒有陳華順(找錢華)、盧桂(豬肉桂)、梁奇(流氓奇)及兒子梁璧等。

陳華順傳徒不少,較有代表性的有雷汝濟、何享健、吳少魯、何漢侶、吳仲素及兒子陳汝棉等。陳汝棉再將拳技傳給二位兒子。吳仲素傳子吳一飛及門徒霍珠等。1913年陳華順中風病逝。

再說當時與黃華寶一同在廣州師承梁博儔習詠春拳技的大花面錦(陸錦)技成後一直留在廣州。以後大花面錦更以詠春拳技造就了戰功赫赫,威震江湖的武林梟雄,一代名捕馮少青。其時已進入晚清乾嘉年代。

馮少青是廣東順德人氏,武功卓越鐵血俠義,曾在香山縣(今中山市)都司衙門和粵制台府任武職。自鹹豐八年起(1858年)作為隨伺武官追隨清代名臣湖南巡撫駱秉章(廣東花縣人。曾國藩政治集團的重要幕僚。曾任湖北按察使,貴州布政史,雲南藩司)帳下忠心效力。鹹豐十一年駱秉章擢任四川總督,馮少青受命執掌蜀中治安,在提刑按察司府總捕頭職任上(負責治安、刑獄的省級司法機關),與各路強梁悍匪兵戎廝殺血濺刀鋒。寫下他畢生最具色彩的鏗鏘傳奇。從1858年起至1867年駱秉章病逝川督任上,馮少青在駱秉章麾下九年的叱吒功業為詠春拳歷史留下鐵血華章。

再說佛山鎮富商阮寵明,娶一妻二妾,其兩名兒子阮濟雲、阮奇山兄弟天性嗜武,自幼便師隨詠春拳名師霍保全修練詠春拳技多年,功夫造詣非凡。其時旅居安南(今越南)的華人勞工常遭當地黑幫勢力欺凌勒索。為保身家安危,當地華人團體“南番順同鄉會”出資禮聘阮濟雲往安南授武,嗜武如命的阮濟雲捨棄大富之家的安逸生活,欣然前往安南廣寧北部山區的鉛鋅礦場,為華人礦工傳授詠春拳技。後來在一場華人勞工與當地黑幫勢力的惡性衝突中,雙方涉案觸犯刑法均遭安南治安當局現場抓捕。阮濟雲在雙手被手銬戒扣的情況下仍重創多名黑幫分子。阮濟雲此役成為千秋佳話。後來阮濟雲順應警方開出的交換條件,在河內留駐四年將詠春武功傳授給一批高級警官,以作其涉案相抵功過。之後阮濟雲先後在海防等幾個城市傳揚武技,以後定居西貢。今日越南及東南亞國家及中國廣西有其傳人在延續詠春拳的承傳。

回頭再說阮寵明,晚清舉人,家世顯赫。除在佛山和省城經營多家工廠商號外包括當時佛山街知巷聞的藥行“阮時和堂”)阮寵明亦受朝廷冊封正四品直奉大夫,署理直隸、奉天(今河北、遼寧)兩省教育、文化、宗教、郵政事務。阮寵明的官職是捐任的,當時有買官補缺制度,所捐官職實職任用,買官者須具備相對才幹的俊賢。

由於官場的相交相惜,阮寵明將原配夫人所生的女兒(即阮奇山同父異母姐姐)阮聘如許配駱秉章次子駱天詒(舉人)。由於駱、阮兩家的姻親關係,阮氏兄弟早已拜識令湘蜀強賊悍匪望風披靡的四川總捕頭馮少青的赫赫威名。

四川歷來是多事之地,又是匪患的重災區。馮少青追隨駱秉章麾下九年,在四川提刑按察司府捕總任上血濺江湖,與反叛朝廷的少數民族部族對壘廝殺,與奸盜劫掠的惡棍短兵肉搏,鎮壓匪患刀鋒見紅,審裁刑罪峻法酷刑,如凌遲、炮烙等。對官匪勾結鐵腕懲治,與官場弊惡勢同水火。馮少青的鐵血政策改善了四川嚴峻的治安局面,同時也觸犯和得罪盡朝野各方既得利益者.正應對了一個真理:“當一個人最終站在勝利的高地上時,也許身上己傷痕累累”。所指傷痕有皮肉之傷,也有被奸妄傳言的中傷。

