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閩南傳統園林營造歷史悠久、特色鮮明、綿延不斷。只是到了近代,由於戰爭及社會動亂等因素而漸趨沒落,園林作品實物已遺存不多,令人嘆息。長期以來,國內學術界對閩南園林營造史較少關注和系統研究,以致其歷史和藝術價值鮮為人知,亟需加以發掘整理,使之還原為中國傳統建築與園林藝術寶庫中的特色一脈。
李敏、何志榕主編的《閩南傳統園林營造史研究(精)》內容是近25年來作者對閩南傳統園林調查學習和理論研究的一個總結,力求通過對歷史文獻的收集與園林遺存的實地考察,闡述閩南傳統園林的發展背景與脈絡,總結有關的營造經驗和藝術特色,填補國內有關閩南傳統園林營造史的學術研究空白,為探索閩南傳統園林的傅承與創新之路提供史實依據與理論支撐。
編輯推薦
閩南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分支。閩南園林地處我國東南,有著典型的文化藝術特徵和悠久的歷史,解讀閩南園林對於了解、傳承和發揚閩南文化和人文環境有著重要的意義。然而對於其進行研究的書籍很少,作者以多年的經驗和研究歷程,將其深入解析。
作者簡介
李敏教授,福建莆田人,1985和1996年先後畢業於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和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清華大學工學博士;中國攝影函授學院第二期攝影藝術專修班優秀學員;並曾在瑞士蘇黎世高等工業大學(ETH)、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和香港大學(HKU)做過訪問研究。1986年後歷任北京市園林局總工程師助理,北京頤和園建設部工程師,廣州城建學院(今廣州大學建築城規學院)建築系風景園林教研室主任,佛山市建設委員會主任助理、佛山市城鄉規劃處副處長,’99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廣東園建設指揮部副總指揮,廣州市園林局城市綠化管理處和公園管理處副處長,廣州市政園林局副總工程師,廣州市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辦公室副主任;現任華南農業大學風景園林與城市規劃系主任、熱帶園林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全國風景園林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風景園林學會理事,中國建築學會建築攝影分會副會長,廣東園林學會副秘書長,香港大學榮譽教授,廣州美術學院客座教授,湛江市、佛山市、韶關市政府顧問和城市規劃委員會委員,廣州市建設科技委園林綠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廣東園林》雜誌常務副主編,《中國園林》、《風景園林師》期刊常務編委,《建築師》、《園林》雜誌編委。近20年來他在國內外期刊和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100多篇;曾主持數十項城市規劃與風景園林營造工程,多次獲得國際和國內專業獎項;主要著作有:《中國現代公園》(1987),《城市綠地系統與人居環境規劃》(1999),“世紀輝煌粵暉園》(2000),《廣州公園建設》(2001),《廣州藝術園圃》(2001),《現代城市綠地系統規劃》(2002),《園林古韻》(中、英文版,2006),《深圳園林植物配置與造景特色》(2007)等。何志榕先生,福建泉州人,1988年畢業於黎明大學工民建專業,長期從事風景園林與傳統建築設計,2012年獲華南農業大學風景園林碩士學位;二級註冊建築師、高級工程師;曾任泉州市市政園林古建築設計院院長。現任泉州清源山風景名勝區管委會總工程師兼泉州市閩南古建築研究中心主任;兼任福建省風景園林學會理事、福建省勘察設計協會常務理事、泉州市風景園林學會常務理事、泉州市土木建築學會理事。主要設計作品有:惠安縣科山石塔、泉州芳草園、泉州古城門(朝天門及臨漳門)復建、深圳園博園標誌建築——福塔、泉州釋雅山公園、深圳梧桐山風景名勝區北大門、廈門園博園泉州館——筍江桐雨、太姥山風景名勝區遊客中心及地質博物館、廈門太平岩寺、清源山創5A景區系列改造、廈門天竺山大山門、德化縣龍潯書院.文昌閣、泉州西湖公園序園、尤溪縣沈福門復建工程、永寧衛東瀛門復建工程等。
圖書目錄
第一章 閩南傳統園林研究概說
1.1 閩南概況
1.1.1 閩南早期社會發展
1.1.2 閩南早期行政設定
1.1.3 閩南的氣象特徵
1.1.4 閩南的地理特徵
1.2 研究意義
1.3 相關概念
1.3.1 閩南傳統園林
1.3.2 閩南傳統建築
1.3.2.1 閩南傳統民居建築
1.3.2.2 閩南傳統官式建築
1.3.2.3 閩南傳統宗教建築
1.3.2.4 閩南傳統建築習慣
1.3.2.5 閩南傳統園林建築
第二章 閩南傳統園林初創時期(西晉至五代)
2.1 閩南園林初創時期發展背景
2.1.1 社會背景:衣冠南渡,根扎閩南
2.1.2 經濟背景:農耕為主,工商萌芽
2.1.3 文化背景:中原播種,兼收中外
2.1.4 海外交流:敞開胸襟,海納百川
2.1.5 城建背景:興迭寺觀,版築構城
2.1.6 考古發掘:魂歸中原,一脈相承
……
第三章 閩南傳統園林興盛時期(宋朝至元朝)
第四章 閩南傳統園林成熟時期(明清至民初)
第五章 閩南傳統園林遺產傳承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