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萍[博士生導師]

閻萍[博士生導師]
閻萍[博士生導師]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女,漢族,1963年6月出生,山西省運城市人,中共黨員,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三級研究員,博士。中國農業科學院和甘肅農業大學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博(碩)士生導師。甘肅省創新工程人才,甘肅省優秀專家,甘肅省領軍人才。2012年獲政府特殊津貼。曾任畜牧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等職務,2013年3月任研究所副所長 。兼任國家畜禽資源管理委員會牛馬駝品種審定委員會委員,中國畜牧協會牛業分會副理事長,全國氂牛育種協作組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動物繁殖學分會常務理事和養牛學分會常務理事等。

簡介

閻萍 ,

主要從事青藏高原草地氂牛科研和生產,在氂牛領域的研究成績卓越,先後主持和完成國家、省部等重點科研項目二十餘項,培育國家氂牛新品種1個,填補了世界上氂牛培育品種的空白,在我國氂牛產區廣泛推廣,取得明顯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完成青藏高原畜牧業高效生產配套技術和氂牛藏羊可持續發展技術研究與示範,為青藏高原生態畜牧業高效發展建立了新的模式。獲省部獎6項。2007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次獲國際氂牛駱駝基金會一等獎。出版專著7部,發表論文120餘篇。現承擔國家肉牛氂牛產業技術體系氂牛選育 、農業部行業科研項目、科技部科技支撐計畫及甘肅省重大項目等課題。

教學成果:

1. “大通氂牛新品種及培育技術” 2007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 “大通氂牛”2005獲農業部頒發新品種證書。

3. “青藏高原草地生態畜牧業可持續發展技術研究與示範” 獲2009年甘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4. “天祝白氂牛種質資源保護與產品開發利用”2009年獲甘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5. “青藏高原氂牛良種繁育及改良技術”獲2010年度農牧漁業豐收獎二等獎。

6. “大通氂牛新品種及培育技術” 2005獲甘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7. “青藏高原草畜高效生產配套技術研究”2004年獲甘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8. “中國野氂牛種質資源庫體系及利用”2005年獲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一等獎。

研究方向:

1.草食動物優良品種的選育,優質畜種品種培育與遺傳特徵新技術和新方法研究,進行草食動物生物多樣性數據資源庫建設及種質資源保護、開發和利用。

2.利用分子生物學和分子數量遺傳學的理論和技術,開展氂牛功能基因的研究和氂牛蛋白組學研究,通過氂牛生產實際研究氂牛生長性狀候選基因分子標記與鑑別,進行標記輔助育種,結合傳統育種套用氂牛新品種及品系的培育。

小女人大事業

初見閻萍,很難想像,這個身高僅1.56米、身材瘦弱、和藹可親的女人,竟是一名青藏高原氂牛科研工作者。就是這么一個進入氂牛群都找不見蹤影的小女人,卻在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立足前輩的積澱,乾出了一番大事業。她,帶領她的研究團隊,培育出了我國首個國家級氂牛新品種——大通氂牛,填補了世界上氂牛沒有培育品種及相關培育技術體系的空白。

大通氂牛,名稱很普通,但業內人士深知,這一氂牛新品種一點也不普通,它是以野氂牛為父本、家氂牛為母本,套用低代牛橫交等育種方法培育出來的,含有1/2野氂牛基因。它肉用性能好、抗逆性強、體形外貌高度一致、遺傳性穩定。經測算,大通氂牛產肉量比普通家氂牛可提高20%,產毛、絨量提高19%,繁殖率提高15~20%。

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氣稀薄,氣候寒冷,適宜在這裡大規模養殖的畜種不是很多,目前主要是藏羊和氂牛。改良氂牛性狀,對於提高青藏高原牧區牧民的收益、保護草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正因為如此,這一新品種及其培育技術獲得了200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堅守迎來成功

為了提高青藏高原牧業生產能力,從上世紀70年代起,以李孔亮為首的中國農科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科研團隊就在青海省大通種牛場開始進行氂牛新品種培育工作。他們嘗試用黃牛等品種與氂牛進行雜交,提高氂牛成產性能,但由於雄性不育,只能用於經濟雜交。

在多次嘗試後,李孔亮提出,能不能用氂牛近祖的野氂牛來進行繁育。1982年,這一項目開始正式立項。野氂牛野性很足,捕捉不易,調教更難,科研人員就從野氂牛馴化入手,循序漸進,將其作為育種的父本。但就是這樣,還是有不少飼養員在飼養中受傷。

1984年,21歲的閻萍從學校畢業後,加入了這一科研團隊,這一乾就是28年。“在這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這個團隊就我一個女性,直到我當上老師,才補充了一些女學生。”閻萍說,“為了進行繁育試驗,我們在高原上一蹲就是半年,剛開始真有點擔心連對象都找不上。”

大通種牛場位於海拔3000多米的地方,閻萍剛到那裡時,那裡交通不便,用電也時有時無。儘管是一個女同志,但閻萍並未得到特殊照顧,她和其他人一樣,抓氂牛,測定生長性能,馴化野氂牛,馴化種公牛,科研工作每年從5月份開始,直到10月份結束。

結婚後,因為一年中約2/3的時間在外,家庭、孩子常常也顧不上。“我的孩子基本是放養式的,到現在孩子還常說,我見到氂牛比見到她還高興。”閻萍說,“好在丈夫主動承擔了很多家庭事務,孩子也懂事,沒讓我怎么操心。”

1993年,李孔亮老師退休,陸仲麟老師接任,繼續氂牛新品種繁育。2000年,閻萍繼續前輩的工作,經過20多年三代人的努力,終於在2005年培育出了大通氂牛這一新品種,閻萍也被熟知的牧民、同行稱為“氂牛媽媽”。

一個嬌小的女人,在高原上,與氂牛為伍,一乾就是28年,把最美麗的年華都獻給了偏遠的高原,這是怎樣的一種堅守?有人說,搞科研要耐得住寂寞、清貧。對於閻萍這個“小女人”而言,除了寂寞、清貧,更有一種奉獻,奉獻美好的青春年華,奉獻與家人廝守的美好時光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