世事無常,歷史跌盪。同治六年(1867年),駱秉章病逝川督任上,馮少青頓失官場靠山,一段叱吒江湖的輝煌人生也走到了盡頭。一年之後,已在官場舉步為艱難以立足的馮少青,向繼任駱秉章後對他並不信任和重用的川督吳棠辭掉官職,淡出曾經躊躇滿志的仕途,偕同一幫仕途失勢的親信部屬同僚出走緬甸,到異國他鄉謀生去也。

馮少青在異國飄泊多年,至回歸故里已是74歲花甲之齡,一直終生未有婚娶。如返鄉終老亦只有與孤寂相伴終生。馮少青從緬甸返國即落腳佛山,亦正是得於天道機緣之合。唯因馮少青是情義中人,他自緬甸返國第一站即徑奔佛山,亦是為探訪恩公駱秉章的遺屬(駱秉章雖出生花縣,但從曾祖父一代於乾隆年間已從花縣遷居佛山,駱秉章出生不久便移居佛山與父親駱栩元同住。駱秉章後代也在佛山落地生根)。亦唯因阮家與駱家的關係淵源而與馮少青曾有交往。正好阮寵明厚愛其第五子阮奇山的武學天資,得知馮少青回國行蹤,遂扶駕暮年之軀親往求賢,不惜以重金禮聘馮少青客居佛山鎮的直奉大夫府第“桑園”(今佛山福賢路)深造阮奇山的詠春功技(其時四子阮濟雲已赴安南)。其間佛山鎮知名人士,製藥業巨頭馬伯良之子馬仲如,遷善堂少東趙簡卿,英聚茶樓東主羅厚普,筷子街肉店東主區仕,南海邵邊鄉人黎光甫等人亦厚禮求師,拜於馮少青門下研習詠春武學。馮少青78歲病逝佛山。

阮奇山是多家工廠商號的少東,又是民國地方政府的狀師,被廣東武術界和民間稱譽為“佛山阮老揸”的阮奇山,日後成為佛山詠春拳宗派的領袖人物之一,其技服以腿功享譽北國武林的于姓拳師和萬壽宮比棍一役,令堪稱一棍之祖的北方驃悍僧人臣服其“六點半棍法”之下的經典戰例,風糜三十年代的廣東武林,並在佛山上一代人中有口皆碑。作為詠春拳一代宗師的阮奇山,亦是詠春拳宗派的理論奠基人而名垂武林歷史。

歷史掀過去滄桑一頁,詠春拳近代史上一位傑出的人物岑能橫空出世。

岑能1926年出生於秘魯,有母親的秘魯血統和父親的中國血統的混血兒岑能,5歲時隨家人從秘魯返回故鄉廣東南海深村鄉仁和村探親遊覽。不幸太平洋戰事阻隔了中國與海外的通航,岑能一夜之間由一名富門弟子成了失去雙親一貧如洗的孤兒。12歲時,為謀生計岑能經人介紹在佛山鎮天海茶樓當雜工。這名生性馴良的茶樓小夥計在惡人橫行的社會免不了常受欺侮。勝在岑能做事勤快天資聰穎,深得茶樓點心師父張保喜愛。張保是一位詠春拳師,為使岑能自保自強,將岑能收為徒弟授以詠春拳技。岑能習武刻苦,悟性甚高。其後再隨另一位詠春名師韋玉笙學習傷科醫術,岑能的武學天賦為張保的摯友阮奇山賞識,在張保力薦下,阮奇山將岑能攬於門下,作為入室弟子,將武功悉數盡傳,其時岑能年僅18歲,然已武功精湛,在廣佛地區已是聲名大噪。1948年岑能隻身闖蕩省城廣州自立謀生,在廣州大德路開設醫武館。並先後受聘於打鐵工會,飲食工會,五金工會等組織,授拳行醫。

此後數十年間,岑能為詠春拳發展付出畢生精力,傳下的弟子遍布世界數十個國家和地區,並成為當代詠春拳宗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