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陵廟[湖北當陽關陵]

關陵廟[湖北當陽關陵]

關陵廟,原稱“大王冢”,位於湖北當陽城區西北3公里處,坐西朝東,面臨沮水,和景山遙遙相望。與山西運城解州關帝廟、河南洛陽關林並稱中國三大關廟,已有1700餘年歷史。

關陵是為紀念三國蜀將關羽而建,。

基本信息

簡介

關陵廟關陵廟
關羽陵墓,全國現有三處。一是關羽故里山西解州衣冠冢,稱為關廟;二是河南洛陽厚葬關羽首級處,稱為關林;三是當陽關陵,唯此處按皇帝陵寢定製,有乾隆賜“威震華夏”匾額。

當陽關陵,是我國三國時期蜀漢大將關羽的陵寢,埋葬著關羽的無頭之軀。此地四望平川,南倚群山,東臨沮水,為一處宮殿式廟宇群落,為歷代祭祀關羽的地方,與洛陽關陵山西解州關帝廟合稱為中國三大關廟。

歷史上的關陵原址與現址相同,原名漳鄉,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東吳孫權以侯禮葬關羽身軀於此,由於關羽同鄉元代大戲曲家關漢卿的大力渲染,南宋時始建祭亭於陵前,明代的《三國演義》將關羽顯聖置為當陽,此地更是聲名顯赫,明成化年間,廟宇規模大體落成,及至清代,發展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成為全國三大關廟之一,祀田千畝,信徒無數,是各地關廟的祖廟。

建築特色

關陵廟關陵廟
廟宇座西向東,占地6.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4845平方米,陵區分為五院四殿,護以內外宮牆。現有建築20多座,80餘間,均衡對稱地分布在東西中軸線上的兩側,中軸線上自東而西依次為:廣場、仿明清門闕、神道碑亭、石牌坊、三元門、馬殿、拜殿、正殿、寢殿、祭亭、陵墓;南側有:關公戲台、石墓表、石獅、南碑廊、來止軒、伯子祠、佛堂;北側有:石墓表、書亭、石獅、北碑廊、古井、齋堂、聖像亭、春秋閣、啟聖宮等。鳥瞰關陵整體建築前後貫通,左右平衡,紅牆黃瓦,金碧輝煌,建築風格為中國古典建築上典型的“中軸對稱式”,恰似舊中國一處帝王宮殿,是中國古建築上的一顆明珠,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具體體現:

關公文化的最主要載體。當陽關陵,埋藏著關羽的無頭之軀,距今已有一千七百餘年歷史,是關公傳統文化的最主要載體,每年有數十萬計的國內外的華人前來當陽關陵謁祖進香,頂禮膜拜,當陽關陵已成為祭祀關公的最主要場所。關公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分支,其發生、發展,是一個生生不息的運動過程,在華人中影響深遠,千百年來,關羽“忠義仁勇”折射出來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的道德楷模,形成了“文拜孔子,武拜關公”的傳統文化格局。自宋以來,關羽不僅為民間百姓廣為敬奉,還為儒家、佛家、歷代帝王所極力推崇。據宋《佛祖統紀》載,中國佛教早就把關羽封為“神”,曰“伽藍神”。宋代,封關羽為“武安王”;明代,即封為“武聖人”,還加封為“大帝”。到清代,關羽則是集“神”、“聖”、“帝”於一身,封曰“忠義神武仁勇靈佑威顯關聖大帝”。歷史上的這些“關公文化”軌跡,在當陽關陵的建築布局,及其興建、發展和成型中均得到了比較充分而深刻的反映。如建於早期碑亭屋面蓋以諸侯用的綠琉璃瓦頂,而建於成熟期的正殿冠以只有帝王才能使用的黃色和九排九行的仿銅乳釘門,其他附屬建築物上的色彩配備也各有深意,既是其歷史地位的標誌,也是中國色彩上的一個典範作品。

三大關陵之首。東漢建安二十四年關公遇害後,當陽玉泉寺的普靜禪師即傳出“玉泉山關公顯聖”,稱關公“稽首皈依”、“願求清誨”;隋開皇年間,佛門天台宗高僧智豈頁在玉泉山下建道場,造像供奉關公。即現當陽玉泉山關羽“最先顯聖之地”。明代初年在關羽葬身處修建神祠,將祭祀關於神廟由玉泉山遷至關陵。因此,當陽關在現存關廟中是最早祭祀關公的宗教場所,而為我國三大關陵之首。

