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縣古城

這裡所說的開州古城與開縣老城不是一會事。開州古城是指歷史沿革遺留下來的城市建築群落。 雖然一般記錄描述為2008年3月30日下午3時,隨著三峽庫區四期清庫的重要橋樑重慶開縣東河大橋成功爆破,標誌著開縣老城謝幕,從此淡出歷史。不過這與1800年的開州古城是不同的概念,開州古城被毀壞時間在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末期。開縣城市雖然歷經千年發展,但城市規模與布局在2005年前,大體上仍沒有超出其歷史規模。 開州古城以南河、東河為護城河,盛山為城市後花園,盛山之上的大祁山從漢代開始已是著名的“糧倉(糧食產地)“,唐代更甚,亦留下明確記錄。因為糧草的重要性,前往大祁山的道路,當然也是關口林立,官道縱橫。開州古城的布局分為內、外兩城,外城城牆沿河而築,50年代後逐步拆毀城牆及其閣樓等建築,用於修築房屋與環城路等建築設施。開州古城的主體布局為“九井十八巷”,整體規模宏大。

定義

這裡所說的開州古城與開縣老城不是一會事。開縣老城是指1950年——2008年裡建設並因三峽水利工程移民搬遷的城市,而開州古城是指歷史沿革遺留下來的城市建築群落。

開州古城的以南河、東河為護城河,盛山為城市後花園,盛山之上的大祁山在漢代已是大糧倉(水稻主產地),唐代更甚。因其重要性,歷史過往官道縱橫,關口林立。開州古城分為內外兩城,外城圍牆沿河而築,50年代後大規模的逐步拆毀,其材料用於修築各類房屋與環城路等設施。破壞後留下的主要遺存(在開縣老城因三峽水利工程移民搬遷前依然存在的遺蹟)古城門一扇,位於漢豐鎮,現存地段占地面積800 平方米,海拔高約165 米。存有明土築與石砌城牆1000米左右,明人工護城河百數米,清代外城石城牆百餘米,清代內城磚築城牆80.5米。

開縣城內的民用建築主體布局為“九井十八巷。

其他遺址

巴渠縣城遺址

縣東北54公里,即今大進鎮所在地榨井壩場,其下街尚遺殘垣一段,厚1米餘,長約20餘米,50年代,城門尚在,上有箭樓,後因改建街坊拆除。現街後河邊水中還埋藏一塊有巴渠縣記事的殘碑。

萬世縣城遺址

開縣城東北30公里,今溫泉鎮縣壩村。其地為清江沖積平原,廣闊數里。

唐武德二年(619)萬世縣移治今於此,貞觀二十三年(649)改萬世縣為萬歲縣。

宋太平興國(976)時改為清水縣。

開縣溫泉鎮因此故而又得名為“縣壩”。60年代中期尚有甬壁一幢和鐫有“清水縣”三字的石碑一塊。甬壁在“文化大革命”中拆毀,石碑亦毀於改田改土運動中。溫泉中學學生,1980年在縣壩的清江河畔掘得鐵制平底鍋(炸制鄉土小吃用的)一口和陶碗一隻,以陶碗敞口尖底小圈足的形制來看,疑其為宋代遺物,更說明為古之集市。

西流縣城遺址

縣西北50公里,與開江、宣漢三縣交界處,原三匯口場,現已設入三匯水庫內。據當地民眾反映,建庫前尚存一塊刻有“西流縣”三字的石碑,建庫時損毀,現城隍廟一隅尚存,鹹豐《開縣誌》亦有記載。

新浦縣城遺址

在縣南52公里今南門鎮鄉蓮池村。鹹豐《開縣誌》載:“舊縣城”一名岫峴城,在縣南一百二十里,新浦縣曾治此……。現名“大寨”。民國時期文廟、紫雲庵尚存,解放後,古廟及城牆大部被拆毀,現僅南城門尚屹立未圯,其門上刻有楹聯一幅,上聯為“城名舊縣新浦遺蹟”;下聯“池帶雙河墊江流域”。橫額為“岫峴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