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門[中國古代建築形式]

闕門[中國古代建築形式]
闕門[中國古代建築形式]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闕是我國古代設定在宮殿、城垣、陵墓、祠廟大門兩側標示地位尊崇的高層建築物,因此也叫闕門或門闕。闕門起源於周代,歷經漢唐,延續至明清,從未中斷。隨著各個時期社會歷史情況的不同,闕門的形制亦代有演變。

產生

學術界普遍認為,闕門至遲產生於周代。據文獻記載,周代闕門這種建築形式已經存在,主要為宮闕和城闕。東周洛邑王城宮殿的雉門外立有雙闕,這便是宮闕。文獻中記載最早的城闕見於《詩經》,《詩·鄭風·子衿》曰:“縱我不往,子寧不來?挑兮達兮,在城闕兮。”可知周代已有了“城闕”。但也有學者認為,“闕”的產生可能早於周代,因為商代甲骨文中有“闕”字出現,說明商代已有了闕門這類建築。還有人認為闕的起源應當更早,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

闕門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由觀這個實用性建築物演變而來的。《釋名·釋宮室》曰:“觀,觀也,周置兩觀,以表宮門,其上可居,登之可以遠觀,故謂之觀”。這條文獻既說明了闕的前身是觀,也說明了周代觀的形制。即觀是樹在宮門兩邊,它既可居住,又可望遠的門旁建築。而且在周代,觀演變成了禮制性建築——闕。文獻記載也恰恰證明了這一點。《說文解字》曰“闕,觀也,在門兩旁,中央闕然為道也”。是為闕名的由來。可知闕在門的兩旁,中間“闕然為道”。通過漢景帝陽陵南闕門遺址的發掘便證明了這條史料。南闕門遺址位於漢陽陵陵園垣牆的南部中央,由一組兩座三出闕相連線構成,闕在陵園南門兩旁,中央有寬5.5米的門道。

因為觀是樹立於宮門旁的建築,所以我們推測最初闕也是應建立在宮門兩旁。由於建築的高大醒目,故成為天子頒布政令的地方。《釋名·釋宮室》對此也有記載:“門闕,天子號令、賞罰所由出也。”

由於闕門建築所居位置的特點,闕門,特別是宮闕在以後的發展過程中引出了其它用途。主要有區別等級、尊卑以及思過反省等。如《白虎通義》云:“門必有闕者何?闕者,所以飾門,別尊卑也。”還有《古今注》曰“人臣將朝,至此則思其所闕多少,故謂之闕。”引申為臣下面君臨闕時,自省思其所闕(缺)多少。而且,闕門的功用在歷史的發展中變得很廣泛,城闕、宅第闕、塢壁闕、陵闕、墓闕隨之出現。

類型

根據闕門用途的不同,闕門分為宮闕、城闕、宅第闕、塢壁闕、陵闕、墓闕、祠廟闕七類。現分述如下:

1、宮闕:自周代產生了闕門,至清代紫禁城午門的雙闕,宮闕在闕門的歷史中始終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西漢以前,大量的文獻對宮闕有所記載。如《周禮》云:“正月之吉,始和,布治於邦國都鄙,乃懸治法於象魏,使萬民觀治象”。鄭眾注曰:“象魏,闕也”。陝西鳳翔秦都雍城遺址的鑽探中發現一組建築遺址,該遺址的第三道門專家考證為雉門,據文獻記載,象魏(雉門)亦應遵循“闕門兩觀”制度,推測這裡應有闕門的存在。秦孝公遷都鹹陽之後,使商鞅“築冀闕宮廷”,說明秦鹹陽宮也曾築有闕門。西漢長安城未央宮建有東闕和北闕,建章宮東、北二門之外也都有闕,名“鳳闕”和“圓闕”。鳳闕基址至今尚存,位於建章宮前殿遺址以東700米,長安城以西300米,在今雙鳳村東南。二闕東西並列。其中西闕基址保存較好,現存高11米,底徑17米。二闕基址均為夯築。其間有一條南北路,寬50米,為闕門的中央通道。隋唐至明清時期的各個宮城南門外均建有闕門。經考古發掘知,唐大明宮含元殿建有左右雙閣,名為棲鳳與鸞翔,它們實際上就是《含元殿賦》中所云:“翹兩闕以為翼”的闕門建築。而北京明清紫禁城午門雙闕是宮闕發展的最終形式。

2、城闕:文獻中關於城闕的記載非常多,但由於朝代的更替、都城遭到戰火的毀滅,城闕實物已不可見。目前考古發掘資料中最早的宮城闕門遺址當屬河南洛陽漢魏故城北魏宮城閶闔門前的雙闕遺址;經考古發掘的城闕遺址還有北齊鄴南城正門朱明門前雙闕、隋唐東都洛陽宮城正門應天門前雙闕。城闕的圖像資料在甘肅麥積山西魏時期石窟壁畫中可以見到。這也是目前能看到唯一的城闕形制資料。

3、宅第闕:四川、山東、湖北、河南等地出土的東漢畫像石、畫像磚上都有闕門的圖形,有的可能屬宮殿或某些重要場合所用,但多數闕門已明顯是住宅。四川不少墓的墓道兩側壁上鑲嵌闕形畫像磚,應表示在墓主人生前所居宅第門前情形。也有表示全宅風貌的畫像磚,如宅院前對立雙闕。在魏晉磚室墓中還有將墓門裝飾成宅第門的闕門形式。

4、塢壁闕:這種闕流行於東漢中晚期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它不是孤立在大門以外,而是後退與大門平行,且在一條直線上,目的是加強防守。闕的頂部一般高於大門屋頂和兩邊院牆,仍保持雙闕對峙的傳統構圖

5、陵闕:根據現有的資料可知,帝陵建闕起源於秦漢時期。秦始皇陵的考古勘探工作中,在秦始皇陵園西面的內城和外城之間鑽探發現一組南北相對的三出闕。近年來對西漢帝陵的考古調查和發掘證明,西漢十一座帝陵多建有闕門,都是在陵園垣牆四面中央修建,如漢景帝劉啟陽陵。陽陵帝陵陵園四周有垣牆,每面垣牆中部均築有闕門。考古發掘的南闕門遺址由一組兩座三出闕相連線構成,三出闕的平面由大小依次遞減的三個長方形組成。闕門的中間為中央通道,長25.5米,寬5.5米。南闕門遺址的發掘,從實物上證實了西漢帝陵的三出闕制度。此外茂陵、平陵、渭陵、延陵和義陵的陵園垣牆中央都有闕門遺址。

6、墓闕:根據《漢書》對霍光墓建闕僭越一事的記載,說明西漢時期,除了帝陵建闕之外,部分大臣的墓已經開始建闕。但現有的考古資料中未見西漢時期的墓闕,目前可以看到的是東漢墓闕。

7、祠廟闕:是指建在祠堂宗廟處的闕,廟闕可能在漢代才興起。現存河南嵩山三闕,分別置於太室山廟、少室山廟及啟母石前,也都是東漢的廟闕。這種石闕也都是原型的模仿物,所以不可登臨,尺寸也比其他闕小的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