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聽老一輩說,以前戰亂的時候,曾有土匪想過來打家劫舍,結果遠遠看到這裡有關公坐鎮,就不敢再上來了。”村民高叔說。
只可惜,時至今日,關帝廟、覽秀亭、石刻和百步梯統統在“文革”中被毀,摩崖石刻下原有七棵兩人才能合抱的百年古松,也全數被砍。松下原一巨石上刻“無弦琴”,與廟前下另一塊平滑巨石,刻青龍偃月刀和酒杯的“關帝大床”相得益彰,這些於月白風清夜聞悅耳琴聲、品香醇美酒的古時風貌,留給後人無限遐想。崗西北麓還曾建有楓林寺和鹿支寺,於抗日戰爭前毀。
關帝崗曾一度改名“反帝崗”,待1979年方恢復原稱。其後封山育林,樹木茂盛蔥鬱,翠竹隨風搖曳,花兒滿山開放。東邊山麓建起“思鄉亭”,為廣東著名書法家秦萼生墨寶。
1999年2月,由大石企業家蘇志剛先生獨資300萬元建成關帝崗公園正式向遊人開放,關帝廟和百步梯得以再現。這是大石人民深挖關帝崗文化底蘊和歷史遺存的一大創舉,自此,它華麗變身,成為當地開展民眾文化活動的主要陣地,也是如今大石街重要的綠化節點和休閒廣場。
公園依山而建,總面積99.5畝,園內樹木鬱鬱蔥蔥,11座亭台樓榭錯落有序,2500米長的麻石山道橫向縱深,遊憩設施齊全,19張石板凳、136張石板長凳、14張木椅、29張石台足夠民眾休息娛樂。建成以來,經常弦樂陣陣,舞步飛揚,讓物質生活富裕起來的大石民眾在家門口就可以飽嘗“文化大餐”;憑欄遠眺,高樓林立,車水馬龍,一幅壯麗畫圖盡收眼底,古文化綻放新魅力。
文獻記載
從地理位置上看,關帝崗位於大石圩之西,據傳宋代前原是四面環水,因此又稱“西山崗”、“海心崗”。2005年的《大石鎮史》上記載,關帝崗因明清時代村民捐資在山頂建廟,廟內供奉關公木雕象而得名,“廟側有客廳,右側是小門樓,出門向南折東,曲折通幽,即達覽秀亭。”覽秀亭中有重修碑刻,上有“臥聽松濤”木刻橫匾,乃清代名家何子貞手書;亭旁大石,同刻四字,剛勁俊拔。崗東有摩崖石刻“翠壁崖”,筆力千鈞。廟外另有百步梯迂迴曲折至山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