規劃嚴密,建築傑出。湖北當陽關陵自創建以來,經過幾次大修和重建,但布局仍保持著明嘉靖年間形成的舊制。當陽關陵前後五院四殿,共有建築物20多座,80餘間。整體建築群總體規劃嚴密,以主軸線為中心,縱向軸線貫穿整座建築,左右對稱,主次分明,大小有序,布局嚴謹、合理,氣勢宏偉。在建築藝術、建築美學上達到了極為完美的境界,有著豐富的中國古代文化,是研究關公文化和中國祭祀制度以及古建築的實物見證。

價值

關陵廟關陵廟
歷史價值極高、極具典型。關陵的興建,是關公文化的形成,以及封建帝王對內大力推崇忠義思想,以鞏固其統治的見證,具有重大的歷史和思想信仰等意義。宗祠建築本身是社會生活的物化形態,反映一個民族一個地區的經濟文化、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當陽關陵在布局、結構和造型方面按自身的具體條件和傳統生活習慣,有機結合了宗祠建築以及宗教建築的傳統,並在規劃、裝飾等方面進行了大膽創新發展,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其鮮明之處就在於統一的構成機體,明顯顯示出關公文化的獨特體系,在相當長的時間和特定的區域裡對南方關帝廟的產生及布局結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是研究中國建築史、關公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遺產。

今日關陵,面貌全新,1984年8月,這裡成立了關陵文物保護管理所,從事關陵的保護、管理、維修和對外接待中外遊客工作。1992年12月16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關陵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5日國務院公布關陵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自1982年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頒布後,我們經常舉辦形式多樣的文物保護法宣傳活動,為有效保護關陵創造了良好的外圍環境。國務院、湖北省人民政府依法公布了關陵的保護範圍及建設控制地帶,從而使廣大人民民眾明確了怎樣愛護與保護關陵景區,這對關陵的保護和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歷史

關陵廟關陵廟
東漢建安二十四年冬,關羽大意失荊州,退守麥城,在當陽西北被吳兵伏獲遇害。孫權擔心劉備復仇,將關羽首級獻給了遠在洛陽的曹操。操識破其“嫁禍於人”之計,刻沉香木為軀,以王侯之禮厚葬羽首於洛陽城南;其正身,孫權以侯禮葬於當陽。這就是民間常說的關公“頭定洛陽,身困當陽”。

關陵,坐落在當陽城西五里處。陵廟坐西朝東,面臨沮水,與景山遙遙相望。宋代以前,關羽古墓只是一座林木掩隱的土丘,南宋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襄陽太守王銖對關羽墓培土加封,並“始建祭亭,環以垣牆,樹以松柏”。元代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玉泉寺主持僧慧珍,派僧人到關羽墓地,修葺山門,看管陵墓。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當陽知縣黃恕上書朝庭,請為關羽墓地建廟。得憲宗恩準,才大興土木,形成廟院,建築群體落成於明嘉靖十五年,目前占地達98畝。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當陽人發願修復關陵,如今這片紅牆黃瓦更加金碧輝煌。陵園山門仿古漢建築,進山門,迎面為神道碑亭,亭內豎立一通清道光十年(公元1831年)大碑,正面鐫刻二十四字:

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漢前將軍漢壽亭侯墓道

過碑亭,沿中軸線排列著“漢室忠良”石牌坊、三園門、馬殿、拜殿、大殿、寢殿、陵墓等。兩側尚有華表、鐘樓、鼓樓、碑廊、齋堂、聖像亭、伯子祠、啟聖宮、佛堂、春秋閣等建築。由於歷史的原因,玉泉山早期曾派僧人管理關陵,留下了佛教的諸多印記,也留下了今日關帝廟內的佛堂、齋堂等建築。

中軸線盡頭的關公古墓,高七米,周長六十八米,墓頂古木參天,綠陰蔽日。古墓原有通道可進入墓室,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幼年的我曾隨父親一起循墓道進入墓室,見墓頂如蒼穹復蓋,頂端垂下兩串鐵鏈,懸吊著巨大的棺室。兩邊配有長明燈等祭器。墓室四周,有四個巨大的水缸,也許是當年用來盛燈油之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封堵了墓道,現在,人們只能在墓前憑弔進香。古墓前的祭亭亭柱之上,有一幅石刻楹聯:

群山擁神宅,杯土涵太虛。

路線

關陵廟公交線路

1、武漢——當陽

到達當陽市區後可直接做公車前往景區。

2、宜昌乘當陽方向的班車,市區有專車前往景區。

關陵廟自駕線路

當陽市區子龍路—友誼路—S107—S224—關陵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